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金改创新与突破的思考

时间:2022-10-04 09:00:53

温州金改创新与突破的思考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推出的直接以金融为对象的综合改革试点,意义非同寻常。近一年来,温州金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温州借贷风波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不良贷款的规模和比率还是走高,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行探索和突破。

近一年来金改的成绩

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一是民间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形成。率全国之先开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试点,组织民间资金以债券、股权等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有序探索。深化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推出主发起人招投标制度,新增小额贷款公司26家。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制定农村资金互助会组建、管理、考核等制度,积极推进首批19家农村资金互助会试点。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实力逐步增强。新增保险机构3家,支持现有保险机构升格,成立上海证券和中信证券两家证券分公司,从而结束了温州没有证券公司的历史。三是推动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做大做强。全面启动农合行股改工作,已完成鹿城、龙湾两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股改总体方案,并上报省政府待批。加快温州银行增资扩股步伐,已完成内部配股72?郾47%,入股资金总额66亿元。

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一是建立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全国首创组建民间借贷服务中心,积极推动民间借贷由“熟人借贷”向“市场借贷”转变,使之逐渐成为全市民间借贷利率的风向标和指示器。二是首创编制“温州指数”。设立涵盖小额贷款公司、民间借贷服务中心、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在内的7大类400多个监测点,定期分平台、分期限的三个融资利率指数,及时反映民间融资利率变动与趋势情况,预警民间金融风险,为民间借贷交易及时提供信息。三是加强信贷服务创新。不断推出股权、专利权、海域使用权、林权、排污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多样化抵质押信贷产品,试点开展“增信式”、“分段式”、“年审制循环贷款”等还款方式,有效破解企业融资的“贷款难”和“还款难”问题。

地方民间资本市场建设取得进展。一是建设区域资本市场。开设温州金融改革广场,入股省股权交易中心,做强做大市股权营运中心,现有托管企业13家,挂牌交易企业2家,交易额、交易量位居全省前列。二是推进做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加大债券发行力度,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三是开辟民资接轨金融行业的快捷通道。以主发起小额贷款公司为平台,引导温商资金回流参与温州金融改革,已成功批复回归温商发起设立1家小额贷款公司。四是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达23亿元的政府平台引导基金正在积极运作,缓解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需求等问题。

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一是制订民间融资管理办法。结合温州市民间融资主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现有法规、条例的框架之内,设计适度超前并能切实可行的民间融资管理制度,为促进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体系。目前,《浙江省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正在制定中。二是充实完善金融监管力量,设立温州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成立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和金融法庭,形成一套完备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改过程中的困难

尽管设立了试验区,温州借贷风波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温州银监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8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3%。2011年6月底,温州不良贷款率为0?郾37%,短短14个月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增加了7?郾1倍,3%的不良贷款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下温州近10年来新高。这一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温州出现的问题不仅是一个信贷风波,而是实体经济出现了问题,而实体经济的问题不是光靠金融改革就可以解决。长期以来,温州民企走的是典型的市场经济路径,一直在体制外与政府博弈、与强大的国有经济抗争,以求在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但30多年过去,温州民营经济地位并未有多大改变,尤其最近十年,我们看到的是国进民退。温州2011年惊动行政最高层援手救助,表面上看是高利贷问题,实际上则是民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回归实业是温州企业家的必要选择。就一个经济体而言,如果财富的性质和源泉主要靠房地产和虚拟经济,这样的经济模式是没有根基的,最终会因为实业的萎缩而使得经济空心化,整个经济体将演化成为一个只追逐财富分配,而不是创造财富的传销化体系。温州的企业家不能丢了实业心,不能总想着短、平、快地做食利者。应克服浮躁心理,练好内功,提升经营能力,把握好扩张节奏,调整好业务结构。

温州的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反映了整个体制和政策的问题。如果整个体制和政策没有什么改变,温州也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过去几十年来,温州始终是彻底市场化的区域,温州模式成为一个参照系,她给了全国中小企业最丰富的创业和成长经验。这些年,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信贷扶持、产业准入、资源配置、税负减免等差异化待遇,让市场效率退化和产业转型缓慢,民营企业不仅无法长大,还因环境恶化导致批量破产倒闭,这并不是正常的民企优胜劣汰。因此如果温州金改能改变这种状态,那就更有意义了。

温州金改的突破口在哪里

金融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尤其在目前金融垄断势力很强的态势下,由于部门既得利益的诱惑、畏难情绪的驱使等原因,金融政策在区域内的创新和突破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

在金融改革创新的一些关键问题上,全国性的首创必然是天津滨海、或上海浦东等大城市。温州则应专注于社区性的面向自然人的金融创新和服务。

温州的金改应以发展民生金融为主线,满足广大老百姓的财产性收益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为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创造条件,实现经济竞争力和社会稳定性可持续保持的最终目标。

金融改革要在政策创新上寻求突破。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和丽水农村金融改革的突破点在于:金融改革和经济政策相结合,为民间资本搭建更宽广的融资平台,充分发挥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正规金融的改革和创新仍然是金融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们只能在“一行三会”监管之外,找寻几个可能的突破点,这是温州金改的真正目的所在。

一个市场经济的国家,金融市场应该是多层次的,其中的信贷市场起码应有三个层次:(1)不吸收公众存款的小贷公司市场;(2)吸收大额存款的金融公司;(3)吸收小额存款,能够办理结算的商业银行。今后温州的金改可以在前两个层次做一些新的尝试和推进,发展面向小企业的新型金融机构应该是一个突破口。

面向小企业的社区型和专业型金融机构扎根地方,对小企业信息掌握充分,决策链条短,在服务小企业融资上有天然优势。我们可以放松准入,特别是不区分股东的所有者身份,允许成立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鼓励新型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创新。比如,成立贷款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允许一个股权份额,每年给股东分红,可以由投资基金购买股权份额入股。建立地方政府主导的金融监管体系,学习香港做法,对业务实施分类牌照管理。比如,事先明示不能跨地区设网点、限定业务范围、差异化资本金要求等。开始时允许的业务少一点,把监管基础打好,然后根据业绩、合规、内控等相关记录扩大业务范围,再给其它业务牌照;要鼓励新型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不跨区域扩张,不搞虚拟经济、不急于转为商业银行;对新型金融机构的股东和高管要严格责任制,不许监管套利,不然容易发生欠债“跑路”、多重抵押和关联贷款等问题。建立新型金融机构的有序、市场化退出机制,允许收购兼并和破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于浙江来说,金融监管部门要做的是,限制全国性银行(特别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地方分支机构增加,可以试点不批准新设分支机构,将市场空间留给新型金融机构。

以小贷公司为例,关键不在于量的铺张,而在于质的突破,从20多个增长到100个,再到130个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小贷公司从诞生那天起,就被它不尴不尬的身份所困扰,假如温州这次金改,能把小贷公司定性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就是温州对全国金融改革的一个贡献。小贷公司晋升到村镇银行,并不是小贷公司的终极追求。社会上的经济主体是分层次的,有大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那么对应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也是有层次的,不管社会如何进化发展,总有弱势的经济体和人群,他们需要金融服务,对小贷公司的需求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小贷公司作为一种业态,它也应可长期存在。政府要做的是对服务于弱势群体的小贷公司予以减免税收等财政优惠,而不是一味要他们升级为银行。中国不缺大银行,缺的是小银行,而银行之间需要的是分层经营,错位竞争。

对于小贷公司,我们可以从中央层面去争取:(1)将小额贷款公司定义为非公众金融机构。应明确融入资金的方式,以法律形式明确小贷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的资金为同业拆借。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外源融资从两个金融机构扩展到三个到四个金融机构。杠杆率实行按信用级别逐年扩大的方式,信用状况好的公司杠杆倍数可以由1?郾5倍扩展到1?郾8—2倍,并且应允许小贷公司互相间的拆借,逐步形成一个批发加零售的微型金融资金供给体系。(2)引导小额信用放款的财政税收政策。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应该针对业务,而不是机构的类型。根据小额贷款公司机构设置地点与涉农贷款比例等实施税收优惠,如贷款贴息或风险补偿减税等优惠。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机构,只要机构设在偏远地区、涉农贷款比例大于70%,都可以给予营业税减免优惠等。

从温州地方层面,发展步骤应该是:

1.既要大力吸收合格的投资者发起成立新的小贷公司,又要积极推动成熟的小贷公司转为村镇银行,两者缺一不可。

2.优化新设小贷公司发起人的选择标准。除了考量纳税额等社会贡献指标外,尤其要考核其负债率,如果是银行的信贷大户,其实不过做了资金的二传手,还抬高了社会资金价格,从实体经济中抽取了资金。与银监部门做好沟通,可以考虑用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法人投资参股。随着征地补助等资金来源的增加,村民的集体资产可以以股份公司或有限公司的名义参股,投入小贷公司的资本金,使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以综合考评结果公平、公正地优选拟转村镇银行的小贷公司。综合评估指标至少包括财务指标、经营指标、管理指标、内控指标、合规指标、人力资源指标、社会贡献指标等,确保转正的村镇银行只许成功不得有误,为社会树立良好形象。

4.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网点布局必须下沉。小额贷款公司要真正体现服务三农以及应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或者运营地在农村的小微企业。所以,小贷公司应主要设在广大乡镇,尤其应设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欠发达乡镇。

5.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打通资金来源渠道,争取政策突破。提高向商业银行再贷款额度上限;推动人民银行等允许小贷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通过私募方式聚集民资,间接起到吸纳和疏导零散、闲余、无序民资的作用。

6.管理和服务并重。设立门槛,建立规则,市场化竞争,练就内功,既是自身做实做强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将来有朝一日转正为村镇银行做好准备,扫清经营障碍,推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要允许其接入,让小贷公司共享黑名单等风险信息等。

7.扶植与监管并举。在努力扶植小贷公司向村镇银行转正之前,对优质小贷公司实行准银行化管理。协调设立在市县二级“地方金融监管机构”,与工商、公安等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将小额贷款公司等“一行三会”监管部门没有覆盖的领域全部纳入监管范围,确保规范经营。

“金融试验”的配套工程

温州成为“金融特区”有先天的独特优势,如民营经济发达、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民间资本的容量巨大、民间独特的化解防范风险能力等等。但要真正打造“民间资本之都”,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温州的文化约束和缺陷还有很多。如温州人讲感情,不讲规则;温州人急功近利,人文情怀不够;温州人善于开拓,但是真正的理性思考不够等。所以,我们今后需要做的软性配套安排还任重道远。

1.金融人才建设。温州一向以来专业技术人才输出大于输入,而金融业是一个专业技术要求极高的行业,温州缺乏本土专业高端人才,要提升集聚外地人才的地域吸引力。这就需要强化金融人才使用、激励、配套服务机制,甚至还要有对引进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提升的规划,还要提升企业家的金融素质,温州企业家不乏市场营销能力、管理能力,但金融素质亟待提升。尤其是将来还要“境外直投”,在海外市场在别人的游戏规则里和国外资本“老手”抗争,光靠勇气和抱团是不够的。

2.“信用体系”建设。民间资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冲动性比较强,而对金融业而言,诚信是金融的基础,历史上晋商做票号,就是典型的民间金融,票号为何得以辉煌五百年,原因在于他们以中国人的信用象征——山西人关公做他们的形象代言人,以“诚信为本”,“以义制利”。我们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小企业征信系统,这属于公共产品,由政府来建,目前人民银行已经有较好的征信系统,应该对新型金融机构开放,在民间资本服务中心正常运转后,建立起“民间金融征信体系”等。

3.增强开放意识。温州人讲血缘、讲地缘,喜欢抱团,讲求人格化交易,温州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东方式的经济结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就存在排外的倾向,这些是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所以,温州需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温州经济想要转型升级,首先需要的是文化方面的转型与升级。这些方面都需要温州人自省和反思,并且化为实际行动。

(作者系温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上一篇:扎实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下一篇: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