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二、三”优化方略

时间:2022-10-04 06:16:03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二、三”优化方略

【摘要】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物理实验教学倍受家长、学生、教师的关注。转变教师在实验过程的位置,需要突出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改变物理实验中的思考模式,将“直观”“思维”和“实践”形成统一的过程,提高物理实验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效。

【关键词】 一个突出 两个不等于 三个远大于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119-01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知识的源泉,又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优化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时代特征,又是全面提高学生物理素质的先决条件。为此,我们提出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二、三”优化方略。

1 “一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为实验的主体,努力创设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决不包办代替

适时地变分组实验为探索性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归纳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一课时,为了突出“研究”二字,我们就把新授和学生亲手做实验揉合在一堂课上进行(这就要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中利用硬纸片做成凸透镜和蜡烛的模型,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成像的特点。并填入预先设制好的表格中,此后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及像的大小之间 的变化规律。

2 两个不等于”即:“直观”不等于“思维”,“思维”不等于“实践”,由“直观”到“思维”需要一个“悟”的过程,由“思维”到“实践”需要一个“用”的过程

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过程应分为三个阶段: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主要使学生搞清楚实验现象,通过学生的感官,使他们获得各种生动的感性材料,为抽象思维过渡作准备。

(2)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实验,通过学生的心智操作,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把实验现象抽象概括,表现为一定的思维形式,如概念、规律、理论等。

(3)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实验,是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过程。通过学生实验来验证或探索有关的物理规律,从而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使抽象思维发展为具体的思维。

3 “三个远大于”

(1)“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实验的情感,指导学生实验思维的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远大于“认真准备实验、认真上课、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所取得的成效。(2)“认真准备实验、认真上课、认真批改实验报告”所取得的成效远大于“大量练习实验习题、加班加点、盲目补课“所取得的成效。(3)“1×100”远大于“100×1”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探索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兴趣愈浓,求知欲愈旺盛。教师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向导完全可以用兴趣这个催化剂,去激发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动力。

(2)调动学生实验的情感:

演示实验的动态感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反应。实验中,我们总是尽力表现实验的形式美,引导学生去欣赏;教师还可以用恰当的词语来描绘这此美的形象,使之与学生思维形象和实验形象之间和谐一致,让实验美伴随整个认识过程,最后得到形理结合的科学结论。

(3)指导学生的实验思维方法:

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实现实验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化过程,而实验思维方法则是指导实验寻找解决问题 的各种途径,即指导对问题进行搜索的各种方法,它是实验能力的核心。

(4)注重实验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1×100”远大于“100×1):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当今教育界的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研究课题。发散性思维是知识和智力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敏锐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

(1)巧设实验:精心巧设就是根据实验内容,巧设问题,诱发学生思维发散。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在完成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后,可设置下列问题:A:有意将元件线路接错,让学生辨别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原因,指出纠正办法;B:若将电路中去掉一只电压表或电流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利用变阻器怎样测出小灯泡电阻。

(2)扩展多变:扩展多变就是以原题为发散源,进行开拓、变形,发散出多个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之效果。例如:“测固体物质密度实验”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A:不用天平,怎样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金属块质量(G=mg);B:不用天平,而用细线、钩码(已知质量)、刻度尺、支架杠杆,怎样测出金属块质量(杠杆平衡条件);C:如果没有量筒(或量杯),而用烧杯、细线、水、弹簧测力计,怎样测出金属块体积(浮力定律);D:如果固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怎样利用量筒、细线、水、铁块测出该物体的体积?

总之,实验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单一,机械性实验,而要有探索思想贯穿始终,透过观察现象,通过理论思想,掌握新的思维方式,发展新的突破,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生三年,要为学生想60年。

参考资料

[1]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冯克城.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

[2] 《中学物理教学法》.许国梁.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10月.

[3] 《教学论》.李定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4] 《课堂教学论》.袁金华.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上一篇:大学英语专业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