新课改下高中诗歌审美性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05 02:55:13

新课改下高中诗歌审美性教学策略

古代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谓字字珠玑、意境深远。经典的诗歌不仅内容美、形式美,还有一定的思想美。在学习这类作品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古代文化,还要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诗歌审美性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使他们享受诗歌带来的魅力。审美性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高中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构建美学情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诗歌审美性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构建一个适当的诗歌情境,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树立学生的审美观念,引导他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更加主动。在编写教学导语的时候,教师要富于创新性,引导学生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去学习诗歌。

例如,在学习《望海潮》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编写教学导语:“大海之所以美丽,是由于它浩瀚的海水,我们如果去过海边,就会知道,大海涨潮时是多么的波澜壮阔。如果我们幸运地看见了落潮时的夕阳,是否会联想古人对潮水又有哪些思考?今天就是揭晓谜底的时候,让我们跟随词人回到宋朝的杭州,欣赏那杭州美景。”教师在导语中充分发挥出其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通过导语构建的美学情境,能在枯燥的学习中带给学生一些轻松愉快,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

构建美学情境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更好地体会到其中的韵律美。一般诗歌的教学形式都是让学生通过重复朗读进而背诵,通过背诵慢慢理解其中的含义,形成对诗歌的深刻印象。但是这样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因此,在平时的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性记忆,引导学生在美学情境中充分感受诗歌的美和深意,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背诵。

二、引起情感共鸣

在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中,催化学生的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对诗歌的意象进行补充和丰富。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较为迅速地建立一个与原文相类似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通过转移情感来加强学生与诗歌内容的共鸣,强化学体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再以《望海潮》为例,这首词表达的远不止是对过去生活的追怀,还蕴含着作者心中的失意之情。当年初春,作者重游洛阳,洛阳是一个繁华的大城市,而作者的诗词透露出对洛阳的追忆之情,这也正是他写下这首词的动机。再如杜甫所写的《登高》,前两联呈现的是一个个特写镜头,对秋天的萧瑟描绘得有声有色。但要是让学生自己去描写秋天,很难有如此生动的语言。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进行迁移,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美丽之处。然后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情感因素,并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假如自己处在作者的位置,当时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感?通过情感迁移,学生能深刻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我们也就能更有效地提升诗歌审美性教学质量。

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来说,只有学生激发自己的共鸣,才能产生相类似的情感。在学习诗

歌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怀揣饱满的情感去体验和思考,将自己的生命和兴趣等情感世界的内容转移到诗歌中,形成自己真实的学习体验。

三、开阔学习视野

在高中诗歌审美性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体验诗歌的魅力所在,教师应当为学生搜集更多形式的诗歌素材,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宽。诗歌所具备的审美属性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接触到的诗歌数量并不多,因此为了开阔学习视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更多的诗歌,在课上努力为学生营造诗歌学习情境。

诗歌的美是没有界限的,高中诗歌审美性教学要跳出课堂的局限,跳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描绘的另一番世界,也能够发现作者的思想世界。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还可以与作者进行对话,解答自己在学习诗歌过程中的疑问。

如在学习《蜀道难》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诗人李白的种种事迹穿插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对诗人的经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然后结合诗人的经历再跟随教师一起学习,学生学到的拓展知识对于他们理解诗歌的深意有巨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想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应当加大知识储备,在课下做好充足的准备,掌握正确鉴别诗歌的方法,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在讲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在诗歌审美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收获。

总之,在高中诗歌审美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诗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一边获取文化知识,一边体验诗歌所表达的美。这就是诗歌审美性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226511)

上一篇:让读懂古诗词不再是难事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也要“供给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