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初探

时间:2022-10-04 11:12:47

《论语》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初探

摘要:《论语》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耀眼瑰宝,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开山奠基之作,同时也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最基本、最可靠的资料。《论语》中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论语》 思想 原则 方法 爱国主义教育

《论语》全书二十篇,分为四百九十二章,共计一万两千七百字左右。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对学习、做事、做人等方面的探讨言行,哲学思辨性的语言发人深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大的思想资源观,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利用现当代的教育资源,同时亦要汲取古今中外的有益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教育资源。孔子在数十载的教育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育思想,是很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论语》对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对《论语》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探析

在孔子的思想中,道德品质是“礼”和“仁”的统一。“礼”是社会关系的准则和规范;“仁”是指人的道德情感方面。而“仁”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即“爱人”和“忠恕”。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但它的实现都是要以“仁”为主要指导精神的。

“仁”的思想是孔子的最高教育目标和理想人格的体现,它作为其他思想的统帅,意在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只有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服务。

(一)《论语》中关于“爱人”的教育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的回答告诉我们要学会爱别人,包括爱自己的家人、亲人朋友,只要被这种爱人的思想扩大到全体的社会成员,即所谓的“泛爱众,而亲仁。”孔子的这种政治教育思想对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当今社会人情极为淡薄,人与人之间也很冷漠,所以需要孔子的这种爱人思想打破人们内心之间的隔阂,点燃每个社会成员内心的热情,要想改变国家,就得先从改变自己做起,这样才能更好地爱自己的祖国。

(二)《论语》中关于“忠恕”的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是对“仁”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所谓“忠”,是指为人要坦诚真心、忠厚老实,我想还有另一层的思想那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的国家奉献自己的忠诚。那么所谓“恕”,主要是指宽恕、宽容他人,并且不容有丝毫害人的想法。也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人们的压力很大,学会对他人的宽容和理解是现今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道德品质,具备这样的品质,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三)《论语》中关于信义的教育思想。

“信”主要是指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都要做到诚实有信,不欺瞒。在《论语》中孔子这样教育他的学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那么才会有“信则人任焉。”这个含义从广义上来说就是要对自己的国家诚实守信,这样才会得到国家的信任,进而将会对其委以重任。“义”则是指言语行动标准应该是合理的正确的事。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也是热爱国家的一种表现,由小及大、规范自己,使自己具有良好的美德和品格这都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四)《论语》中关于礼的教育思想。

“礼”就是社会道德的规范、准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他教育他的学生要懂得克制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每个人都遵守国家、社会的法律规范,国家自然就会井然有序。

(五)《论语》中关于孝悌的教育思想。

“孝”是指孝顺父母,而“悌”是指敬爱兄长。如何能够既孝顺父母又敬爱兄长呢,首先就是要使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有国才有家,所以爱国是爱家的前提也是重要保证。

二、对《论语》中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原则的探析

《论语》中蕴含的教育原则是非常丰富的,对我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经过简单的概括和梳理,主要从以下几点加以浅析。

(一)乐道立志。

《论语・卫灵公》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体现了志向在人们做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可以体现出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可想而知,在一个国家中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意识,立志报效祖国,祖国美好的将来指日可待。

(二)身体躬行。

在《论语・学而》中,“敏于事而慎于言”说的就是要勤奋地做事,小心谨慎地说话,并且说到做到。在一个国家中就是需要那些多做事,做正确的事的人,因为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人民的手里,所以这些思想都要在平时的教育中渗透给学生,让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克己自省。

在《论语・卫灵公》中,“躬自厚而薄责与人”即与他人发生不愉快时,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不要太多苛责别人,要多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个人与国家也会发生冲突,这时就要理智的判断,从自身找原因。《论语・颜渊》中“克己复礼为仁”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要学会克制自己,使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合乎“礼”就可以说是“仁”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也就是此了。一个人有了更高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四)中庸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质胜文也野,文胜质则史”,这些都是体现中庸思想的。它既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原则。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是提倡采取中庸之道的。在为国家服务时避免不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那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可以借鉴的,避免发生很大的冲突。

(五)重义轻利的思想。孔子对于小人与君子的界限就是义和利的取舍的不同,《论语・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一个国家的人民来说,国家的利益是最重要的,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出卖国家的利益。

三、对《论语》中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方法的探析

孔子在自己的传教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且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那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为师者的教学方法

1.言传身教法。《论语・子路》中“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就是说要想正人就必须先正己;自己不正,又怎么能正他人。以孔子的看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己为范,才能安民治国,只有这样才能给国家百姓做好的示范和表率,这样百姓才可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启发诱导法。《论语・述而》中有这样的语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悱”,是指学生在理解问题时有困惑的状态,想说还说不清楚。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给予启发,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使学生自己举一反三。在这个时候,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引导的关键作用。

3.因材施教法。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授方法。孔子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各有不同,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

(二)为生者的学习方法

1.学思并重法。学习书本知识并加以思考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只学习而不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惘和无所适从。那么如果思考不是建立在已学的知识基础上,也只是空想而已。所以想要更好地为自己的国家效力,就要多学多看多思考。

2.改过迁善法。面对自己的缺点,人会表现出两种常态,一是竭力掩饰,不想被人知道。二是不怕被别人知道,了解自己的错误就会决心改正。孔子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指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国家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只要重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确的方法继续为国家效力。

参考文献

[1]程昌明译注.论语[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7.

[2]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上一篇: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多元化解读 下一篇: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制造艺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