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雁荡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2-06-30 11:38:39

《温州雁荡山》教学设计

摘 要:雁荡山是温州的名山,以其奇景而著称,因此古人有“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之说。关于雁荡山的“天下奇秀”早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现在我们有机会到雁荡山去“旅游”,去享受着那种令人魂牵梦绕的美的境界。本文针对课程《温州雁荡山》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温州雁荡山;梦溪笔谈;教学设计

关于雁荡山的介绍,可以从宋代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寻找到详细的介绍。其对于雁荡山的介绍主要是以散文的形式来描述的,倾向于地质介绍,包括雁荡山的地貌、水文以及岩石遭到水的侵蚀之后所产生的变化。雁荡山之美在于其峭拔险怪,那种高耸,那种俏丽,以万千的姿态呈现出来,给人得以无限的遐想。对于《温州雁荡山》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雁荡山的旅游说起,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配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体会雁荡山,并进而加深对于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

一、采用现实引入法进行《温州雁荡山》课程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现实引入法,就是通过现实生活中与课堂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并且被同学们所广为熟悉的事物来作为展开教学的引入点,将学生的思维扩展开来。课堂教学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的思维逐渐地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趋近,然后教师就在此基础上,顺利成章地进入到课堂主题教学当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合于《温州雁荡山》这类课文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游览雁荡山的境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温州雁荡山》教学设计

(一)运用多媒体播放雁荡山的资料

雁荡山现在已经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了,其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名山,成为了温州的旅游胜地。雁荡山以奇为美,其险峻与雄壮,并且富集了山之俊美、水之柔美于一体。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又被赋予了历史文化,使这名山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寰中绝胜。

对于雁荡山之美,如果仅仅采用这种陈述的方式,显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枯燥乏味。另外,每一位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所不同,对于雁荡山的这种给人以坚毅之感的美,更无法体会。那么,为了能够渲染课堂氛围,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教师可以播放有关雁荡山的纪录片,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雁荡山的意境,并沉浸在其中。纪录片可以选择片段,教师适当地穿插解说。特别是在《温州雁荡山》阅读文章的内容,一定要随着图像的变换而着意进行较少,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到雁荡山“旅游”

当学生感受到雁荡山之美之后,就会很自然地产生去旅游的念头。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请问哪位同学去过雁荡山?”

有去过雁荡山的同学,可以讲述一下其旅游的经历以及对于雁荡山的感觉。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不乏自己的主观感受,但是对于本课的课堂教学却非常有助益。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容易对于某一事物容易产生共鸣,从而将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

将去过雁荡山的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对于剩余的同学按照等同的数量分配到两组中,双方之间展开讨论。

讨论的话题要围绕旅游展开,但是不可以离开课堂教学主题。教师在学生讨论中以“雁荡山的三绝”对于讨论内容加以定位:灵峰、灵岩、大龙湫。

(三)从“灵岩飞渡”说起,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方式,播放一些动态的画面,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雁荡山的三绝之美。特别是画面中展示出“灵岩飞渡”的时候,教师要将画面定位,并讲关于这里的故事。

灵岩飞渡,是当地农民在雁荡山采药的时候为了生存而掌握的一种技艺。由于雁荡山山势险峻,使这些药农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峭壁上采药,久而久之就练成了这种功夫。现在“灵岩飞渡”已经被发展为雁荡山一绝,供旅游者观赏,以分享古人常年在这里的生活状态,并深刻体会当年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去是非常不易的。

也就是说,对于我们现在的旅游者来说,对于“灵岩飞渡”的表演所采取的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因为我们知道那是在表演,具有一定的安全系数,但是其危险程度依然令人叹为观止。可想而知,当年在这里生活的药农进行“灵岩飞渡”,则是纯粹的一种生活本能,而且毫无安全可言。

当教师讲述到这里的时候,就已经将课堂的主题推向了尾声。

(四)《温州雁荡山》课堂教学总结

对于“灵岩飞渡”的强调,会令人产生错觉,似乎已经背离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但是,基于新的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学的规定,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这一主题的稍事展开,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在这种我们看起来很美的地方,古人却因生活的不易而无暇享受,从而感化学生,使学生更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总结:

综上所述,本论文对于《温州雁荡山》的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了现实引入的教学方式。从雁荡山旅游说起,将内容逐渐引入到课程教学的主题当中,使学生在享受在丰富的想象力中感受雁荡山之美,从而对于中国对于雁荡山的研究产生敬畏。

参考文献:

[1] 季建飞.谢灵运到过雁荡山吗――《雁荡山》前段结语质疑[J].课外读物・中旬,2010(10).

上一篇:由北京高考英语降分所想到的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