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攻坚

时间:2022-10-04 07:01:41

利率市场化攻坚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很早便已成为一个既定的金融改革目标。而从起步到现在,近20年时间过去了。这段时间里,虽然小步慢走,但利率市场化还是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逐步取消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允许贷款利率适当向下浮动;国家开发银行和财政部率先尝试以市场化方式发行债券,后来几乎所有债券的发行定价都完全市场化;包括利率掉期在内的衍生产品自推出开始便交给市场自主定价等。可以说,利率市场化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这么多年,无论形势怎么变,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有一个堡垒始终岿然不动,那就是存款利率,其上限被牢牢封住,不得越雷池半步。

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时将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利率基准的0.8倍(事隔不到一个月的7月5日,又放宽到0.7倍),将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利率基准的1.1倍。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降息,与历次不同,其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于:首次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高于其法定基准,虽幅度有限,但却吹响了向利率市场化最后一个堡垒发起总攻的号角。

双轨利率体系之弊

长期以来,中国实行的其实是双轨利率体系:一边是以存贷款利率为代表的管制利率;另一边则是市场化程度已相当高、影响日益深入和广泛的金融市场利率,包括债券利率、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掉期利率等,甚至理财产品利率也完全由市场决定。

这种利率体系有相当多不尽合理之处,需要改进的环节很多。核心的问题或许主要在于:一方面是较强的利率管制,另一方面是不同的利率市场彼此封闭。利率体系的当前架构,有其存在的内在逻辑,但注定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过渡阶段的产物。而利率市场化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最终完成,所需时间会相当漫长,且自始至终,两个体系的磨擦与碰撞断难避免。除此之外,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管制利率的调整与变动并非可以完全自主,受到开放的程度、汇率制度选择、传导机制和利益平衡等多方面的制约。以上因素,导致中国的利率体系和利率结构非常复杂,不易为外人理解。

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已经采取了不少举措,包括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贷款利率可在基准之下有一定浮动等,这些措施,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在贷款利率上限被完全打开的前提下,2011年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为6.56%,5年以上也不过7.05%,但当年银行体系实际加权平均贷款利率高达8.1%,贷款利率下限的约束性降低,通过压低利率争夺客户的倾向大大减弱等——这意味着较之存款,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有明显提高。以此观之,存款利率的放开,实为利率市场化取得突破的关键。

银行理财松动存款利率根基

金融市场利率早已显著脱离银行利率而独立变动。而最近几年,金融脱媒及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大大松动了存款利率的根基,因为其派生出来的各类理财产品,资金大都来源于存款,但其利率却显著提高,并随行就市,实际上相当于间接打开了存款利率上限。

更重要的是,理财产品的大规模涌现,使全社会都直接参与到利率的决定当中,促进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此前利率的决定局限在相对狭小的传统金融市场参与方。而如今,资金的供应方包括普通个人、私人银行高端以及各类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资金的需求方也多样化;资金中介方既有正规金融机构,也包括影子银行;所涉及的基础资产更是丰富多样。这实际上打通了官方借贷与民间借贷、正规金融与影子银行之间的隔墙。

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率决定已经超越原有的金融体系,超越原有的参与者,相互渗透,实体经济与虚拟金融结合更紧密,其结果是资金逐渐实现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2011年首次出现并持续的U型收益率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变化。中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远比通常认为的要高。在讨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时,忽视这一因素,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存款利率差异化时代开启

存款利率差异化的时代就此开启——这是松动存款利率上限的直接结果,也是重要标志。以往所有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是一个面孔。此次政策出台后,短短数周几经变化,目前银行存款利率开始多样化:活期存款利率均上浮到顶;对于一年以内的存款利率,一些银行维持降息前不变,另外一些银行则上浮到顶;对于两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大型银行多下调至基准水平,而相当一部分中小型银行或维持降息前不变,或上浮到顶。

对存款利率上浮一般都附加了条件。有的(如南京银行)对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存款才上浮,这是在主动选择客户,通过有进有出完善结构;有的(如兴业银行)对保证金存款不执行上浮利率;还有银行(如恒丰银行)对两年期以上个人存款上浮1.1倍,而对公存款则执行新的基准利率。可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银行的策略意识初步显现。

当然,反观整个过程,银行心态的复杂以及现实的压力也一览无余。银行的第一反应是设法稳定息差,因在贷款利率重心下移的情况下,存款利率若上升,必定减少净息差。所以,较为自信的银行先是将所有定期存款利率均锚定为新基准;但面对其他行的压力,随后又接连上调至有竞争力的水平。存款利率的频繁调整,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媒体用“三级跳”、“一日游”等词汇加以描述,颇为形象生动。

银行在行动。随着存款利率弹性加大和差异化,定价能力至关重要。一段时间以来,银行早已通过搭配色拉油、购物券、充值卡或实物黄金等方式,在竞争存款。但定价能力不能完全通过小恩小惠来改善。利率差异化后,需要拼的是服务,服务的差异化决定了定价的差异化,这是关键,也正是各方都希望看到的。唯有如此,银行的竞争力才能真正提高,存款利率也才能够真正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早已破局。此次则是向纵深发展,或者说进入攻坚阶段,由之前的羞羞答答,到现在不再遮掩。原来有很多担心,所以一直未触及实质问题,这次触到了,是一次预演,也是评估其效果的绝佳时机,可以认为,效果已经相当明显。

因为存款利率可以上浮,贷款利率下浮空间进一步提高,使得在分析利率变动的影响时,首先要把这一因素考虑在内,观察净利差、借款成本及存款收益的变化,并需要单独分析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存款利率始终很重要,长期以来,一直是整个利率体系的基础之一,是测定其他利率的标尺。现在很多金融产品的定价,都还以其为参照。另外,存款余额庞大,影响力强。所以,当利率最终完成并轨后,中国的利率体系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可以预期的下一个自然的结果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也必将有所调整。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上一篇:直言曲达,间接的批评更能打动人心 下一篇: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 银行经营战略急需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