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04 10:44:10

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大学生成才和成长,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牵动着千家万户。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迫切需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形势和影响就业的因素,对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工作

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如何做到把学生高兴的迎进来,欢喜的送出去,是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几点思考,以供参考。

1 毕业生面临的形势

1.1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

2003年是高校扩招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高等院校连年扩招,使得毕业生人数猛增。以下这组数据应该能说明一定的问题: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为145万,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0万人,到了2012年则为680万。另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再创新高,会达到史无前例的700万。

1.2 学校对就业工作的指导与毕业生就业难度的提高不同步

学校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往往停留在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的宣传等层面上,缺少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手段和方法,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足够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就业形势的教育和指导,两者存在矛盾。

1.3 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

企业面临转轨改制的新问题,下岗人员较多,使得企业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校的大学生对各个行业的用人观也很难把握。而且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企业越来越要求拥有视野宽阔,专业知识扎实,外语水平较高,沟通合作能力良好的人才。

1.4 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等

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有的毕业生向往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不愿到西部、基层就业;有的一心盯着大型国有企业,对私营个体不屑一顾;有的则过分在乎薪酬多少,看不到企业未来发展空间;有的缺乏主观能动性,不愿走出去,到外寻找就业机会。受此影响,出现毕业生“有业不就”的怪现象。

2 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2.1 客观因素

学校盲目的扩大规模,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结构进行普遍的、较大辐度调整,专业设置错位,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陈旧,影响毕业生的质量,未能大量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对就业指导力度不够,未能在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上,建立一套有效的就业保证体系,对教育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不明显,从而影响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

社会供需存在矛盾,据权威预测,在未来的3~5年,中国每年会出现上千万的“工作缺口”。据劳动部门的数据统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其中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远远不足毕业生的数量。

2.2 主观因素

目前毕业生的一些择业心态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和主动性还不相适应,导致就业出现困难。政策和信息上,大学生由于在校学习和生产实践任务较重,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具体趋势缺少了解,在职业选择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思想上,部分毕业生不能正确估价自己和不完全了解社会需要,在选择职业时,往往脱离客观现实,缺少全局观点,在处理事业和待遇方面,重利益轻成才,看当前的多,看今后的少,看表面的多,看实质的少;心理上,部分大学生,面试时不免心虚,没有底气,同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找到让同学们羡慕的理想职业,不能正确评价和定位自己,不愿意到工矿企业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去就业等诸多因素,导致择业的失败。

3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3.1 学校要面向市场为毕业生构建平台

学校应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办出自己的特色。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实际需要挂钩,实施把毕业实习与推荐就业相结合的预就业机制,不断提高联合培养的层次和范围,扩大“订单式”教育规模,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院校应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构建培训体系,通过编写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讲义,也可采取经验交流、专题讲座和理论探讨等形式,不断扩大知识视野,丰富头脑,提高他们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努力造就一批大学生就业指导能手,不断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水平。

把就业观教育贯穿到入学教育的始终,贯穿到政治思想教育,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始终和贯穿到毕业教育的始终。教育学生转变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适当降低期望值,到私营、民营、个体、乡镇企业一线谋求发展,从基层开始,踏踏实实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夯实今后发展的基础,并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就业,更要学会创业。

通过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工作,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拓展市场,稳固就业基地,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拓宽思路,也使学校获得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基本评价,以及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等第一手材料,为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和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此外结合跟踪调查工作,还可以进一步宣传学校的发展建设情况,大力挖掘市场,收集大量的需求信息,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就业市场,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2 大学生要更新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原则、纪律,澄清一些模糊认识,认识到服从国家需要是每个合格毕业生应具备的起码条件和应尽的义务,从而适度调整自我期望值和就业目标。掌握过硬的本领,以便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所作为,克服择业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正确地认识自己。

上一篇:浅析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 下一篇:高校档案管理中隐私保护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