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时间:2022-10-01 10:14:18

把旅游业培育成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把我省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优势和差距

我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浙江是旅游经济大省,旅游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第三。2011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4080?郾3亿元,旅游业增加值为185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郾73%,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13?郾05%,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省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产业转型加快、旅游融合空间拓宽、旅游项目推进平稳、旅游品质提升迅速,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2012年,全年已有在建旅游项目731个,实际完成投资508亿元,39个旅游项目进入2012年度全省服务业重大项目目录,“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初步确立。

浙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巨大,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基础良好。就资源而言,浙江在海洋、气候、山水地貌、生态环境、人文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旅游资源大省;就市场而言,2011年,浙江国民生产总值位列全国第三,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居民闲暇时间增多,旅游市场发展后劲十足;就产业而言,旅游业发展的“精品意识”,与其构建“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格局的作用,不仅能带动服务业,也能融合农业、工业,参与和推动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带动和促进其他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省旅游业发展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差距。第一,我省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不相适应。一是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低。2011年,浙江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5?郾73%,远低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全省各地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在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缺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谋划,未能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巨大带动作用。二是浙江旅游业内部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产业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各要素内部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区间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三是旅游产业竞争力仍然不强。我省旅游企业与发达国家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相比,差距较大,旅游企业劳动生产率等指标也低于其他行业。第二,我省旅游产品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我省旅游总体接待能力仍存在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现象。一是供需矛盾在特定时期仍然突出。尤其是“十一”、春节长假期间,供给能力不足,既不利于有效满足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也不利于充分释放巨大的旅游消费潜力。二是旅游产品供给难以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旅游消费已逐步从对观光产品的单一需求向观光、度假、会展等多元需求转变,浙江旅游产品创新有待增强,难以有效满足日益显现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三是旅游特色挖掘深度和广度不足。一些地方对自身比较优势认识不够,难以在定位上彰显特色、错位发展。第三,我省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受多元化市场需求和产业模式创新驱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和社会资源融合加快,产业多元化、业态创新趋势越来越显著,形成一个大旅游产业体系,而目前旅游管理体制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变化不适应,突出表现为行业管理与大产业发展格局不匹配,多部门多头监管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旅游资源分属文物、建设、国土、农业、林业、环保、海洋等不同部门,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有些部门还存在“大旅游产业”是旅游部门争要素、争资源的片面看法。

把我省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思考

党的十报告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我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美丽浙江”建设。旅游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产业。旅游产业是一项传播文明、传播美丽,带动培育美丽经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美丽产业。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能够促进对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美好人居环境的缔造和推进力量。当前旅游业发展正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大有可为。

我们认为,把我省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必须以党的十精神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精心设计发展路径,把握突破重点,聚合各方力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旅游业发展之路。为此建议,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旅游业发展应坚持“一个战略、三个重点”的总体思路。

(一)一个战略。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大旅游”发展战略,就是把旅游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综合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规划,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一是注重科学性,吸收国内外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将科学发展观理念全面融入旅游业规划、建设、营销、管理全过程,实现从部门经济向综合经济跨越;二是注重统筹性,强化与各项产业政策有机融合,从行业管理向综合管理跨越;三是注重战略性,强化特色定位、区域定位、功能定位、业态定位,做到差异发展、重点发展、有序发展、持续发展。

(二)三大重点。

1.以推进旅游业与三大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一是推进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机整合我省山区、林区、海岛、平原等各类乡村地域的生态环境优势、乡土文化优势与特色产业优势,重点推进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渔业、水利、畜牧、海洋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推进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我省制造业和区域特色经济发达的优势,积极发展工业观光游、商务考察游。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与生产,加快改善丝绸、陶瓷、刺绣、竹编、木雕、石雕、根雕等传统特色工艺品的花色品种和加工制造水平。三是推进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中其它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序推进旅游与会展节庆、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领域的产业融合。以大型国际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

2.以推进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是对旅游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产业提升。一是推进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实施城市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一体化发展,提升一批城市旅游综合体,开发满足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需求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旅游综合体,形成高中低层次分明的旅游产品体系。二是推进乡村旅游集散地建设。将美丽乡村游融合到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中,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三是全面提升我省旅游产业效益。创新旅游开发模式,推进旅游产业集群化,形成多元化、综合化、差异化的产业特色,形成层次分明的产品体系,注重我省旅游区域均衡发展。坚持“促两头,带中间,全面推动”的思路。

3.以塑造浙江旅游业比较优势为重点。一是塑造集团优势。发挥浙江经济发达,资金丰厚的优势,以大型企业为重点,以资源整合为手段,引进国际管理模式,大力扶持具有民族品牌价值的旅游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企业的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步伐,建设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企业集团,提升浙江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塑造品牌优势。重点培育一批著名旅游企业品牌,形成一批以园区为基地、以项目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以国家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为标识的旅游品牌。鼓励旅游企业开展以品牌为纽带的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连锁经营,大力推进旅游企业品牌化发展。三是塑造国际优势。实施旅游企业“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开办旅行社、饭店和其他旅游经营项目,吸引优质国际客源,寻求国际市场拓展空间,获得更广的国际影响力。引进外资旅游企业,激发我省旅游企业的竞争活力,塑造国际竞争优势。

把我省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

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对策建议

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建设“美丽中国”和全省经济工作提出的全面推进“美丽浙江”建设的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适时召开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以旅游业与“美丽浙江”建设为主题,全面总结近年来我省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专题研究和部署旅游业在建设美丽浙江、推进生态文明中的任务要求,研究把我省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步骤和途径,并出台相关政策。

推动旅游业管理体制创新。创新旅游体制模式,推动旅游业管理由“小旅游”行业管理向“大旅游”产业推动转变。建议按照大部委制的理念,完善相关部门分工联合的项目推进机制和综合管理体系,为把我省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提供坚实的体制、组织和政策保障。

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一是对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国家战略举措,推进舟山建设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加快建成以“海天佛国、渔都港城”为特色,国际知名的群岛型佛教旅游胜地与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二是推进淳安、遂昌、洞头、武义、仙居、安吉等进行县级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尽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鼓励在特色培育、业态创新、政策扶持、体制创新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建成旅游集散地,打造功能齐全的旅游综合体,充分挖掘、整合当地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等旅游资源,使之成为全省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示范区。三是推进湖州和桐乡、桐庐、江山、龙游、德清、景宁等市县的旅游专项改革,以乡村休闲游、世遗保护与开发等为重点开展专项改革。

加大发展要素支持力度。(1)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从培育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度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一是建议省政府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整体形象宣传推广、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并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旅游发展资金。二是地方各级政府对旅游城市、重点旅游区(点)的公共服务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积极的资金支持。三是建议发改委、交通运输、农办、农业、海洋与渔业、科技、文化、体育等有关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充分考虑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需求,对涉旅的相关项目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2)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建议金融机构根据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开发、设计和推广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加大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积极推动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等旅游企业探索以特许、营运、收费等经营权和股权质押贷款的方式进行融资,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三是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旅游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四是信用担保机构要帮助旅游企业进一步完善融资担保等信用体系,加大对旅游企业和项目的担保力度。五是支持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资产证券化项目以及上市融资。六是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要增加旅游中小企业、“农家乐”经营户融资渠道。(3)进一步加大旅游业用地的支持力度。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在制定年度用地计划时,逐步提高旅游企业的用地比例。二是对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用地,给予优先供地。三是旅游度假区旅游建设项目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土地有偿使用费,留存区内专项用于征地和拆迁补偿、土地开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支出。四是利用集体农业用地兴办生态旅游的,在不改变农用地权属和性质的条件下,可以租赁或作价出资(入股)方式与投资者进行合作经营旅游企业。五是支持企事业单位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旅游业。

(作者分别为浙江省旅游局副局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专职副主任)

上一篇:温州金改创新与突破的思考 下一篇:浅析隧道工程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