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耐挫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时间:2022-10-04 09:44:58

浅析耐挫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 学生挫折承受的能力已日益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挫折承受能力亦即耐挫力,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尝试从明确耐挫与耐挫教育的概念入手,分析体育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的优势,重点从教师操作层面,探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教学 耐挫教育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三维健康观的基础上,突出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把心理健康放在首要地位。增强学生经受挫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必要和有效手段。针对目前大多数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现实,如何发挥体育教学培养健康心理的价值和作用,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的两面性,进而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是我们理应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挫折与耐挫教育

《心理学词典》对“挫折”的解释是:“当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耐挫教育是指对于学生的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耐挫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磨练意志,增强心理免疫力,提高对社会生活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的是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应对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适心理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的优势

(一)体育关注人的精神塑造。

体育活动的形式是以身体练习为主,为了熟练掌握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动作,需要练习者成百上千次地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练习者必然会遭受多方面的失败与挫折。这就要求练习者心理承受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与塑造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之一,这要求体育教师摒弃以往过分强调技术技能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练体格、不管人格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致力于通过体育活动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面对社会、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

(二)体育的竞技性特征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刺激和情感体验。

在体育运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有可能成为胜利者,都有机会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才能。竞争中胜利的取得,要靠自己的努力,与对手的对抗,以及与同伴的团结协作。在练习中,学生会受到来自对手或竞争目标的压力,这也能刺激学生的行为强度,有利于提高其行为的积极性,培养其锐意进取、顽强向上的奋勇精神,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追求生活的勇气。

三、耐挫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笔者认为,渗透耐挫教育首先应明确,挫折对学生行为和活动结果具有双重影响。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并有较强的承受力的学生,挫折可以成为他们人生的动力,能磨练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的精神,提高他们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不能正确面对挫折,消极对待或承受挫折能力较低的学生,挫折就可能成为他们前进的阻力,消磨他们的意志,打击他们的斗志,折磨他们的精神,使他们消沉低迷、失去自信、丧失目标,甚至形成自卑、怯弱、自闭、偏执等不良的性格。因此,如何发挥挫折的积极因素,降低其消极因素,是耐挫教育需要注意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可作如下方面的探索:

(一)转变自身观念,注重耐挫教育的价值。

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的认识。随着三维体育观、健康概念的更新,以及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强化与深入,人们对体育和体育课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以及能够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从教师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从单一的“教书匠”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转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既教书又育人,把培养健康有用、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需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三基”,强调运动技能的正规化,以提高身体素质为唯一教学目标的状况,从单一关注技术技能的获得、身体素质的提高转变为既重视技术教学、体质健康,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引领学校体育走向关注学生健康的道路。

(二)辨别学生性格,实施相应的教育手段。

虽然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好的时机和场所,但应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首先要弄清的是学生性格类型。体育课上,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聆听他们的谈吐,判断学生性格、气质,然后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组施教。外向型的学生活泼、乐观、开朗、向上,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教师对他们可采用直接法,直言不讳地进行说服教育,提出较高的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情绪和不服从指挥的缺点。内向型的学生少言寡语,不善言表。教师应婉转规劝、旁敲侧击、逐渐渗透,感化学生。抑郁型的学生一般悲观、无助、易怒、易伤自尊、优柔寡断、回避交往,甚至厌世绝望。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导引他们,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并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集性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参加有益建设自信心的项目,如游泳、登山、攀岩等;参加可培养学生果敢意志品质的项目,如跳高、跨栏、跳马等。

(三)区别耐挫能力,研究适度的项目强度。

除了性格上的不同之外,学生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理解能力、社会阅历、家庭情况等差异,具备的抗挫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体育教师在课堂创设挫折情境、人员搭配、持续时间、强度设定时就应全面了解、酌情考虑,既要达到提高学生耐挫力的目标,又要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特别要注意那些父母离异,有生理残疾,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相比其他学生而言较为敏感,抗挫折能力不强,对他们所采取的方法一定要谨慎渐行,切不可草率行事,否则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在利用运动负荷增强学生抗挫能力的过程中,则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注意掌握适当的运动量。过量的负荷学生承受不起,还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负荷量小了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我们要观察学生不同的生理特点,研究适度的项目强度,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在体育训练中有很多项目都可简易地达到极限和超越极限,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俯卧撑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达到自身负荷的极限后,再咬牙坚持多做一两下,这样就避免了统一标准、效果不一的弊端。

(四)把握教育时机,关注课前和课中。

耐挫教育时机的把握主要可从课前和课中来分析。课前重在备课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把握教育主题的切入点,处理好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切入的问题。例如,在田径教学中,长跑往往是学生最害怕和最薄弱的项目,而这个项目恰恰是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最佳手段。训练前,教师应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极点现象”和“第二次呼吸”等原理,让学生事先知道长跑中的痛苦感是正常的,只要咬牙坚持一会儿就会消失。同时向学生指出意志和毅力在长跑中的重要作用,说明只要意志坚强、训练得法,每个人都可跑完“马拉松”等道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视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根据事情的起因、时间、场合、地点、对象、影响程度等因素抓住机会,随机应变,将耐挫教育融合到课堂当中。一句不起眼的评价,一个很随意的手势、眼神,在运用过程中,如果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反之,如果时机把握不好,内容陈旧单调,就会留下明显的说教痕迹,只能是适得其反。

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应该多与家长沟通,取得他们的支持。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是生活中的楷模,家长若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那么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是家长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对生活悲观失望,也常常会使孩子有同样情绪。因此,教师要和家长携手共管,对学生实施耐挫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也是其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阶段。体育教师有责任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契机和场所,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任务,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的同时,还应坚持改革方针,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实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人格精神的塑造和培养,针对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地采用适合中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意识地进行耐挫教育。

上一篇:基于考证、设计、竞赛三点一线的高职电子信息... 下一篇:做好艺术体操比赛的参赛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