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育中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交际

时间:2022-10-04 05:19:04

语言教育中跨文化交际的非语言交际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英语教育重点从传统的知识点和使用技巧教育,转变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英语综合素质教育。英语交际能力分为语言交际能力与非语言交际能力两种,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交际双方如果不了解彼此文化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交流障碍,甚至造成误解。但是,借助非语言交际行为,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跨文化交际顺畅、和谐。实践也证明,在全球一体化发展条件下,非语言交际在国际沟通与交流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英语教育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策略,以期为提升我国英语教育水平建言。

关键词:英语教育;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

1引言

交际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借助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来实现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非言语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相关调查,在直接的面对面交际中,只有大约35%信息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来进行表达和传递的。由于不同的国家与民族,在文化上存在差异,这也使得非语言交际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带有强烈的国家或地域文化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缺少对非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的了解,就会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人际交流的障碍。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由于受到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印象,非语言交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时,往往过于注重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通过英语语言学习与应用实践,可以发现,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协调使用的,尤其是在文化背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非语言交际可以使表达更直观,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实现,使交际效果达到最佳。因此,在英语教育中,必须要充分重视非语言交际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英语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 跨文化交流及非语言交际的概念与特点

2.1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就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活动。这种活动是跨国家、跨地域、跨种族的。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及科技、信息、交通的日益现代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趋密切,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流日益频繁。可以说,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促进跨文化交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2.2 非语言交际的概念

交际离不开语言,语言也是实现交际的重要手段。但是,语言并非是唯一的交际手段,非语言在很多特定环境下,比语言交际具有更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基于文化基础之上的、不用言词来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具体就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主要包括眼神、手势、体态、表情、服饰、声调、音量等,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非语言交际能够传递无法用语言直接表达意念、感情。总的来说,非语言交际有四种类型:(1)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主要指人们在交际中,借助身体动作进行信息表达的行为方式,比如,点头表示认同,摇头表示否定和不满意,握手或拥抱表示欢迎等等。体态语可以辅助语言交际的使用,补充语言交际的不足,对有声语言的信息传递起到辅助作用(2)副语言:这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一种辅助语言,比如一些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或伴随语言等,包括音色、音高、音调、音量、音频、重音等。在交流过程中,时间间隔较短的称为“停顿”,较长的称为“沉默”。由于文化的差异,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在中国,沉默是表示默许、理解,但是在英美却是缺少自信的表现。(3)客体语:客体语具有明显实用性和交际性两个显著特点,主要包括人们的容貌、服饰打扮、辅助工具,甚至书面文字等,如头发的颜色,西方人多为金色或棕色,中国人多为黑色;服饰的风格,欧美比较休闲随意,英国人比较绅士庄重等。服饰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体现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中,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TPO原则是国际公认的着装原则,“T”就是time,强调服饰衣着要符合时代、季节和特定时间;“P”就是place,要求服饰衣着要入乡随俗地符合当地要求或场合要求;“O”就是指对象和目的,也就是通过服饰衣着要表达或传递的信息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4)环境语:非语言交际的环境语,一般包括空间信息、领地观念、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声音、颜色和标识符号等十二个层面的内容,比如,英美国家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强调自由;符号语言作为人们交际的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作用也非常重要,如果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对符号的理解也就存在差异,甚至迥然相异,比如,龙是中国人的图腾,代表着神圣、尊贵、权力,但是,在西方圣经中,龙却是凶恶和罪恶的象征。

3 英语教育中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的必要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应用,能促进人际沟通交流更加顺畅、高效。非语言交际有五种主要的功能,即重复、补充、调整、替代和否定。在交际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交际行为,来判断其心理、情绪状态,调整谈话的方式和节奏,从而增进交际的和谐与畅达。因此,在英语教育中,教师除了要加强英语语言教育外,还要注重非语言交际的教学与应用指导。我国开展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非语言交际教学引入英语教育中,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没有特定的规则,有些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手段是约定俗称的,有些是特定环境中使用的,在实际交往中,只要求行为得体就可以,以表示对对方文化的了解、尊重和认同,增进交际的和谐、愉快,避免文化误解或冲突。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使其学会正确、得体地处理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尽量排除母语文化对跨语言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以餐桌文化为例,中餐与西餐用餐过程中的礼仪是不同的,其非语言行为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西餐刀叉的摆放顺序、喝汤是否发出声音、对穆斯林国家女士问候的要求等,教师要对此进行详细的指导。

4英语教育中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4.1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往的英语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知识点与英语技能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教育中的一个新兴的课题。从教师角度来说,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指导。

首先,教师应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地进行广泛学习,在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高对非语言交际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储备,能够助学生准确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的异同点,使学生能够明确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非语言交际的异同。由于跨文化非语言教学没有特定的模式和教材,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的语篇,然后,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中非语言交际手段,帮助学生养成准确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习惯,科学处理非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其次,由于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协调使用的,因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非语言交际内容融入到语言交际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更真切地理解和掌握非语言交际行为。为了更形象准确地表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特点,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视觉文化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手段,以提高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培养质量。

4.2 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更注重实用性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根本上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养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也需要学生充分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法、词汇及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也需要学生具备在特定环境和语境下,应用这些技能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接触一些外文作品、报刊等,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积累跨文化交际知识;要对不同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比较,特别是英语和汉语之间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别,积极引导学生探讨不同文化态度与理念,逐渐形成多样化的文化视角,降低母语文化对英语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影响;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沟通交流,使其能通过具体实践,加强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行为及特点的理解和掌握;多为广大学生播放英文经典电影,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宽其英语文化视野;鼓励学生改编并表演英语课文中的小品、情景片段等,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外教的作用,通过外教的指导,让学生能获得更多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技巧。

4.3 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促进理论转化为技能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新兴起来的一项课题,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实用的理论研究体系与科学的课程设置。为了提高英语教育的质量,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英语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心理、兴趣特点,借鉴国外非语言交际成功的教材与案例,有针对性编纂适合我国英语教育的非语言交际课程教材,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纳入到英语教育体系和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学方面,要不断加大对文化背景、习惯、风俗和文化禁忌等内容的讲授,同时,为了提高跨文化非语言能力的教学效果,学校与英语教师要创新非语言交际模式与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语境,让学生学会得体使用非语言手段进行交际,促进理论知识向实际技能的转化。

4.4 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的主动性

现代英语教育中,学生是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者,因此,在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投其所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构建交际情境、小品表演、游戏、观后感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习中来。非语言交际技能对于跨文化交际具有关键的作用,在人们的交际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教师要鼓励学生成为交际型的学习者,在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英语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注意积累积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多参与利于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活动,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技能和英语综合素养。

5 结语

一言以蔽之,交际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开展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人们的交际行为包含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尽管非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对信息的传递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只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协调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由于文化、语言、习惯的差异,极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交际障碍。但是,借助非语言交际,则能有效消除这种障碍,使沟通交流变得轻松顺畅。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交际日趋频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力度,真正提升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玮.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探析[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3,01:77-79.

[2]尹丽丽,徐军.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及其作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5:157-158.

[3]隋金平.中西方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以体态语为视角[J].学理论,2012,32:178-179.

[4]田俊.从非语言交际角度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172-173.

[5]李可贞.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16:2059-2060.

[6]李淑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与大学英语非语言交际教学的融合[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193-195+199.

上一篇:课题研究式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 下一篇:浅谈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教学实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