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3 00:22:33

温州文化论文

温州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本土温州人;海外温州人;价值观;温州人精神;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67-03

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意义的总体看法和评价,是理论化、系统化得主体评价意识。温州人价值观既有雄厚的历史传承,又有前瞻性的现代权衡,反映了温州人对事物评价意识系统化的理论诉求,是指引温州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而温州是全国知名的侨乡之一,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咸平元年(998),温州人周伫随商舶到高丽经商,定居高丽,成为有文字记载的温州人移居海外的第一人。到2007年年末,790万温州人中,有50多万走向世界各地。

海外华侨华人有力推动了温州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本市的各项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温籍华侨华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文化程度高,专业素质好,他们活跃在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特别是近年来出国的留学人员,许多人已成为学有所成的新一代华侨华人。据统计,目前在海外从事数理、电脑、建筑、太空、金融、医学及文化领域的温籍专业人士有5000余人,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而对于海外温州人价值观的研究较少,本课题尝试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博采众长,探索适合温州当前发展的价值观,这对温州经济的发展、创建温州地域特色文化、实现“十二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对本土温州人与海外温州人的价值观在历史传承、基本内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对比研究。

1 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就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究中发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思想文化因素。发展必须设定一系列经济标准,但经济标准的设定又必须考虑其价值前提。现代经济发展呼唤着人们对价值前提和价值取向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发展最重要的不是体现在经济增长,而是体现在人道、文化、价值上。社会的真正发展就是要把“人的个性” 潜能解放出来,而真正合理地发挥人的潜能,在于价值观的引导。哈耶克认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发源与文化变迁分不开,这种文化变迁通过道德与价值观的传播而得以实现。马克斯·韦伯(2002)认为,特定价值观(特别是新教教义)是促进资本主义产生与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他同时还指出,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韦伯命题推而广之,个人主义与群体主义、理想主义与求实主义等一些明显相左的价值观,都能寻找到其促进经济发展和激发商业活力的证据。哈耶克认为,对于保持经济活力来讲,竞争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主体的竞争,也包括不同的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竞争,它催生了一个新知识和新思维不断地被创生,旧知识和旧思维不断地被扬弃的动态世界,拥有不断涌现的创新源泉。

1.2 国内研究现状

经济是基础,文化是上层建筑,文化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必将对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在经济形态转型期产生的作用更为明显。温州人在长期的创业创新实践中,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温州传统文化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温州人的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蔡克骄(1999)对温州人文精神进行了剖析,他指出温州人价值观的形成是由温州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条件所决定的。其中,永嘉学派事功价值观是温州人价值观的历史传承。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高扬求实精神,主张工商业应与农业并重,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和务实精神影响深远。同时,温州作为一个东南良港,早就为外国侵略者所觊觎。19世纪中期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侵略,既刺激了温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冲击了温州人的思想观念。近代以来,一方面,温州人多地少,政府投资少,资源未能利用,能源紧张,交通不便,以上原因导致温州的产业结构仍是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扬历史上的手工业传统,办劳动密集型的小型企业、加工企业,生产小商品。另一方面,一大批温州人背井离乡,外出谋生,甚至到海外谋求发展,温州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黄朝忠(2011)认为温州人价值观既有丰厚的历史传承,又有前瞻性的现代权衡,是指引温州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孙金波(2007)发现经济现象背后的文化思想资源的动力作用看似“无形”,实际上它的影响是深远的,“永嘉学派”的不朽精神魅力时时刻刻体现在温州人的现实生活中,它对现在温州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已经是内化的。张俊华(2011)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温州人的价值观进行研究,进行了多样性价值观与浙商崛起的实证研究,这里的浙商主要指温州商人。他认为价值观的多样性是产生经济外部性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价值观已成为经济发展研究的新生命力所在。温州独特的环境条件、思想源泉、宗教状况都对多样性的价值观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而多样性的价值观对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海内外温州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温州人价值观包括温州人的价值信念、信仰和理想,它的内容极其丰富,以爱国爱乡为基础、以发展经济为重点、以创业创新为动力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是海内外温州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1 以爱国爱乡为基础

爱国爱乡是温州人价值观的灵魂,是温州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凝聚力,温州人已经把爱国爱乡融入自己的骨子里和血液中。其中,温州籍华侨是爱国爱乡的温州人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温州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与国内交往十分密切,热心为祖国建设和家乡的公益事业作贡献。温州籍海外侨团是海外温州人社会的支柱和核心,植根于瓯越文化,伴随着华侨华人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壮大。温州侨联紧紧围绕“内外温州人互动”这一战略,支持温州人走出去的同时,引导海外侨胞回乡创办总部经济,助推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发展。

2.2 以发展经济为重点

以发展经济为重点,是温州人价值观的主题内容。 温州人创造了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率先进行民营化和市场化,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取得了辉煌成绩。温州人经济既包括区域性的温州经济,又包括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创造的经济。温州人经济的发展,不但加快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温州的步伐,而且加快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3 以创业创新为动力

以创业创新为动力,是温州人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创业史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体和有价值的商业机会的融合,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活动和过程。创业能够推动创新,创新必然要通过创业来实现和转化。温州实践证明,创业创新是温州进步和温州人发展的重要源泉。创业创新激活了温州,升华了温州人的精神,促进了温州人的发展。来自美国浙江温州工商总会的董事长陈钱康是在巴黎第一个从事贸易生意的温州人。1991年陈钱康移民到美国,在半工半读一年之后,陈钱康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加工厂,接下来扩展到手袋、餐饮、软件等行业。从温州秘密、温州制造到温州奇迹的不断产生,从质量温州、品牌温州到信用温州的跨越式发展,从活力温州、实力温州到和谐温州的全面建设,一种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价值观即温州人价值观已不断孕育发展。

2.4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是温州人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是温州人崇高的社会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温州人努力缩小贫富差距,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走共同富裕之路。在海外,但凡温州人聚居人数较多的城市都有自发组织的温州商会。温州人在异乡抱团儿聚居的流程大体是这样的:一名温州人或一个温州家庭漫游到某地,一旦稍稍立稳脚跟且发现当地有商机闪动,他往往会很快向自己的血缘亲属或非血缘的乡亲发出类似的信息:此处钱多,速来!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温州人总追求进一步的发展,一个人富不算富,一部分人富也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

3 海内外温州人价值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温州人价值观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强凝聚力作用、积极导向作用、塑造作用和辐射作用。

3.1 强凝聚力作用

温州人价值观的凝聚作用体现在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上。为了共同的目标,温州人之间会自觉实现团结合作,形成一种合力,一致行动。温州人价值观具有满足每个温州人追求财富、业绩、信念、信仰和理想的需要,对温州人的吸引力很大。温州人价值观增加了温州人之间的团结协作、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温州人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温州人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把功利和仁义统一起来,把真理和价值统一起来。美国浙江温州工商总会董事长陈钱康说,“温州人有个特点就是什么行业赚钱就通通疯狂地做什么,彼此之间很讲义气、很团结,虽然相互之间也存在竞争,却不排斥有人加入这个行业。”当时在巴黎的手袋批发原本是犹太人的天下,可温州人却逐渐把犹太人挤出了市场。温州人的心齐、力大、劲足是温州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2 积极导向作用

温州人价值观是支撑温州人生活的精神力量,它决定着温州人行为的取向。温州人努力打造“质量温州”、“品牌温州”、“信用温州”,讲信用、守信用,树立信誉观。这种价值观融入到温州人的生产生活中,内化为自觉从事温州实践活动的动力,促进了温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在温州人价值观的指引下,温州人践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前,温州人十分珍惜自己的信誉,把义利统一起来,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追求回报,在承担社会责任中获取财富,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提升了温州文明,升华了温州人的精神品质。

3.3 塑造作用

温州人注重把做人和做事有机统一起来,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和整体形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温州人价值观决定着温州人以什么样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存和发展环境,选择怎样的生活目标和如何对待人生的问题,选择怎样的方式与人交往,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生存与发展。因此,它对于塑造温州人的良好形象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塑造温州人的形象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因为,温州人价值观必然会随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的体系会越来越科学,内涵越来越丰富,温州人不断根据新的条件塑造更好的形象。吃苦耐劳是温州人精神一个重要部分,西班牙华商企业联合会黄会长说, “我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的西班牙,当时过来投奔亲戚后,做的是餐饮业。我都不愿意回忆那段时间,天天十几小时是怎么过来的。80年代以前出来的温州人更是艰苦,他们文化程度不高,语言是最大障碍。他们每天从早干到晚,真的是既能当老板又能睡地板。”

3.4 辐射作用

温州模式的创建使温州人驰名中外,温州模式的精髓就是温州人精神,而温州人的价值观是温州人精神的核心内容。随着国内外取经者回归故里,温州人的价值观也辐射到了他们所在的国家、地区、城市和乡村。同时,遍布海内外的温州人也把温州人的价值观扩散到了全国乃至世界。温州人具有艰苦创业精神、自主开拓和创新精神。所有这些温州人精神的核心就是温州人的价值观,温州人价值观是温州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使温州成为我国思想最为解放、观念创新最为活跃、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走出了一种具有温州区域文化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4 结 论

温州人现在置身于全球化大背景下,面临着成功与挑战,温州人的价值观需要找回,结合新时期的城市动态,今日的温州人到了需要从“生意思维”到“文化思维”的转变时刻,海内外温州人价值观必然要随着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要具有科学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在我国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人们各有不同价值取向的今天,温州人要坚定地遵循温州人的核心价值观,促进温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成功地实践温州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

参考文献:

[1]Henderson jvernon. Externalitie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7(42): 449-470.

[2]蔡克骄. 温州人文精神剖析[J].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28-31.

[3]黄朝忠.温州人价值观探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4):63-66.

[4]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小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2-49.

[5]孙金波.叶适事功思想与现代温州人精神[J].青海社会科学,2007(4):142-144.

[6]王春光.流动中的社会网络:温州人在巴黎和北京的行动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0(3): 40-44.

[7]张俊华.多样性价值观与浙商崛起[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4): 44-49.

[基金项目]本文系温州市哲社科学规划课题“当代本土温州人与海外温州人价值观的对比研究”(课题编号:12wsk151)的阶段性成果。

温州文化论文篇2

    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是浙江经济的一个缩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温州的地域文化还有没有以往的影响和作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在温州采访,有个寓言故事颇耐人寻味:一个外星人来到中国,在上海,他立即被圈起来进行展览,从中收取不菲的门票收入;在广东,他马上被人解剖了,分析他能不能食用、有没有营养;而在温州,他则竞相被人邀请去吃饭,然后问:“你们那里什么东西最好卖?”

    这个故事反映了温州人的特性:不放过任何机会。他们的这种商业头脑,就来自这里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

    温州土地资源十分匮乏,人均耕地不足3分,史书记叙说:“温居涂泥之卤,土薄难植,民勤于力而以力胜。”在传统的“农本”社会中,这里的土地养活不了这一方人,需要到温州以外的地方去获取资源。因此,温州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善于捕捉各种商业机会,勇于外出经营谋生。

    据史载,北宋中期,温州人口总数已有12万多户。到了南宋,大量北方移民的迁入,使这里的土地资源更加缺少,许多人必须在土地以外求得生存和发展。于是,这里出现了全国最早的个体工商户:机户。这是宋代纺织业中的小型作坊或机织家庭的专称。他们以家庭为单位,生产并出卖纺织品。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生存环境迫使温州人必须突破“重本(农)轻末(商)”的传统观念,离土离乡,从事工商业。于是,瓯越之地就较早地形成了商业文化,人们“富贵而不务本”,纷纷走上了经商之路。有史书描写说,温州“地不宜桑而织纫工,不宜漆而器用备”,“海育多于地产”。在南宋时期,永嘉县的商业税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7倍多。

    这种悠远的经商传统和深厚的商业文化,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血液,成为温州人的一种符号。有人说,温州人的头发都是空心的,每根头发里都蕴藏着商业智慧。

    根植于温州人骨髓里的这种“商人基因”,一旦遇到适宜的气候条件,就勃发为一种经济现象。改革开放后,温州经济就发端于这种“草根层”的创业冲动,他们以家庭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亲帮亲,邻帮邻,很快形成了势不可当的商品经济大潮。温州市的一位经济文化研究专家说,温州经济像一片浩茫的“灌木丛”,是在当地独特的地域环境下自发生长的,因此具有非常强的群聚性和生命力。这就是温州经济的特色。

    渗透到骨髓的“文化遗传”

    谈温州文化,不能不说“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能够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学相对峙的思想流派。出生于温州永嘉县的学者和思想家叶适,集中了“永康学派”、“金华学派”和他之前已有的“永嘉学派”所倡导的“事功之学”,加以丰富和提高,形成了一种务求实效的思想体系,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重大影响。

    永嘉是当时温州的州治所在地。“永嘉学派”的精髓是反对空谈性理,讲究实效,主张义利并举,“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表示应“以利和义”,而不是“以义抑利”。

    从这种现实主义的思想出发,“永嘉学派”批判了传统的“重本抑末”观念,“夫四民(农工士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认为应该“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这样,才能富国强民,收复中原,实现国家大一统的远大理想。

    应该说,“永嘉学派”和“事功之学”,是以温州的社会经济土壤为根基的。但反过来,“永嘉学派”讲究实效、注重功利的思想及其价值取向和逐利追求,又有力地塑造和强化了温州这一地方的民间心理和区域文化传统,构成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遗传因子”。

    文化传统决定人们的价值选择。“永嘉学派”虽是封建知识分子的学术流派,但表现的却是当地根深蒂固的“文化基因”。这种渗透在温州人骨髓里的“文化遗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得到承传和表现。

    19世纪末,被称为“东瓯三杰”的陈虬、宋恕、陈黻宸,就继承了永嘉学派的“事功之学”,批判“汉宋儒者,名修孔教,乃不能深求富教之策,立达之方……空谈心性,坐视国家之穷拙”,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勇敢地站在时代前头,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提出变法纲领,主张“齐商力,捷商径,固商人,明商法”,发展现代商业,促进商品经济发育。

    因此,“永嘉学派”不仅奠定了特质鲜明的瓯越文化精神,同时又为当代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经济的发展演进轨迹和制度创新模式,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重视工商的传统文化烙印。

    不弃“小土堆”的务实之风

    温州的重商文化源于这里的地域环境和生存状态,是由生活需要而渐变为一种心理和文化积淀。因此,务实又是温州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

    “永嘉学派”所倡导的“事功之学”,实际上就是一种“经世致用”的生存哲学,它不作空洞的玄学讨论,自始至终追求一种价值取向:“知之则必用,用之则必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非常明确地说:“善为国者,务实而不务虚。”他认为,“道不可须臾离物”,物质是一切道德思想的载体。因此,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概括“永嘉学派”的特点时说:“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

    这种强调直面现实、尊重规律、有所作为的文化传统,直接影响了温州人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

    温州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在风风雨雨中走过的,对它的是非论争有时甚至非常尖锐。但身处矛盾旋涡的温州人,却从来没有放下手中的生意,鉴别一下哪笔合同“姓社”、哪笔合同“姓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以商人的眼光进行价值判断和取向,这是“温州模式”不倒的奥秘所在。

    然而,与叶适同时代的大理学家朱熹对这种文化不屑一顾,他讥讽“永嘉学派”说:“比如泰山之高,它不敢登,见个小土堆子便上去了,只是小。”朱熹说的固然尖刻,但反映的却是温州人一切从现实出发的务实精神。

    温州人从不因为“小”而不为。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温州现代经济,就是从经营一颗纽扣、一枚徽章、一只开关开始的。实际上,温州人志在登泰山,但不弃“小土堆”,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才成就了今日温州经济的泱泱大潮。

   适应竞争环境的文化精神

   “报喜鸟”西服是在我国服装市场竞争最酷烈的背景下崛起的。在谈到企业的竞争优势时,报喜鸟集团董事长吴志泽介绍了他们几年来竞争方式的演变:数量竞争、质量竞争、品牌竞争,现在进入了设计竞争和文化竞争。

    文化是经济竞争的最高形式。就企业而言,是要把企业文化融入产品,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为广大消费者接受,成为消费者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对区域经济来说,它的持久竞争力就来自文化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温州文化有没有这种特质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从温州人最早“包天”、“包地”和以后的各种制度创新看得出来。

    “通世变”,这是“事功之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意思是说,要时时把握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和现实条件,不断改变自己的路径选择,顺势应时,与时俱进,方能求得“真功”、“实效”。这种适应变化、主动调整的文化精神,非常适合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所以具有现实竞争力。

    最近几年,有大批温州人冲破地域限制,带着资本和智慧到全国以至全球去办厂。为什么?他们是赶赴一个新历史机遇。

    过去,温州有政策相对宽松的小气候,尽管他们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都在外地,但企业要办在温州,这里较少行政干预,没有政策风险,适宜企业生存。现在,各地都降低了门槛,政策环境已趋同,因而他们就义无反顾,走出原来的狭小空间,要在更大范围配置资源,开拓市场。目前大约有160万温州人走出温州,在全国和全球打天下。

    现在,温州企业家队伍中有一种时尚:攻读mba,初略算算就有100多名。这是他们为应对入世和经济全球化而作出的一个新选择。温州还流行一个新词汇,叫“幸福创业”,意思是用他们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嫁接现代知识和国际眼光,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惊险的跳跃”。

    “能握微资以自营殖”,这是温州人的能耐,也是温州文化精神所在。这种文化已经塑造了新一代温州商人,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温州将很快形成全新的经济格局和全球竞争的能力。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温州将再度让世界震惊。

文化,现代经济的“发动机”

文化,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的现象。现代经济摆脱了资本最初积累时的掠夺竞争状态,逐步发展为融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等为一体的文明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文化和知识渗透到经济的各个方面,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内涵。

    在经济发展动力中,思想观念、人文资源、文化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促进作用空前突出。观念处于文化的核心层,对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人文资源比原材料和能源更重要,在某种程度上人文环境决定经济环境、经济效益。我国商品经济发轫较早的温州,并没有什么自然资源优势,但温州历史上有重商传统的“永嘉学派”,温州人长期延续下来的商业智慧,构成了“温州模式”的文化底蕴。同样,“苏南模式”的形成与吴文化(有人称水文化)流动、开放的传统内涵不无关系。河北省盐山县大力开发“徐福千童文化”,近几年受此影响而签订的合同和外资额占到全县总量的40%左右。

    商业文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环境文化,其中起载体作用的是商品文化,它包括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商品的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商标、广告等。以服装业为例,我国和意大利同为服装出口大国,意大利靠先进的服饰文化和名牌,赚取的是高附加值,20世纪90年代初,意大利每吨服装的换汇额高出我国5.8倍。近年来,我国服饰文化空前活跃,“服装=面料+文化+市场”的公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不仅国内市场成衣率大幅提高,而且出口创汇额增加到年200多亿美元。从产业文化的意义上说,产品价值取决于产品的文化品位,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产业文化的先导。因此,必须大力提高经济组织的文化品位,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把智力和知识注入到产品开发之中,提高文化、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提高商品中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

    在经济价值的实现形式中,消费文化的比重日趋扩大,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助推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从出行骑自行车、摩托车到租车、买车,从家用电器老三件、旧三件到新六件,此起彼伏的消费文化潮,不断赋予经济形态以现代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态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温州的全国第一

第一个包产到户的实践者:1956年4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合作社和社员都要实行包工包产》的文章,时任永嘉县农业书记的李云河眼睛一亮,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同年5月,经上级批准,永嘉县燎原农业合作社进行“包产到户”试点,这年9月,一本油印的《燎原社包户经验总结》问世。

    第一座农民城:1983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苍南县龙港镇。当时,这里只是鳌江边的一个港区,没有居民,时任钱库区委书记的陈定模主动请缨,要求到这个新镇工作,得到县委批准。1984年8月,经过一番艰苦的宣传发动,申请到龙港落户的农民、干部、职工有2000多户,筹集资金1.2亿元。全国第一座农民城就此启动了。

    第一例行政诉讼案:1988年8月25日,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苍南县影剧院公开审理“包郑照诉苍南县政府赔偿损失案”。这是全国第一起农民运用法律手段指控县政府、法院依法受理并公开审判的行政诉讼案。这场官司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案件本身,标志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步。

    第一个在海外开办商品市场:1998年7月,50多位年轻的温州人飞越千山万水,在巴西的圣保罗市开办了一个专业市场——中华商城。这是我国在海外开办的第一个专业市场,主要销售服装、皮革、眼镜、电器等商品。通过这个市场,使我省的大量名优小商品流入国际经济的循环体系。

    第一家私人包机公司:1991年春节前夕,常年在外地跑供销的温州人王均瑶和一帮朋友包了一辆“大巴”回家过年。在翻山越岭1200多公里的漫长路途中,王均瑶的脑袋中颠簸出了一个念头:包飞机。同年7月28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叩开了中国民航局的大门,承包了长沙——温州的航线,首开中国民航史上私人包飞机的先河。

“永嘉学派”与“事功之学”

“永嘉学派”是南宋时期能够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成鼎足之势的重要学术思想流派,创始人是薛季宣、陈傅良,他们分别是现在的温州鹿城和瑞安人,永嘉是当时的州治所在地,故称为“永嘉学派”。稍后的思想家叶适(永嘉人),继承和发展了永嘉之学,进一步扩大了“永嘉学派”的影响,在当时的学术思想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永嘉学派”最早提出了“事功”思想,认为“利者为义之和”,主张义与利的一致性,反对道学家空谈义理。叶适是“事功之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薛季宣、陈傅良的事功思想,还吸收了以陈亮为首的“永康学派”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的事功之学,逐步建立起了“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体系。

    “事功之学”的学术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事功之学提出了“道不离器”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为学务实,关心世事,反对空谈义理,认为“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文不能关政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益也;立志而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

    其二,在政治和教育上,事功之学提倡“学与道合,人与德合”,“实政与实德双修”,认为杰出人物的“实德”是在“实政”的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强调“讲实理,育实才而求实用”。

    其三,事功学派的伦理思想是“义利双行”,即“道义”与“功利”相结合,肯定人的物质利益,“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董)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

    其四,在推进经济发展上,事功学派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和政策,“夫四民(指农工士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提倡大力发展工商业。

温州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分工;交易效率;温州模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24-02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温州率先打破计划体制试水市场,以家庭小作坊工业形式发家致富,速度惊人,而温州经济发展的路径也被冠之以“温州模式”之名。直到本世纪初温州经济增速减慢,学界关于“温州模式”的讨论才从狂热追捧转为冷静思考乃至批判。

2 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基本观点

杨格发展了斯密视分工为内生变量的观点,指出:“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经济进步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之中。”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进一步发展了杨格定理,认为分工的演进是专业化的收益和交易费用两难冲突折中的结果。新兴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杨小凯认为,劳动分工是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交易效率是交易规模的增函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能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从而可以选择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市场的择业自由和自由价格等自利决策的交互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上升,市场也因此出现。另一方面,升高的专业化水过来加速了人力资本或经验的积累,使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形成一个良性自我循环机制。而当分工演进的潜力因人口规模或者制度限制等耗尽时,分工演进缓慢甚至停止,这时社会经济增长进入成熟阶段。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报酬递增机制与竞争的市场具有相容性,存在着竞争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的一致性,每个角点均衡意味着局部的帕累托最优,全部均衡是众多角点均衡中效用最大的那个。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不仅解决在给定分工结构下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问题,它还给出了在各种经济组织结构中选择最有效率的分工结构的解,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了。

3 温州模式概述

温州模式是指改革开放以后,以浙江温州地区为代表,涵盖台州地区之内的一种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而政府在其中“无为而治”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试探阶段:以数量巨大而规模较小的“前店后坊”式家庭作坊为主要特点。温州商品迅速打开市场销往各地,温州经济出现明显增幅。但是该阶段出现了仿造、假冒外地名牌产品等问题。

(2)黄金阶段:以大规模专业分工生产为主要特征。温州民营企业从小型家庭工业发展为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制造企业集群,为企业获得技术外溢、规模经济等提供了便利。在该阶段,温州已走出了假冒伪劣的阴影,皮鞋制造等企业集群闻名世界,但大部分温州生产的商品仍然不敢标注产地为温州。

(3)问题阶段:以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环境污染、城乡差距等突出问题为主要特征。

史晋川2003年预言“现在的‘温州模式’将在25―30年后消失”,他从温州经济和温州人经济的不同层面提炼出以下三个现象:①温州的制造业结构演变缓慢;②温州的外资引进步伐缓慢;③温州人把生意网撒向世界各地。三大现象引发三大问题:温州制造业结构是否存在“代际锁定”?温州为何没有“外企”?温州人为何要通过大规模移民的方式来撒开生意网?

光认为相较于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温州经济的产业结构转变是在传统产业范围内的技术、加工度和附加价值上的发展,而后者更适合温州发展路径;同时,他提出简单地比较人均GDP和资本外流就判断温州模式衰落和“产业空洞化”是有问题的。

张仁寿认为温州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反映的是地区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客观变化,因温州在体制上的先发优势逐渐弱化了;同时,温州经济特殊之处在于“温州人经济”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温州经济”;最后,温州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制度创新陷于式微。

4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框架内解释温州模式的产生及发展

(1)温州的起步。

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一方面计划经济仍占绝对主导,经济发展受制于制度限制和观念束缚;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推行的违背资源比较优势的重工业型赶超战略使得计划资源向重工业倾斜,造成产业结构畸形化,资源配置效率低,社会生产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进行的分工模式。(记为模式Ⅰ。)

在本文分析中交易效率E影响因素有:市场规模M、融资效率C、制度因素R、其他因素O,记E=f(M,C,R,O),且E是M、C的增函数。由此可得当时中国私营企业发展环境并不理想:第一,M很小以致可忽略不计,同时分工结构给定,市场进入壁垒很高;第二,由于资本向重工业倾斜,而个体融资渠道较窄,C不高;第三,制度上对非公有制经济有很大限制;第四,其他因素包括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交通运输等技术方面的影响等。

在模式Ⅰ中由于E很低,分工产生的总交易费用超过专业化经济的好处,人们并没有动力打破该种分工结构,而温州却走出了第一步,因温州模式起步于家庭作坊,而家庭作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费用,提高了E:①M――计划体制下短缺必然存在,潜在需求巨大;②C――家庭作坊启动资金可通过家族内部成员募集;③R――当时的温州政府对温州萌芽的私营经济持“无为”态度;④O――家庭不存在委托成本,市场尚未打开时运输方面带来的交易费用可以降低。

综合以上四种因素分析,家庭作坊式的个体加工经营企业的分工模式(记为模式Ⅱ)交易效率E1要比模式Ⅰ的交易效率E2高,而专业化后所得的收益又提高了,自此温州模式进入一个正反馈机制。

(2)温州的发展。

温州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和分工水平的提高,生产规模并市场规模的扩大。在该阶段,影响E的四大因素有了明显的改善:①M――温州的产品在这个阶段销往全国各地,因其价格低廉而拥有广泛的市场;②R――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束缚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各地区蜂拥前来考察,这体现了政策上放宽使经营环境改善,也为温州带来了新的商机。

分工水平的提高分为两个层次:

①迂回生产链条拉长,分工进一步细化、专业化。

所谓迂回生产链条拉长,是指交易效率的改进会产生一些与工业化过程有关的共生现象:专业化水平上升、迂回生产链条加长、每个链条上中间产品数增加、生产率上升、新机器出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市场一体化程度、市场容量、生产集中度等都上升。

温州模式起步之初,“前店后坊”式的家庭企业小而专,不存在迂回生产链条;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的细化,对原材料、新的机器设备及中间产品等的需求产生,迂回生产链条不断拉长。在分工细化的基础上,由于区域性的产业集中使交易费用降低;同时,用外部交易关系代替内部的投资和企业管理关系,有利于形成市场竞争机制,促进产品成本下降;最后,这种区域产业集群能够与温州地区的家族企业体制结合在一起。

上述验证了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的网络效应和集中交易对提高交易效率的效应:分工网络的大小取决于交易效率,而交易效率又取决于交易的地理布局;集中交易提高交易效率的效应,反过来又取决于分工的水平。而在市场竞争中人们会尽量减少交易费用,这类集中所有交易的产业集群就会自发形成。

温州在该阶段发展极为迅速。以温州制鞋业为例,1978年,温州市区鞋厂仅19家,皮鞋产量49.68万双。而1981年底,光是温州鹿城区个体制鞋户就达到了99家。其后,随着专业化分工和各类专业市场的建立,温州鞋业企业的数量快速增加,1994年达到了6000多家,这还不包括上千家配套企业。而2009年温州市年产鞋量为12.86亿双,占全国年产鞋的11.7%。

②分层组织结构复杂化,在企业管理上出现更多层次。

当交易效率不断改进时,分工在迂回生产中会越来越深,因而使企业内的分层结构和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分层结构同时发展。而劳动交易效率相对于中间产品交易效率越高时,市场上企业之间的分层结构与企业内的分层结构之间的分界线,就会越来越朝着增加企业内分层结构层次的方向发展。温州最初简单的家族式企业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一点将在接下来的内容详细讨论。

(3)温州模式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进入21世纪后,面对日益严峻的要素、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约束,温州经济开始遭遇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压力,自2003年开始出现经济增幅在浙江省内处于倒数的局面,并不断出现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部分或者整体向域外迁移。在企业外迁的同时,温州民间资本大量向输出,投入到房地产、能源矿山等领域,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温州街、温州城兴起,形成了独特的“温州人经济”现象。

由图1可以看出,温州的经济增长幅度在1993年达到最大,为54.6%;1999年温州市经济增幅到达一个极小值,仅为8.5%;并且自2007年起,温州经济增幅下降趋势越发明显,2009年仅比上年度增长了4.3个百分点。由经济指标排名来看,2002年温州经济的排名掉到了全省第七,2003年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在全省倒数第二,随后两个月排名全省倒数第一。本文简要分析其中三个原因:

①家族式企业发展瓶颈: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分工达到一定层次,企业分层结构组织也随之复杂化,家族式企业开始限制企业的进一步扩大规模,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上的排他性使得家族式企业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从制度上限制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二是亲情关系替代企业管理,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的放开,市场规模的扩大,整个社会的交易费用降低,模式Ⅱ相对比较低的交易效率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②过剩的产业资本外流:温州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类产业内竞争激烈、利润下降,使得产业升级受到重重阻力,温州本地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无法吸收前期积累的大量过剩的产业资本,导致资本外流出现大量的“温州炒团”。

③制度创新式微:政府因素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降低交通运输成本、改善融资环境等方面都可以提高交易效率E,进而促进专业化经济,而温州缺乏这方面的改进。

5 结论

温州模式是中国市场化的标本,从地域覆盖上虽无太大份量,但是其逻辑与理路演进具有一定的标本意义。温州模式现在遭遇的问题,也是中国市场改革深化中遭遇问题的先发征兆,认真分析研究温州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可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深化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阿林•杨格著,贾根良译.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06).

[3]何雄浪.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产业集群演进机理探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6,(03).

温州文化论文篇4

温州鼓词,是温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文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温州区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和独特个性,也反映了温州人的文化创造性和文化多样性,因此有着比较广泛的听众群体。2005年12月,温州都市生活频道创办了《温州曲艺场》栏目并开始试播,其播放的节目形式主要是温州鼓词连播,兼顾其他地方曲艺形式。

电视栏目特性与温州鼓词贴近性的融合

一个电视栏目的成功有题材、表现形式、主持人以及栏目的公关策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温州曲艺场》并不设主持人,一个词师,一个词本每天唱半小时,一般唱7到10天。这种独特的题材与表现形式使这一栏目一推出就获得成功。

温州鼓词在温州民间是很富有生命力的一种说唱艺术,几百年来经久不衰。虽然现代的文艺形式充斥着大街小巷,但温州鼓词在市民的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如果你有心对温州鼓词做一番了解,就会发现,在温州各地的老人亭里、个体修车摊上、小馆里都有播放。这种古老的艺术还通过现代的制作手段,被刻上光盘,带到港澳去,传到国外去,在海内外的温州人群体中广泛传播,在外的温州人亲切地称这是“吟唱的乡音”。

温州鼓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和唐代的变文一脉相承。温州鼓词的发展,应该归功于盲人。过去就有句口头禅:“盲瞠人唱词”,因为过去这种艺术是在市井里演唱,大多是由盲人作为职业的,所以又称“瞽词”。而且这种艺术又是在里巷之曲、民间小调中收集和发展起来的,特别地亲近市民乡亲。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大量的当地民间艺术,创造了这种综合说唱形式。说它综合,就是说这种艺术是温州艺术的宝库,温州方言、温州的乡土音乐和温州人文、掌故、习俗都可以在这里面得到体现。而且它的伴唱乐器也是温州艺人自己发明的,又经不断改造得到了提高,它的音乐非常动听,经过300年的发展,日臻完善。

电视栏目的传统文化选题可以满足受众需求。是否符合受众兴趣,是衡量栏目内容选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州曲艺场》的电视鼓词,作为“熟悉的陌生感”,符合受众的直接兴趣。同时从传播价值要素分析,接近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受众由于求近心理的驱使,会更多地关注离他身边近、关系密切的信息。所以本土栏目对传统资源进行挖掘与融合,亲近性和贴近性是无可替代的。央视索福瑞的收视率调查显示,2006年、2007年《温州曲艺场》平均收视率都在3个点以上,日平均最高达到了5.5,市场占有率达3.1%,在温州电视台四个频道同类栏目中名列前茅。

温州鼓词的艺术特色决定了与电视联姻的双赢

进入21世纪以来,温州鼓词的发展面临困境,演出很少,传人断档,急需保护。2006年5月20日,《温州曲艺场》栏目播出半年多后,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温州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有时也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一张牛筋琴,一个扁鼓,一个唱师对着镜头就可以演绎出一台生动活泼的故事。在电视大成本运作的时代,温州鼓词的表现形式既不影响栏目质量,又极大地降低了栏目运作成本,灯光、音响、化装以及虚拟演播室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更使得这一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大众传播理论认为:具有创新性的事物在社会传播后,受众将会采纳并扩散传播,进而导致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的事物首先通过大众媒介到达受众,然后受众通过对创新事物的讨论、参与和验证,会大规模地积极接纳这一新事物。

而创新扩散论也提出,传播过程是满足受众兴趣和需要的过程,更是受众充分参与和创造的过程。只有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优势互补,充分调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传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频道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节目编排时大胆地把这一栏目与最火爆的本地方言新闻栏目同时段竞争,一时间,温州各县市来电络绎不绝――邀请唱词艺人前往演唱,有的还提出要播放《温州曲艺场》的温州鼓词。可见,正是对温州鼓词这种传统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的挖掘,使得栏目与温州鼓词彼此融合取得双赢。

《温州曲艺场》的局限性

首先,媒体分众化必将导致大量受众的流失。自从数学家香农在贝尔电话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发明了信号传送的数学理论以来,人类社会的媒介发展和使用便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阶段。媒介形态空前丰富,表现形式包罗万象,信息内容海量增加,时间空间任意驰骋。这种媒介的存在格局导致了媒体受众的碎片化分布,今天,从媒介形态上讲,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任何一种媒体,任何一种信息,都不可能成为“全民媒体”,在受众领域的。条块分割”已是事实。至少,对传统媒体和传统内容、价值观而言,观众越来越少并非不可思议。受众逐渐分流,“碎片”愈来愈碎。几乎只能退守于乡村、小巷,生存于电视媒体中的温州鼓词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在以媒体类别为标准的纵向分割中已经流失了大量的受众,加之受到文化因素、价值观因素的横向分割影响,分众化是必然的结果。

其次,词本选择的局限性。在栏目播出的《封神演义》、《七侠五义》、《白蛇传》和具有温州人文特色的鼓词《高机与吴三春》、《王十朋中状元》、《陈十四收妖》等300多部作品中,大都是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神怪传奇的传统故事。有的还涉嫌封建迷信、色情描写、舆论导向偏差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在播出前,都进行了认真的处理,或删除改编后播出,或者干脆取消整个已经录制好的节目。但由于温州鼓词新剧创作严重溃乏,以及日播节目的节目源需求量大,有个别节目传达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时代脱节,并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而年轻的编导对唱词的方言文字理解偏 颇也常有误解产生,甚至有政协委员就这些现象专门提案。此外,播出的《双颗印》因内容涉及一当地宗族的先人,还引起了一场风波。这些都对词本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再次,鼓词艺人的局限性。旧时鼓词艺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唱词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鼓词的传承都是师徒相授,词本口口相传,特别是艺人在应邀到栏目录制节目时,大多都是背唱,没有文字脚本,鼓词艺人自身素质的限制也同样限制了这一传统曲艺的发展。

用现代营销手段整合传统文化资源

应该说,温州的鼓词市场还是非常有活力的。据栏目编辑介绍,两位鼓词唱师到乡村演唱一个词本,10天左右各自就能获十几万元的收入,好的唱师年收入更是达上百万元,档期还排到了一年以后。所以,作为传播机构的电视台,努力提高管理素质、业务素质和策划水平,创新编排形式,挖掘整合这一传统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为电视鼓词增画面,用同名影视剧或动画、漫画来增加电视画面的可看性。

二是赋予鼓词新的内容,用每天发生的新闻故事来作为鼓词的内容,鼓词新唱,以吸引不同人群的观众。

三是发行,鼓词发行由来以久,由于几百万温州人散落在世界各地,社会上的许多制作公司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运作,但设备和质量都不如人意,栏目如果参与发行,既是一种宣传,也是对栏目的内在开发。

四是打造和培育属于栏目自己的词本创作人员和鼓词艺人,甚至和艺人签约,充分利用媒体的资源优势为签约艺人造势,甚至为其量身打造各种各样的活动。强化定位,营造特色,以树立栏目的品牌,电视品牌如同商品品牌一样是经营理念,不要把媒介运作简单视为一种载体的打造,因为这种载体在传递价值的同时也在创造价值,事物的本原才是最真实的一面,抓住营销本论才能锁定事物发展的核心命脉。

温州文化论文篇5

《检察风云》:10月4日您在陪同总理考察时,当面向总理提出五条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问题的建议,能介绍一下建议的具体内容吗?

周德文:我向总理建言:一、直接为中小企业减税;二、加快金融对内开放的步伐;三、加大投融资体制体制的改革;四、适度调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五、建议国务院设立国家中小企业管理总局。对此,温总理表示非常赞赏,说:“你系统地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困难的办法,你是温州最有权威的发言人。”温总理表示回京后将会同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

《检察风云》:温州人在温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温州模式。请问,何谓温州模式?

周德文: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大地上涌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有三种模式:一是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集体经济为主,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即“苏南模式”;二是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通过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式,即为“珠江模式”;三是浙江的温州地区,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的首创精神,放手发展个体私有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供销员队伍为骨干,农村集镇为依托,家庭工业为基础的新型产销基地。由此,被新闻界、理论界称之为“温州模式”。有关资料显示,当时“苏南模式”80%以上为集体经济;“珠江模式”80%以上是外向型经济,而“温州模式”80%以上是民营经济。如今温州经济中民营经济已超过90%。由此可见,所谓温州模式,说到底就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

温州模式的特殊基因在于:被贫穷重压的温州人自发或自觉爆发出巨大的经济变革勇气。他们只关注市场,不在乎具体的形式,他们与世无争,不管有关经济的争论到底是偏左还是偏右;他们对创新乐此不疲,甚至也不在乎某种创新可能会捅出天大窟窿,因为只有创新才有活路;他们胆大,也有自知之明,熟悉草根的软肋,索性抱团,一个浪头打过来,还能活得有滋有味……

曾担任过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这样评价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的实质就是温州人敢为天下先、敢吃天下苦、敢闯天下难的创业精神。

温州模式被国内理论界评述为: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和市场体系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农村以小城镇为中心,自力更生地从自发发展到自觉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最富有中国乡土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据,以供销员队伍及农村能人为骨干,以农村包围城市,发展经济、繁荣经济。

温州模式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商业模式,而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民营企业家走出来的创富之路,有着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也隐藏着历史的沧桑和智慧。温州模式,是一面时代的旗帜。

《检察风云》:温州模式带来的巨大效益已经毋庸置疑,然而在当时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很多,您当时怎么看温州模式的必然性?

周德文:温州模式自产生之日起,争议一直伴随着它,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争论的焦点甚至上升到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温州发展经济之路,被人斥之为复辟资本主义,温州的股份合作制和民营企业被斥之为“资本主义的禾苗”,当时还有调查组来温州,意欲收集温州变“资”、变“修”的证据和黑材料。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解决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性问题,也解决了对“温州模式”的争论。经近20年的实践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最终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国策之后,到90年代末期,争议终于以温州模式得到了政治上、理论上被广泛的承认,并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模式,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而告终。

《检察风云》:据悉,一种有别于温州模式的新温州模式已经诞生。请问它的发展趋势如何?

周德文:新温州模式有五大趋势:其一,传统产业不断升级,制造业从低成本竞争和价格的竞争将进一步提升到高科技含量产品的竞争;其二,企业以资产经营为主逐步走向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并重发展,温州是靠“小商品、大市场”发迹的,温州企业大多也是靠小商品的生产经营来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的,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温州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在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今天,要使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就必须学会利用资本市场和通过资本运作把自己做大做强;其三,外向型的经济快速增长,贸易区际化向国际化拓展,新温州经济,已由对国内区际市场压倒优势的依赖,正变为区际、国际市场并重,并逐步走向国际化;其四,第三产业异军突起,逐步取代制造业而成为GOP的主要创造者,温州模式20多年,实际上是以轻工产品为主体的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尤其是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非农化重心会逐步移往服务业一边;其五,打造区域品牌和信用温州,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社会诚信体系。温州曾经在一段时间,几乎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杭州、南京火烧温州鞋,全国不少城市拒卖温州货,这也是早期“温州模式”备受责难的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温州市委、市府痛定思痛拟通过建设信用温州,进一步建立起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提高温州城市的整体素质和形象,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温州现已经涌现了一大批注重质量、注重品牌、注重信用的企业。目前已有15个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鞋业质量已超越全国平均水平,十大中国鞋王中,温州占了三席,全国28个鞋类免检产品,温州占了14个,特别是温州拿到了“中国鞋都” 、“中国电器之都” 、“中国服装名城” 、“中国笔都” 、“中国锁都” 等一系列部级名片,使“温州制造”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区域品牌。

“温州模式”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金融危的冲击和倒逼机制下,温州经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淘汰落后产业,产业结构将变得越来越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先进。

《检察风云》:温州模式让温州人先富裕了起来,富裕起来的温州人将会把积累起来的财富投向何处?

周德文:温州资金的投资已越来越理性,由于温州当地的资源有限,温州人把目光投向了更远更高的地方。目前,由于房地产降温,温州的1000亿回流资金需找出路,现在的投资按照政策的导向更趋理性化,温州民间资本倾向于投资四个领域:资源、高科技、金融以及国企并购等,其中,资源和高科技项目最受青睐。

目前,温州企业家最感兴趣的是有色金属矿山、煤矿、油田等大型资源性项目。而青藏铁路的开通,更是为温州资金投资矿业提供了良好契机。

当然,国有企业改制项目也受青睐,目前全国很多地方的国资部门都向温州民企伸出了橄榄枝,温州民企人民电器一家就在上海兼并了十多家国有企业。

我认为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温州人最重要的投资方向。温州资金原来投资的都是一些劳动力密集型、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的产业,如打火机占据全世界90%以上的市场,眼镜占据了全世界70%以上的市场。而现在,温州启动了庞大的数码城计划,其目标就是利用信息和网络等技术手段,以企业信息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并逐步形成以应用软件和网络产品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金融领域也是温州人投资方向之一。一直以来,温州人都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信不过股票、基金、期货等这些虚拟资本,但由于投资意识的改变,股市等金融领域也已成为温州资金新的“兴奋点”。据悉,温州商业银行曾两次增资扩股,新增民资达十多亿。大大小小的银行每年在温州就要捞走55个亿的利润,这让至今挂着“金融改革实验区”的温州陷入尴尬,只要政策配套到位,温州民间资本自己组成商业银行势在必行。

从自发到自觉,从草创到完善,温州模式历久而弥新,她的嬗变让世界听到温州坚定而匆匆的步音,同时,也为中国市场化改革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温州文化论文篇6

基金项目:温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成果,课题编号:14jd24.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有先进文化的引领势必给企业发展带来凝聚力和知名度,给企业带来真正的文化生产力,本文在分析温州企业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对温州民营企业电子商务文化的社会功能进行探讨,进而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电子商务文化在温州民营企业中培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温州民营企业;企业文化;电子商务文化

我国电子商务经过十几年的积淀,现在逐渐步入快速发展期。温州民营企业较多,生产制造产业聚集,电子商务发展相对较弱,电子商务文化底蕴更是薄弱,如何迎头赶上良好的网络经济势头实现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可以从企业文化角度去突破,培育温州电子商务文化,为温州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打下基础。基于此,本文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温州电子商务文化培育的具体途径。

1、温州民营企业文化的现状

企业文化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理论源于美国上个世纪8 0年代,以1981年7月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的出版为标志。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包含五个因素: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每种因素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企业文化也由此成为一门系统化的理论。后该理论传入我国,形成了多视角的阐述。在国内,关于企业文化的称呼不一,有企业精神、有企业价值观等,也有认为企业文化有四部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关于企业文化的分类,有隐性文化、显性文化之说等,可见,企业文化范畴广泛,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从狭义角度,企业文化主要指企业的制度和精神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组成要素,有助于企业管理。当今,民营企业文化总体体现的特征主要有企业文化的血缘性、情缘性、类血缘性特征,有些唯意志色彩、功利性、文化过分多元。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意识增强、企业内刊文化建设盛行。

温州民营经济近几年尽管饱受金融冲击,但是基本保持平稳发展,据温州统计年鉴(2013年)显示,截止2013年末,全市生产总值4003.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7%,增幅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市亿元市场82家,摊位总数308万个,与2007年相比,市场增加了7家,网上市场28个,服务市场2个。整个温州民营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效,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因为温州多是家族企业,很多企业经营者自身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公司治理理念,所以在温州没有大量的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长期发展文化或国际化文化培育意识淡薄,导致现代企业转型升级中,羁绊明显。

首先,从文化培育的背景看,温州文化受温州地域的影响多元而典型。在温州,企业文化由于知名企业的文化建设而形成一些典范,比较知名的企业如奥康集团的诚信、创新、人本、和谐等文化核心价值观。法派服饰的学习型组织文化、民主管理制度文化。正泰公司的“质量文化”、“制度文化”、“诚信文化”、“形象文化”、“教育文化”、“务实文化”、“实业报国理念”,温州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也经历了物质层面的基础奠定开始向精神层面转变。

其次,从温州民营企业文化的类型集中程度上看,温州民营企业文化类型多为质量型文化、创新型文化。据有关学者实证研究,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创新型、竞争型和服务型的企业文化所占比例最高,三者所占比例之和达69.3%”,此外对学习型文化建设不足,公司对新事物新经济把握还有待继续加强。

再者,关于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1)过于重视物质文化。纵观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可以看出,温州民营企业文化突显物质文化的建设,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普遍考虑不够。而文化与实在的公司效益相比后者对公司的发展更直接,殊不知文化的生产力一旦具备条件,将带给公司的不仅仅是短期效益而是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正如迪尔和肯尼迪所述,公司的共同价值观决定公司的基本特征,帮助形成公司的特色,让企业在消费者和同行中留下深刻印象。(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稳定性。在公司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跟风现象存在,迫于公司生存的压力和企业规模的局限,有很多企业没有系统规划过公司企业文化的长期建设。(3)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由于受温州历史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永嘉文化的影响,温州人的唯功利性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打上经世致用的哲学烙印。(4)文化建设形式大于实质。企业虽然有了制度文化、口号文化,但是贯彻到行为上的较少,有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本身就是形式,浮在表面。

2、温州民营企业电子商务文化的社会功能

要做好温州民营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建设,首先要理清企业电子商务文化的内涵、电子商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电子商务文化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角色定位。

(1)关于民营企业电子商务文化的内涵。本文认为企业电子商务文化是企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学习先进文化的结果,它为企业发展服务,是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商务文化是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向心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包括多种要素,主要有企业共同的电子商务价值观、企业产品或服务电子商务标识等象征性符号、企业电子商务知识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制度等。

(2)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应该是企业文化范畴,企业电子商务文化是伴随着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本身是一脉相承的。从功能上看,文化都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在文化影响因素上,他们都受社会基础环境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家的素养高低等。

此外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和传统企业文化也有一定的区别。从非电子商务服务型企业来看,这类企业是传统制造和服务业,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电子商务活动。针对这类企业,企业文化和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区别可以从以下角度理解:第一、电子商务文化对企业信息技术高度依赖,如依赖于信息技术支撑。第二、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对人的要求更高。因为它的形成依赖于网络时代综合素养人才的养成、依赖于公司主要领导层的电子商务认知和认可。第三、电子商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创新型发展。企业文化因为企业类型各有各的不同,但是电子商务文化的形成使企业文化有趋同的基础特征也有各自企业传统文化特色。

而针对民营企业中从事电子商务服务的企业,这类企业电子商务文化氛围浓厚,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和企业文化本身就有融合之处,这类公司企业文化有电子商务文化的思想,如阿里巴巴的公司目标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企业文化包括了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等。而温州本土企业如温州国技互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企业网站上有显著的“企业文化”栏目,内容分类显示,如“涟漪文化”文化核心是“影响力”,此外还有团队篇、个人篇,团队强调“互帮互助”,个人提倡“不消极”。

(3)电子商务文化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中的角色定位。民营企业电子商务文化的建设可以强化企业电子商务价值观,形成公司电子商务与传统经营模式的合力。具体表现在,第一、企业电子商务文化是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企业电子商务战略必须有技术的变革、组织的变革、文化的变革。技术要现代化的网络技术、组织机构也要面临精简、人才上也要引进新鲜血液,要有创新思维。所有这些对企业来说都是阵痛,在没有电子商务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企业转型升级可能流于形式。而一旦文化底蕴打上电子商务色彩,则本身就给企业以内在的引力,牵引企业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进而带动企业走上资源节约型道路。第二、电子商务文化是民营企业应对网络经济浪潮带来挑战的抓手。温州民营企业主要是家族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及技术水平不高,多数企业面对网络经济竞争显得过于乏力,但在网络经济的冲击下,要想安身立命,必须顺应趋势,迎头赶上,文化是提炼内功的着力点。所以在电子商务文化的培育中综合提高民营企业的视野和胸怀,做到自我进步。第三、电子商务文化是温州民营企业发挥区域优势走向海内外的重要文化战略。温州民营企业种类繁多,当前产业基地就有19个,线下这些基地的品牌形象基本成型。而网上企业行为标识有待挖掘,电子商务文化的培育可以为温州品牌在互联网上的树立奠定一定的基础,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本。

3、民营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培育的措施

温州民营企业电子商务文化的培育在企业文化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要结合温州民营企业的特色将温州企业与电子商务进行融合,企业的电子商务文化建设必须尽快纳入日程,让温州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在物质上和文化层面上齐头并进。

(1)宏观层面上,首先,政策给力。原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刘枫对温州民营经济动因研究中提及温州民营经济发展是“放”、“逼”、“创”、“扶”出来的,电子商务在温州的发展也曾相似。因为温州的电子商务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逼出来、扶持出来的。“逼”是形势逼人,温州电子商务发展起步晚,比起杭州、北京、金华等地网络经济发展较被动。“扶”是电子商务有政策支持,早在温州“十二五”规划中就已经提出推进产业升级,加快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创建网商诚信、网站有特色、物流配送有保障、支付安全的温州网络经济新格局。

文化部门要进行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支持,渲染温州民营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大环境,给温州民营企业界以电子商务文化气息,唤起温州民营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建设思考。同时建立政府相关部门电子商务文化宣传专栏,提供温州民营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咨询、信息共享服务、给温州民营企业电子商务优秀企业的示范、案例展示,加强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成效宣传。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交流学习氛围,主要从电子商务文化认知、认同角度出发,通过创办电子商务文化节活动或者组团学习优秀的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来增加企业电子商务认可,为温州企业电子商务转型创造舆论氛围,让温州民营企业能够及时了解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新信息,从外力上给予学习牵引。

其次,行业协会的发力。行业协会要有勇气引领行业企业,敢于给予电子商务文化的战略支持,善于挖掘行业精英,树立行业里知名网上品牌,规划行业的电子商务文化发展脉络,提供前瞻性文化建设思考。发挥温州特色产业基地示范作用,将行业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予以搭建和完善。

再者,民营企业的合力。温州民营企业的合力发挥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也是结果。民营企业自身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所以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个体利益,面对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必须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同行业各企业共同合力建设企业电子商务行业文化,发挥抱团精神,不同行业在温州民营企业共同努力下形成行业自身的共性的电子商务文化,为温州企业电子商务全面进军吹响号角,最终形成温州电子商务地区标识。

(2)微观层面上,做好几个“结合”。

首先,温州精神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结合,建设特色温州城市电子商务大文化。企业要做好电子商务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温州民营企业管理层对电子商务的认可,特别是掌握公司发展命运的企业家的支持,企业家有电子商务战略眼光,则电子商务文化的培育理应容易发起,唤起企业电子商务意识的前提下,要做好文化培育。电子商务文化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组成部分,要将温州企业家的文化精神发挥在现代气息的公司治理中,将敢为天下先、创新等精神发挥在企业电子商务领域,做到体制创新、经营创新、文化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温州电子商务文化。

其次,电子商务文化的普适性和温州企业类型的特殊性结合,建设特色企业多元电子商务微文化。在温州电子商务文化大规划下,针对具体企业进行具体文化建设分析。以温州电子商务供货诚信文化、务实文化、电商定制服务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在网上和网下通过整合资源,扩大O2O线上线下经营范围,培育电子商务供货品牌基地,结合温州生产企业的生产优势和电子商务货源需求优势,进而打响温州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的知名度,诞生本土企业电子商务领军人物,服务本土,辐射业界,形成多元的企业个体特色电子商务文化。

再次,温州知名企业和温州电子商务服务业进行结合,形成电子商务服务文化品牌。温州知名企业电子商务的运作比较好的企业如奥康等鞋业公司,在电子商务运营上走在前列,这类品牌企业和电子商务结合即可以依赖于第三方平台也可以自建平台,方式灵活,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温州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在近几年发展也比较迅速,但是发展不是很稳定,有的电子商务公司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迅速发展,有的电子商务公司却经历了分分合合,为了使温州电子商务企业服务温州本土生产制造业,必须加大温州本土电子商务企业的培育力度,在文化建设上给温州本土电子商务企业以向心力和信心,形成电子商务服务特色文化。

再者,建立企业电子商务文化的物质和行为层。民营企业要在外观上给社会以电子商务认可,如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质量、企业电子商务标识符号、企业厂容厂貌上。据温州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492家专业市场中,网上市场28家,比重为5.7%,实现网上交易额72.47亿元,仅占市场总成交额的7.0%。82家亿元市场中,自建网络商品交易平台的仅有2个,在亿元市场中参与网络交易的成交额为28.34亿元,占亿元市场总成交额的比重仅为3.4%。”可见,温州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巨大,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实现电子商务文化物质层面的提升。

最后,建设企业电子商务文化的精神层,形成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理念。在精神层面建设中,加强学习,公司的决策层和管理层对电子商务的学习要与时俱进,加强参观交流。同时建立企业电子商务学习和管理体制,规范电子商务文化,建立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培育评价机制。此外,还要注意电子商务文化宣传中的国家价值认同,因为电子商务将产品直供海内外,没有强烈的国家荣誉感势必对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造成影响。如据有关学者研究显示:电子商务信息中的文化因素在国际上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各个国家的文化起源不同,表现出来的商务文化类型和定势也不同,所以要注重网络广告中的价值观树立,我国的网络广告文化表现出东方文化价值观和民族自尊,体现出民族情感和责任。

总之,温州企业电子商务文化的培育要有系统规划,在形成企业电子商务文化培育的宏观管理机制、经营体制,温州民营企业或产业带也要打造自己的特色电子商务货源文化,优化企业文化目标、企业电子商务文化愿景,提炼电子商务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林喜乐.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东南大学,2006.3

[2] 黎永泰,蒋庆.民营企业文化管理的重构[J].四川大学学报,2001(5):5-11.

[3] 陈淼、刘霞.温州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路径探究——以奥康集团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37.

作者简介:

温州文化论文篇7

[论文摘要]论述温州园林中乡土文化元素的应用,如城市传承历史的园林框架,内涵丰富的园林场所要素,以及底蕴深厚的建筑符号方面等,试图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以求在温州园林得到更好的应用和体现。

浙江温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以“永昌堡”为代表的人文遗存敦实沉稳,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弥坚,建造精美,体现了温州悠久的传统建筑文明。温州山川秀美,溪水习习,历来就是钟灵毓秀之地。以“楠溪江”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吸收了江南山水的清新秀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蕴涵着浓厚的江浙文明,讲究小桥流水、山回路转的文化意境。

一、得天独厚、传承历史的园林山水背景

温州具有良好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以瓯江为主要的水空间轴,南、西、北为绵绵群山,环抱城市平原。东边为东海出海口又是百岛之乡的洞头列岛,瓯海江之中又有灵昆、七都、江心屿。城市中及郊区则是河网密布,又有一些小山头镶嵌其中。景观框架:

两圈:由山体围合形成内外两圈。

外圈:以城市周边远山包括瓯北罗浮群山、景山、吹台山、大罗山等,元宝型平原形态,形成城市的园林山水背景。

内圈:围绕老城区的郭公山、松台山、积谷山、中山公园、华盖山、海坛山等形成内圈,围合温州古城,是城市的历史文化极核,也是整个城区的园林公园框架。

两轴:由水体构成纵横双轴。

横轴为瓯江。它是温州的母亲河,是构成温州城市大山水的主轴线和景观通廊。轴中包含了(江心屿、七都岛、灵昆岛)三颗明珠。江心屿风光秀靓,古迹众多。这里是温州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的凝聚点,是温州的象征。纵轴是温瑞塘河。它是城市南北走向的生态轴。连贯温瑞平原,其支流密布延伸至城市内部各处,是构成城市内部山水园林的最主要场所。

一片:三水网,是温州水乡风貌的突出反映,是城市山水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点:杨府山是城区中部最高最大的山,是主城区中部的地标和景观控制点。

二、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园林场所要素

所谓的城市文脉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是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元素。它取决于一个地方所特有的环境特征、文化基因及价值取向。文化是一个城市园林发展和形成特色的基础。城市园林的建设不仅要利用自然的山水环境条件,还要把山水诗和山水画这些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融于城市空间环境中。

(一)温州典型的山水园林空间的场所要素。古榕、小桥、河流、凉亭、远山,是温州典型的山水园林空间的场所要素,是“温州山水画面中的景物。”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既要保护传统的历史文脉和山水城市空间特征,又要力求把蕴涵其中的乡土文化元素应用其中,使温州园林更具地方特色,更具生命力。

(二)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生活空间。温州平原是水网地带,传统的村落基本上沿河布局,而且分布较散,许多村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创造了一些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的生活空间,我们的园林建设应吸收其精华,使城市的园林山水空间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

(三)手法独特、别具一格的传统人文水景。“水”的意象来自于温州当地发达的山水文化。作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近水人家”、“九曲十八弯”……,传统的水系构成不仅仅体现在自然山水当中,还体现在人文景观当中。村落、城市当中的水道不仅是生活用水的来源、交通运输重要的通道,还是文人墨客反复咏唱的题材,这种亲水的居住生活方式经积淀到当地居民的文化基因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永昌堡”的护城河系统就是人文水景的典型代表。永嘉芙蓉村的水系处理手法尤为独特,其按“七星八斗”的思想进行规划设计。“星”指道路交汇处方形平台,“斗”指水渠交汇处方形水池。道路、水系都是结合散布的“星’、“斗”而形成的,其规划布局隐喻村寨可纳天上之星宿望子孙后代人才辈出如繁星。另一方面突出“利为战”的目的,其星可作战时指挥台,其斗贮水以利战时防火攻以水克火。主街中部南侧凿一内湖水色清冽。村内引溪水沿寨墙、道路沟通各“斗”形成流动水系清流涓涓,迁回于宅边、道旁既可供村民洗涤、防火,又可调整小气候。

三、古意浓郁、底蕴深厚的建筑文化符号

(一)楠溪江的耕读文化和民居建筑。楠溪江中游古村落及其乡土建筑是中国乡土建筑文化中最为突出、最为综合的代表。乡土建筑的存在方式是村落。每个楠溪江村落大体可说是一个完整的生活圈,村民的杜会生活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楠溪江村落建村古老,有建于晚唐的,如茗番村、下圈村,建于五代的有枫林、苍坡等,大量的是两宋时期所建。楠溪江建筑类型相当丰富,几乎包括了商品经济发展前农村里可能有的全部建筑类型。尤其是以文化建筑,如书院、读书楼、文昌阁、文庙和一些起教化作用的牌坊和亭阁为典型。自隋到宋,特别是至南宋末年,宋室偏安江左,大量衣冠南渡,使楠溪江文化达到高崎。楠溪江以村落建筑为代表的文化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楠溪江的村落建筑虽然经历了近千年的沧桑风雨,却旧颜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筑的寨墙、路道、住宅、亭榭、祠庙、水池以及古柏等,处处显示出浓郁的古意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泰顺廊桥的古蕴遗风和精巧结构。泰顺被誉为“千桥之乡”、“浙南桥梁博物馆”,桥梁数量达958座,石碇步248条,结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堤梁式桥(即碇步)、木拱桥、木平桥、石拱桥、石平桥等。据《泰顺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总长16829延长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长米。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6座。即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筱村文兴桥、三条桥。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四、结束语

21世纪的园林设计思潮不应该只是符合使用机能的需求,要力避大量制造普同性东西,更应在针对设计对象使用者的特殊性及个别性上多加著墨。今天的园林更加注重对作品本质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探求,以特定的形式体现出对历史文脉和环境的关注。历史对我们来说是一笔财富,但对历史的狭隘的理解却常常成为创作的羁绊。对历史的尊重不是沉湎于对昔日形式的怀念,而是创建一种符合当今时代的形式。园林人必须清楚,从设计对象所处的文脉中进行设计解析和创作,透过文化历史符号系统来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同时还要尽量摆脱已往的符号形式与结构,用新的技术、材料以全新的形式结构进行再诠释,发展那些有承接价值的传统文化。这样温州园林将更有乡土气息,有文化之根的作品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东.温州山水城市空间初探.现代城市研究,2001.1.

[2]彭慧锋.古典与现代的交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华中建筑,2000.

[3]何光华.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及创作手法[J].中外建筑,1998,(6):44.

[4]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M].台北:亚太书局,1998.

[5]戈悟觉. 《瓯越文化丛书》.作家出版社,1998.

[6]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温州文化论文篇8

“温州模式”提出十几年来,各种评说不一而足。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实事求是地分析、总结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现象,给“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以很大的鼓励和支持。一些专家学者也客观地分析了“温州模式”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但是,也有的专家、学者对温州经济发展情况缺乏广度和深度的了解,却简单地用“苏南模式”的框子去套“温州模式”,提出一些经不起推敲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观点。 一般来说,温州老板不关心对“温州模式”的评价,“模式”不能让人赚钱,而“模具”能。在温州也有人关心,原因或是怕被抓被拘被判刑,或是为谋政治利益。近年来,个别温州企业欲当“新温州模式”的代表,一些记者和媒体也跟风炒作,套用“苏南模式”现象,随意提出“温州模式”的“终结”、“走到尽头了”的观点。“温州模式”真的走到尽头了吗? 一、挥之不去的“苏南模式”阴影 费孝通先生于1983年提出“苏南模式”后,1985年5月《解放日报》首提“温州模式”。令人不解的是,尽管两者基本上没有相同点,有人愣是把“苏南模式”的现象和概念“移植”、“改造”到“温州模式”中来,对其认识和评价也蒙上挥不去的“苏南模式”阴影。 一是“以农村能人为骨干”或者“由供销员为发动骨干”。温州模式的开创者,是家庭生活困难和没活干、文化水平又低的人;相反,农村中有正规工作单位的“能人”,却是后来才加盟的。在“温州模式”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没有“能人”、“骨干”与否的概念,或者说个个是“骨干”和“能人”,区别只在早干或迟干而已。至于供销员,在温州的经济发展初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绝非“发动骨干”,是为生产服务、实现产品价值的一个环节。 二是“以小城镇为依托”。董辅礻乃先生曾客观地提出,温州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使一些村庄发展成为小城镇。全市建制镇从1978年的18个、1983年24个,到1987年发展到146个,全拜民营经济发展所赐。当然,小城镇的增加也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说,两者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谁依托谁的关系。 三是说“多元产权”结构和“特色产业”,可能受到视野的限制。“多元产权”现在是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怎么会是“温州模式”的特点?相反,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初创阶段,几乎全是清一色的个体、私营经济。说到“特色产业”,独立性、同业竞争性极强的温州人,量力而行,什么赚钱干什么,各行各业遍地开花,并且不断发展变化,主要工业产品种类1000多,很难找出三五个可以在经济总量上称得上是支柱的产业来。 四是说“专业市场”是温州模式的特点。“专业市场”主要是为企业配料和商人配货服务的,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邻近地区同类生产企业形成群体达到相当规模时,往往会促成专业市场的产生,一俟同类生产群体不复存在,专业市场就会或消失,或变成非专业面向普通消费者。可见,专业市场只是善于模仿的温州人“克隆”产品和企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衍生现象,随着交通和通讯条件的改善,专业市场在销售温州产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就会逐步下降。 五是说政府“引导”、“服务”、“抓根本”等等,有为政府歌功颂德之嫌。应该说,温州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初期主要是“无为”,至于“引导”、“服务”等,是后来才有的,说它是“温州模式”的特点属言过其实。我认为,“温州模式”的产生和形成,应该归功于有着深厚“功利主义”文化薰陶的温州人民,归功于几近“赤手空拳”(文化低下、缺乏技术、没有田种、没有工作)的温州农民,而温州政府的主要功劳是在政策不明确甚至不允许的情况下让它们自己发展。 二、“温州模式”走到尽头了吗? 同“温州模式”一样,“新温州模式”也是记者先提出的。笔者经查,它首见于2000年8月1日《人民日报》记者郭伟成的报道"‘德力西现象"的启示”;14天后出现在《经济日报》文章的两个小标题中。2001年1月18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报道 的大题目即为“‘德力西’引出温州新模式”,声称“温州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及新闻界把“德力西”现象上升为“新温州模式”。从此,其他媒体也多有提及,有的把“十五”大后的温州模式称之为“新温州模式”。 据《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5月国内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首提“新温州模式",认为它和“新苏南模式”是在国内市场日益国际化的残酷竞争中经不断调整双双脱胎而出的。南京大学一教授认为,“新温州模式"突破了传统温州模式那种家庭联产经营的限制,发展到股份合作、企业集团等等。 《温州时报》立即跟进,6月22日发《温州人步入‘新温州模式’》的报道,并称温州人现在已经完成了这场革命(指摈弃家族式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8月7日《温州新闻网》以“温州民企要”消灭“温州模式”为题,盛赞乐清企业上市,文中说:“首先创造温州模式的乐清民营企业,最后却彻底地‘消灭"了温州模式。”如此随意和轻率,令人惊讶。 这些观点,不禁让笔者想到温州民营工业所擅长的“模仿”或“克隆”方法。应当指出的事实是,我国真正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4年底以后,而温州民营工业的主体已在1988年左右完成了向股份合作制的转变,近年来有许多地方和专家把“温州模式”视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普遍模版。试问: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提出或者刚刚提出,以市场经济为特点的“温州模式”就已经走入穷途末路,发展到了“新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不是连体双胞胎,而是非常不一样的,怎么会同生共死呢? 创造了“温州模式”的广大民营工商业主,文化程度刚从小学提高到初一水平,就把“温州模式”给卖了、弄丢了? 在人财物、地理、政治、科技等方面非常困难的局面下产生和形成的“温州模式”,在这些条件正在改善、还未从根本上全面改善的形势下,自身的发展潜力难道就已穷尽? 几百万温州人民辛辛苦苦才创造出“温州模式”,几家大型民营企业就能搞出个“新温州模式”?谁是温州民营经济的主体? 在“十四大”为市场经济名正言顺后仅几年的今天,有着七八百年“功利主义”哲学和文化沉淀的“温州模式”,怎么能说完就完? 深受上千年儒家道义文化影响的全国人民,三步两步就在刚刚开始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把温州人抛在后头了? 令人欣慰的是,董辅礻乃先生对“温州模式”的生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看法(见下文)。 三、责疑“温州模式”发展的障碍 “温州模式”在九十二年代曾经大红大紫,也一度被贬低。批评的主要理由是家庭(族)式企业无法接轨现代企业制度,会成为制约温州经济升级的主要障碍。于是,容易有人用大企业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要求,对“温州模式”提出许多质疑。 上述2000年8月15日《经济日报》和2001年1月18日《中国经济时报》的文章,分别以小标题称“温州模式已面临挑战”和“温州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理由是它的局限性有:一是产权的障碍,分散经营的民营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联合、重组、兼并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得以迅速扩张;二是家族管理制度对现代企业的不适应性,以血缘、亲缘为基础的家族管理制度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其弊端愈加明显;三是经营方式的落后,以产品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已在强大的竞争对手尤其是世界强手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四是营销模式的落后,专业市场和购销员包打天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日趋衰落的专业市场正是其真实的写照;五是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能力低,自主开发能力弱,以仿制为主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六是经营理念的局限性,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理念已不适宜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最后,记者把“温州模式”的局限性归结于观念的落后。 &n bsp; 上述观点,简直是根本不了解温州人和“温州模式”。 第一,为什么一定要现代企业制度?不用现代企业制度难道就不能发展了吗?家族管理有其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东南亚就有不少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仍然延用家长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吴敬琏先生也说过,企业形式无所谓高下,只要在当地管理交易成本最低就是好形式。就“温州模式”的主体而言,迫切需要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恐怕为时尚早。 第二,温州家庭工业主体向股份制企业转变,完全是一种自发、自觉的经济行为,并且走在市政府出台有关突破性政策之前。随着竞争的加剧,为经济利益目的所驱动,股份制企业再扩大规模是轻而易举的事,根本不需经济学家和政府劳心。另外,集中化经营也不见得就是好事,现代西方经济学还有《小的是美好的》一说。 第三,温州人是最不怕竞争的,还是中国人中最欢迎竞争的群体之一,在世界强手林立的欧洲都能享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还怕在国内立不稳脚跟?温州人调整自己、适应市场的能力极强,什么经营方式、营销方式和产品结构,一切都会随市场需要而改进,“船到桥头自会直”。 第四,不以赢利为目的还叫什么“经营”理念?温州商人不善虚伪,文化水平又不高,不会给自己戴顶“儒商”的帽子,只要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就行了。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那是政府的事情,在商言商,生意人何必多管闲事?! 最为可恼的是,记者在罗列了一大堆的“缺点”之后,竟然把“温州模式”的局限性归结到“观念的落后”。这不啻是对温州人的侮辱,“杀头不过头点地”,气煞我也!“温州模式”是市场经济,温州人的观念是最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 四、“温州模式”方兴未艾、充满潜力 与“温州模式终结论”相反,董辅礻乃先生今年初在“温州模式的继承和提高”一文中认为,市场经济越发展、越完善,“温州模式”也越发展、越具活力。董老认为,新形势为“温州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是“十五大”后,“温州模式”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合法地位,限制甚至压制其发展的种种观念的、政治的桎梏得以解脱。 二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天然兼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已经初步建立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温州模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是“入世”必将进一步放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迟早会取消至今还存在的对它的各种歧视,这也给“温州模式”的发展以更广阔的空间。 四是“温州模式”中的非公有制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大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入世”后将会有更大的国际市场。2001年,我国的出口额大幅度下降,而温州的出口额却大幅度上升。 我认为“温州模式”在1995年以前是初创和成形阶段,属“小米加**”的“人海战术”阶段,1996年到现在还只是“大盘整理”阶段,“正规军”尚未形成,可以说“温州模式”的真正发展还未开始或者才刚刚开始。其主要理由有: 第一,现有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初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科技、管理专业人才的使用很好发挥。 第二,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民营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力量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作为经济主体的活动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原来的资本主要靠业主自身积累和(高利率的)民间借贷,“入世”之后,国际和国内金融资本自由流入温州寻利的局面即将开始。 第四,由于自身知识、资本的限制所能进入的市场范围非常狭小的状况,可望逐渐得到改善;同时民营经济整体的市场准入限制也将极大放宽甚至取消。 &nb sp;笫五,“十五”大以来温州政府重视和支持民营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效果将逐渐体现。一些重要基础设施(如“828工程”)和投资环境正在逐渐得以改善。上个月就任新一届温州市委书记的李强,曾任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工商局局长,改写了几百年来温州一号首长一直是外地人的历史,与“外来的和尚”相比较,相信他对“永嘉哲学”和“温州模式”会有深刻得多的体验和认识。 第六,海外六七十万温州籍和讲温州话的青田籍华侨华人加盟“温州模式”的现象才刚刚开始。他们相当于温州市总人口的10%,并且还在不断增长,最近一二十年来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向“温州模式”输送资本、介绍高新技术设备、发展国外铁杆商业网络的能力和条件。 当然,“温州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弱点和不足之处,如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管理不够规范等等,不过多数不属其自身所固有的特性,我相信温州人总会在发展中找到功利主义色彩的解决方法。待到温州人的平均文化知识提高到高中水平、创业领域不受自身资本规模的限制、国内外温州人大规模共同联手,“温州模式”的“正规军”和“集团军”就会形成。 五、“新温州模式”提法的负面作用 大企业争当“新温州模式的代表” “新温州模式”的出笼和流行,与温州的个别大型民营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泰”集团的南存辉是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的胡成中是省人大代表,“华峰”集团还与中央级研究机构共建“中国民营企业研究基地",他们往往是近年来外地专家和领导考察温州的近水楼台。花点宣传费,开个座谈会、研讨会,请不了解真实情况的专家、需要政绩的领导走马观花看一看、讲几句,借他们的口提出“XX现象”,记者一加工帮助,进而就打扮出“新温州模式"的“典型”、“代表”,个中好处不言自明,逃不脱功利主义的色彩。 没有代表性的“代表” 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大、集团公司、有一定科技含量、经营管理比较规范。比如“正泰”、“德力西”都有员工五六千、产值几十亿,在美国也算不上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在温州更是凤毛麟角。 这样的企业,无论从规模、组织形式、管理形式,还是营销方式、产品结构来说,都与占温州民营经济主体的千万中小企业的特征相去甚远,已经不能说明或代表“温州模式”了。 此外,这种“典型”、“代表”在温州并没有代表性,还因为它在模仿、跟风大行其道的温州并没有流行起来,只是个别“现象”,未成“新温州模式”。没有“模式”,何来“代表”? 至于它们是否是温州中小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笔者没有研究,不敢妄加评论。但是,不能用个别现象的发展趋势来否定“温州模式”下广大企业群体发展现状的合理性。 “新温州模式”提法的危害性 在“温州模式”的本质、特点、发展阶段、趋势都还没有真正研究清楚的情况下,“新温州模式”的提法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一是否认“温州模式”在目前存在的合理性和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可能性,干扰人们对“温州模式”的正确认识。二是阻碍对“温州模式”科学研究的深入。三是误导政府对“温州模式”的评价和政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轻视作为“温州模式”主体的大量中小企业。 温州的中小企业主和商人对“模式”并不感兴趣,我多管闲事,是盼望广大专家、学者、媒体和温州政府,能更为全面深入地分析、研究“温州模式”的现象和规律,以实事求是的学风科学地看待和评价“温州模式。”,此乃温州广大中小企业和商人之福。  

上一篇:文化融合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国文化英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