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文学的语言特色

时间:2022-10-04 11:55:28

浅谈网络文学的语言特色

摘要:梨花体横空出世,使得网络更加喧嚣热闹,也使得网络文学的语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文学何以能盛行,其语言特色功不可没。当代网络文学的语言特色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众化倾向、诗歌惯例、多元特色、削平模式。

关键词:网络文学;大众化倾向;诗歌惯例;多元特色;削平模式

中图分类号:I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15-02

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和大规模涌动,正在日益侵蚀着文学经典赖以生存的文学土壤, 文学经典的创作模式和规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网络文学语言脱颖而出,以其独特的姿态冲击着传统文学,叛逆着文学语言。使得传统的文学语言在数字化媒介和各种网络符号的包围中走下了文学的圣坛;面对着众声喧哗的聊天室和技术游戏的电子文本,文学语言失去了崇高性、高雅性及典范光晕,越来越趋向大众化倾向、诗歌惯例、多元特色、削平模式。笔者拟就上述几个特征对网络文学语言略作探析,以期为网络文学研究尽绵薄之力。

一、网络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倾向

文学发展的历史是文学自足性不断增强的历史。文学最初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或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随着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文学逐渐成为一门艺术,“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类”。从一切言语行为到审美艺术,文学逐渐同其他学科中分离开来,其自足性得到不断的提高,体制也得到不断的完善。这样文学对于创作者的鉴赏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驾驭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经典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情感性等特色日益凸显。然而网络文学的出场,颠覆了经典文学语言形象,大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甚至一扫文学语言的气息,直白记录、原生态抒写,不止老妪能解、孩童能写,就连文化水平不高的非文学人士,只要能打字就可以成高产作家。

提到网络文学不能不提的就是梨花体,就是赵丽华。应该说赵丽华的诗是最具代表性的了,她的诗也最能说明网络文学语言的大众倾向,如,《带两个老太太远行》:“背着母亲上高山,让她看看/她困顿了一生的地盘。真的,那只是/一块弹丸之地,在几株白杨树之间,/河是小河,路是小路,屋是小屋/命是小命。我是她最小的儿子,小如虚空……”赵诗一扫传统文学语言的蕴藉特色,直言其事,直抒其情,显示出了明显的大众化倾向。然而,细细回味,也还有些诗的味道,分行排列不说,似乎还是押韵的,看、盘、间,后半首虽不押韵,却也排列整齐,节奏感极强,无论如何,其人人能解的大众倾向是不可否认的。而她的另一首诗《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则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传统文学的语言味道了。

二、网络文学语言的诗歌惯例

知识分子是社会需求的产物,他们的社会功能是社会赋予的。因此,他们以“立法者”的姿态进行话语建构,也有权利为社会制定规则。自古以来,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的标准并不简单在于文学的审美属性,另一重要标准就是文学的语言形式,而诗最重要的语言形式就是分行排列,正是这分行排列使得诗区别于其它体裁,显示出了它的节奏、它的韵律,也显示出诗的味道,如,《我坚决不能容忍》:“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便后不冲刷便池。”

这些句子组成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便条,似乎毫无审美意味或诗意,在通常情况下,谁也不会把它们当成文学来欣赏,显然应当被归入非文学的应用文类。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分行排列起来,句子还是原来的句子,而且一字不改,只是分行排列成诗的样式:“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便后/不冲刷/便池。”

如此一分行,毫无诗意的应用文摇身一变成了诗,而且是梨花体的成名作兼代表作。可见,分行排列是成就诗人的一个重要形式,当代网络诗人虽叛逆着,却也不弃传统诗歌的根基,至多是在传统诗歌土壤中衍生出来的另一种植物,还保留着传统诗歌的惯例形式。

三、网络文学语言的多元特色

网络文学的出现的确打破了传统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一统文学的局面,使普通的民众享有了对于文学平等参与的机会,使其参与者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大众文学”,因而网络文学语言也呈现了多元特色,其具体表现就是日常生活用语入诗。正如王朔所承认的:“我们面对的不是更年轻的作家,而是全体有书写能力的人民”。如《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写道:“赵又霖和刘又源/一个是我侄子/七岁半/一个是我外甥/五岁/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尽管有评论者不承认这也能称得上是诗,但它却在以诗的形式传播着,流传着。

网络文学语言的多元特色,还表现在同一部作品拥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上。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的读者可以由“被动的目击者”,摇身一变而成为作品的创造者,甚至“合作的创造者”,如集体创作的互动小说、接龙小说等,由于互动、接龙等因素的渗入,使得网络文学语言具有了多元特色。网络文学语言有的具有浓郁的历史气息,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色,还有的具有讽刺和戏谑的意味。

四、网络文学语言的削平模式

被誉为“网络文学三驾马车”之一的宁财神说,他的写作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而写,影响他人而写,为骗取美眉的欢心而写,当然,最可心儿的是为了在网上度过的美丽而绵长的夜晚而写”,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网络的创作心态,也使得网络文学语言呈现出削平模式,其具体表现就是,网络文学对于语言追求奉行通俗化和简易化。例如,2006年在网络上连载的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当年明月”以“把历史写的更好看些”为原则,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解读明朝历史,在叙述中加入了个人评价,赢得了很高的网络人气,出版后也取到了很好的销售业绩。网络文学在力求文意让读者一目了然的同时,却缺少了文学经典对于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锤炼。网络文学基本上采用我手写我口的创作方式,因此较少使用冗长复杂的句子,多使用结构松散、随意的简单句和省略句,甚至是网上的聊天记录。有的作品还使用了大量的符号和数字来代替语言文字,如0451392代表你是我一生的最爱,1798代表一起走吧,847代表别生气,:-D代表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C代表悲伤或者生气的脸,o(∩_∩)o... ^_^ 表示高兴的心情 q∩r()〈))q∩r表示鄙视你。这样一来,文学经典中那种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的具有着言外之意、弦外之声的含蓄语句变成了“实乃人间惨剧,竟无语凝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的平面化网络语言。

综观网络世界,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除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弭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的繁杂风格中;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虐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不过是重复。”最后我们看到的是,文学经典的艺术灵性,审美情怀和诗学深度的崇高性,以及精英、高雅、典范的圣洁“光晕”,一夜之间被黑技术工业的复制手段改造得无影无踪,平面化所指在消除历史传统和个人记忆得同时也把“审美艺术”打造成了终生喧哗的聊天室和技术游戏的电子文本。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0.

[2]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上一篇:浅谈中国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与画家创作精神世界... 下一篇:匆匆流年,淡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