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为例,溯成长之轨迹

时间:2022-10-04 10:18:30

以课为例,溯成长之轨迹

翻开自己多年来所上竞赛课、公开课、示范课的教案,从在区赛中夺魁的《捞铁牛》《丰碑》,再到市赛,甚至在全国主体教育竞赛中都崭露头角的《长征》,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的示范课《小小的船》《海上的风》《体育世界》,由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识字3》《坐井观天》,一直到近期所上《渔歌子》《自然之道》等,一篇篇教案,依稀见自己教育价值;可见自己逐渐清晰起来的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的思考以及在语文路上的跋涉身影。

一、《捞铁牛》与双基教学

《捞铁牛》是我1996年上的一个课例,“语文双基教学”顺应当时教学的主旋律。“语言文字训练”“学法指导”成为当时教研员指导上课的核心思想。课例《捞铁牛》的教学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这一点。采用先扶后放的学法指导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概括段落大意”,是这堂课的点睛之笔。当年发表在《湖南教育》的教学实录与评析这样记录:“学生要主动求知,必须获得求知的方法和技能。这一片段中,教师先自己示范抓住关键词语归纳内容的方法,再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一方法去解决问题,完全符合学生‘接受—模仿—运用’的学习规律,是真正的能力培养。”1996年,我的语言文字训练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当时的教学中较多关注“学法指导”。

同期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文章《教学谈》,其中也花了不少篇幅论述“指导学法,迁移学法”,其中这样概括:“小猴子救小鸭子这一过程的说话是围绕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三个方面讲的,然后利用学法迁移,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用到后面的说话中,其他动物救小鸭子的过程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想象说话。”如何给学生搭个梯子,引导学生在语言的反复实践中习得方法,这种能力培养是我20世纪90年代语文教学的核心。

20世纪语文教育改革,试图构建一套完整的、有序的语文能力培养体系,从建设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这一初衷看,它是语文课程走向科学化的一种努力。然而,由于双基教学给出的是一个语言知识体系和技能训练系统,关注的是外显学习行动的训练有素,而不是内在思维的训练有素,语文教学异化为机械的训练,这一错位招致了教育界对语文工具性的讨伐。

二、《长征》与情境教学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是我国迄今为止仍颇有影响力的教学流派。“情境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形象,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长征》的教学就是我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很好实践。当时我这样总结:“诗歌的语言凝练、简约而意味深长,要深入理解诗歌,首先就必须能入情入境,感受其中的意境。教学设计中,上课伊始,我便让学生欣赏歌曲,使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诗歌的豪迈气势,体会到诗歌所描绘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恢弘壮烈的场面。课堂中,我还运用图画、故事、音响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两个情境,形象地再现了诗歌意境。”关于《长征》的教学当时我做过不同的尝试,例如为体现学生主体性,将教学内容分为时代背景、长征故事、诗歌理解、诗词等几个探究学习板块,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但这样的设计由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缺乏整体性,将学习内容割裂的方式造成学生缺乏深入的思考,文字不能化为鲜活的形象。而最后运用情境教学,孩子们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受到熏陶,真正感受到了长征之艰难和红军战士之大无畏。

情境教学“有情”“有形”,并伴以教师情感的抒发、渲染,情真意切,能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我总觉得情境教学老师牵得太多,学生只是随着老师的思路在学习,并不能体现一般阅读者的阅读思维过程。

三、《小小的船》与课程改革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吹起了号角。我是首批加入课程改革的实验教师。我参加了密集的头脑风暴似的新课程培训,我的教育视野达到前所未有的宽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展开对话”“综合性学习”等诸多理念在我的脑子中激荡,开始是接受,然后是尝试、摸索,最后这些理念逐渐成为自己教育生活中不可磨灭的烙印。

《小小的船》是我接受新课程理念后的第一次公开课。《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 这意味着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我采用故事引入,看图读文,自主识字,音乐欣赏,朗读感悟,拼句游戏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课堂思考、想象、表达,其乐融融。课堂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当老师和孩子们交流:夜空中“闪闪的星星”像什么?“星星像灯。”“星星一闪一闪的,像萤火虫。”“像妈妈项链上的钻石,很耀眼。”“星星还像糖。”一个声音这样说,孩子们都笑了。老师不着急:“为什么说星星像糖?”“外婆给我买了一包糖,样子像星星,甜甜的,可好吃了。”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与孩子们平等对话,成为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一直坚持的课堂。

正是因为这样的平等对话,我的语文课堂视野更开阔,我们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学习拼音,我和孩子们把枯燥的拼音符号编成故事;学习汉字,我们在教室专门留出一个板块,展览孩子们在生活中认识的字;学习童话,孩子们分工合作编排童话剧,并邀请家长一同表演;学习书的世界,我们“出版”属于自己的作文书。春天我们一起在教室种下种子,观察生命的萌芽,冬天下雪的时候,我们一起吟诗诵雪……生活与自然,对话与体验,语文成为我和孩子们生命交融的方式。后来由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小小的船》《识字三》《坐井观天》记录了我和孩子们在课堂共同发现、共同进步的点滴,重新翻开它,课堂即生活,生活即课堂的清新气息氤氲而生。

四、《爱心树》与儿童阅读

“一个人的精神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 ,朱永新等诸多学者如是说。2006年,我一不小心踏入了教育在线的网站,教育在线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一个精彩的世界,是一个理想者的世界。在这里,“儿童阅读”这个词走进我的心中,把最美好的事物带给孩子,让美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我开始把《爱心树》《犟龟》《绿野仙踪》等一本本童书带进了课堂。

上一篇:教师的“诚信服务”——让微笑走进课堂 下一篇:当孩子问“为什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