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格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前景瞻望

时间:2022-10-05 01:20:07

语文人格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前景瞻望

摘 要: 当前,语文人格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已呈现出蓬勃的生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积极地实施语文人格教育必将促进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语文教育效率的提高,为其它学科的人格教育提供宝贵经验,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语文人格教育 现状 前景瞻望

蔡元培在《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中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如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性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即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人格教育“弥散”在语文教学中,具体来说,就是语文老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结合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正确的审美情趣,塑造学生健全的品格的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推进,语文人格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正呈现出蓬勃的生机。高玉祥的《健全人格及其塑造》、程红兵《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等研究成果,标志着人格教育的理论研究已初具形态。陈雪茜的《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刘志旭的《中学语文人格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徐建军的《高中语语文人格教育与学生人格建构》等成果的出现,标志着语文人格教育在教育的实践层面上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就这可喜的现状,对语文人格教育发展的前景作了一些美好的瞻望。

一、有利于教育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其人格教育的功能。一方面,由于社会导向与学校自身办学竞争压力等因素,高中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目标上,高中语文教育自然就成了语文考试教育。教室成了工厂,教学成了大量的考试技术培养与训练,从而使语文教学坠入“工具主义”泥潭,失去了应有的动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将语文的人文熏陶简单地等同为思想政治教育,习惯性地将“权威”解读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跪着”读书,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人格教育的理念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思想。正如于漪老师所指出的:“语文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教文’要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把“育人”放在首位。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自觉地利用好教材中的人格教育素材,用高尚的情操、感人的事迹感动学生,“在学生心中播洒做人的良种”[3]。因此,语文人格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其初步的实践,能促使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地将语文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社会责任等素质的全面发展层面上,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有效地促进语文教育效率的提高

从现实来看,语文教学的确存在着少、慢、费、差的低效状况。这其中的低效不仅指学生的语文读、写、听、说等能力低下,而且指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不佳,具体体现在语文学习和生活中的认知肤浅、情感冷漠、思维僵化等。其原因诸多,但不容忽视的一条是漠视了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割裂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作性,就不能反映出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本体特点;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就等于抽掉了工具性的内容与灵魂。只有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去统一整合,才能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一方面,语文人格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只有通过语言的学习才能获得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及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的养成,必须建立在一定思想道德水平、思维能力及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即只有当学生的人格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养成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发展。总之,只有将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统一起来,才能走出传统的重知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误区,才能发挥其教育实效。因此,重视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人格教育,能促进学生的人格品质的不断优化,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教育效率。

三、为其他学科的人格教育提供有效的借鉴

学校的各学科教育中都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人格教育本来应该贯彻在德、智、体、美等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但是在我们以往的各学科教育中,都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而人格教育却被无情地丢弃了。正如朱小蔓所说:“到了近代,知识成批量地增加,学校教育开始制度化。知识传播在教育中空前突显,掩盖、遮蔽了向德的教育本质。随着科技发展,改造自然大于或高于生命本身,人的本质、教育本质开始异化。”[4]在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中,人格教育的核心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在课程的实施中关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就目前的学校教育实际情况来看见,人文学科中的人格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理科学科中的人格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容乐观。就整体而言,在课程的实施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还是不够理想的,以考试为中心、以训练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还是很普遍。这固然有“指挥棒”作用的原因,也与学科教育中人格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滞后有一定的关系。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正是对这一困境中的有力突破,它将为其它学科的人格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上的方法借鉴,进而推动学校人格教育的全面、有效的落实,为教育迎来灿烂的明天。

四、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人格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这一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而传统的将人格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相分离的做法将得到彻底的纠正。就目前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将人格教育真正落实到教育上可以说还是任重道远。其原因众多,既有外部的原因(如世俗的观念、人才的选拔制度等),又有内部的原因(如课程的建设、评价制度的改进、教育科研的跟进等)。所以,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学校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待于与之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全面跟进。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开展找到了突破口。它尽管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但已涉及有关的教育本质、教育规律、课程建设、课程实施等方面的问题。这将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班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体育、艺术和其它学科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等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也为广大的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提出崭新的话题,进而促使人们去思考和研究学校的素质教育。所以,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必将有力地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以上几点认识是一个基层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当前的语文人格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所作的一些美好瞻望。我相信,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落实与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会重视语文人格教育这一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并以此为契机,从更广阔的背景去思考和探索学生的人格教育问题和语文教育问题,从而使得“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不断向前推进,也使得语文教书育人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中华书局,1984:412.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4.

[3]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7.

[4]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0,(4):7.

上一篇:用生涯发展理念调动和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 下一篇:《康熙字典》征引《礼记》拾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