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猪巨吻棘头虫病致小肠多发穿孔

时间:2022-10-04 09:32:32

关键词 猪巨吻棘头虫 小肠 穿孔 天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90

小儿猪巨吻棘头虫病小肠多发穿孔目前是一种很少见的疾病。作为外科急腹症的病人之一,目前尚未被多数的年轻外科医师所认识,为了减少误诊误治病例的发生,1996~2011年收治小儿猪巨吻棘头虫病致小肠多发穿孔患儿5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现该病均因小肠多发穿孔引起的急腹症就诊,通过切除病变肠管、驱虫后获得治愈。由此得出结论:对于术中发现小儿多发小肠穿孔的病例,应警惕其是否系猪巨吻棘头虫病引起的并发症。若不针对病因手术取虫、驱虫,而仅做穿孔肠管修补,很可能造成小肠再次穿孔。

病历资料

5例患者资料,见表1。

讨 论

国内冯兰滨等于1964年首先报道辽宁省绥中地区人体感染的病例,此后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陆续报道增多,90年代以后已很少有报道。小儿猪巨吻棘头虫病常常因急腹症就诊。

病原体及发病原因:猪巨吻棘头虫主要寄生在猪小肠内,猪是其终宿主,虫卵随猪粪便排出;天牛等甲虫是其中间宿主。每年夏初,天牛产卵于土壤内并发育为幼虫。当猪巨吻棘头虫虫卵被天牛幼虫吞食后,在其体内先后发育成棘头蚴-棘头体-感染性棘头体。人吃了体内有感染性棘头体的天牛或天牛幼虫而发病,成为猪巨吻棘头虫的偶然宿主。猪巨吻棘头虫成虫虫体分为吻、颈、躯干三部分,吻上有倒生的小钩,用以吸附在组织上;其背腹略扁,呈乳白或淡红色,体表有明显的横皱纹。以吻上的钩固定于肠壁上,以体表吸收营养。雄虫体长5~10cm,雌虫体长20~65cm。在人体内大多数棘头体不能发育成熟[1],故寄生于人体内的虫体较猪体内为小,一般长2.5~30cm,且在人粪便中很少见到虫卵[2]。研究的5例资料中,4例有明确的烧食天牛病史;发现的虫体有3例叮吸在切除的病变肠管上,虫体长度8~18cm。

临床表现:发病年纪较小,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3]。由于虫体的机械损伤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发病初期患儿可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恶心、乏力、腹泻、消瘦等表现。就诊时常出现右下腹痛、发热等症状。并发肠穿孔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刺激症。化验可显示白细胞增多。X线立位腹平片可显示膈下游离气体。研究的5例资料中,男女患病比例4:1,2例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术中所见:猪巨吻棘头虫多数寄生于回肠的末段1米以内,一般1~2条,以吻突叮吸在肠壁上。在其发育过程中,不断更换叮吸部位,致使肠壁多处受损,发炎、坏死以致穿孔,故1条虫子,可致多处小肠穿孔。肠壁受损区炎症刺激结缔组织大量增生会形成大豆粒大小白色棘头体结节。相对应之小肠系膜淋巴结广泛肿大。剖开病变肠管常可见虫体叮吸在肠壁上。镜下可见送检肠管取材见间质大量嗜酸性类细胞及坏死组织。

诊断与治疗:找到虫体是确诊的证据。另外术中在肠壁上找到猪巨吻棘头虫结节,虽未找到虫体,仍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因为其他人体寄生虫所致肠道疾病尚未见到肠壁上有形成结节的记载和报道。此病患者往往因急腹症就诊,若出现腹膜炎,应积极手术治疗。在发病季节,术中探查时若发现末段回肠多处穿孔或(和)散在结节,尤其是儿童,应警惕本病。因虫于肠穿孔附近有明显炎症的肠管内,若仅行修补,不做肠切除,可能会造成术后再次穿孔。术后应适时口服驱虫剂阿苯达唑驱虫,因人体内成虫一般1~2条,所以术后驱虫有时未必有虫体排出。

预防:做好宣传教育,尤其应加强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儿童教育,不捕食天牛、金龟子等甲虫。加强生猪饲养管理,猪粪行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 冯兰滨,等.中华内科杂志,1964,12(8):781.

2 王家荣.中华外科杂志,1981,19(3):159.

3 王国权,朱慧芬.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0,1(2):109.

上一篇:重复癌诊断及治疗现状 下一篇:阿托品中毒量在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