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体性德育的价值分析

时间:2022-08-16 01:26:15

高校主体性德育的价值分析

摘要:高校主体性德育是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觉、能动地进行道德认识和判断,并对自己的道德选择感到满意,积极的践行道德选择,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最终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高校主体性德育体现了道德发展中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协调了道德教育中社会规范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顺应了大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统一。

关键词:高校主体性德育;道德发展;个性发展;品德发展

高校主体性德育就是以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为前提,引导他们自觉地、能动地进行道德认识和判断,并对自己的道德选择感到满意,积极的践行道德选择,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最终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主体性德育一方面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相信大学生具备自觉能动的掌握社会道德规范的愿望与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与道德能力的养成。它主要表现为:以主体性道德人格养成作为德育最终目标;面向生活的德育内容;主体间性的的师生关系;协商、对话的德育方法。主体性德育体现了道德发展中普遍伦理与多元价值的统一,协调了道德教育中社会规范与人的发展的统一,顺应了大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统一,充分肯定了高校德育对于促成大学生的个体品德发展与繁荣社会先进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校主体性德育体现了道德发展中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伦理学认为道德源自人与动物共有的本能,即为了种群的保存与繁衍,在自然界所有社群动物中普遍存在 “总适合度利它”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道德一直表现出“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特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同一种道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风俗习惯。例如,原始社会以维护氏族利益为最根本道德要求,封建社会推崇忠君、信奉男尊女卑等等道德规范相继淹没在时展的潮流中。又如,现代社会推崇自由、民主精神,市场经济要求公平竞争、诚信交易等等新规范不断出现。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道德绝不是简单的动物本能的延续,而是在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等共同作用下的不断继承发展的产物,是多种利益体不断博弈、协商、妥协的结果。道德的进化过程是批判的继承、有吸收的创造过程,这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源头。主体性德育反对传统德育将道德作为绝对真理、排斥一切多元价值或是非主流思想的做法,鼓励学生对终极价值、绝对真理等保持审慎的态度,用开放的心态兼容并包各种声音。例如,组织学生展开各种社会道德热点难点问题的辩论、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建构,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协商、对话中体验道德的真正意义,收获合乎规范的道德观念,启迪道德理性、增长道德智慧,不断完善主体性道德人格。

二、高校主体性德育协调了道德教育中社会规范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社会哲学的视角审视,表现为规范人的工具性,若以人学哲学为视野,则表现为发展人的目的性。” 传统德育活动在目标上要求人服从社会规范,方法上则倾向于简单灌输,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将社会的稳定规范与人的个性发展推向不可调和的矛盾困境。实际上,没有人是活在真空的世界里,人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社会提供各种物质或精神资源,良好的社会秩序为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是人对社会规范的内在需求,有了这样的需求人就可能自觉自愿的认同社会道德规范,积极践行道德规范,把被动服从变为主动律己,把外在要求变为自主行动。反过来,不断增强的自我规范意识鞭策着每个人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繁荣稳定。主体性德育关切社会的稳定需要,重视社会规范的意义,同时也看到了人的自由发展才是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更强调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相信大学生有认同社会道德规范的自觉愿望,能够理性的进行道德认识和判断,鼓励不同声音的充分表达,关注大学生道德情感态度的养成,优化认知方式,启迪道德理性,最终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

三、高校主体性德育顺应了大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统一

知道为智,体道为德。德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实践体验性和形式隐匿性。举一个例子,一个人想学医药,如果他能拜个师傅、又勤奋聪明,那么他完全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药剂师,但如果他心术不正,那就可能谋财害命。知识教育依托的是观察、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机制;道德教育依托的是情感、体验、行为。如果说知识教育解决的是“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那么道德教育解决的是“信不信、做不做“的问题。受惯性思维影响,传统的高校德育比较关注的是道德认知教育,对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塑造相对忽视。现实结果是德育实效性低,大学生认为学校德育流于形式,提不起兴趣,知而不信,信而不做,服从但不认同,认同但未内化。促进这对矛盾积极转化的关键就是将外在的伦理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主体性德育重视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机会,例如,组织学生自治管理活动、社会扶贫帮困活动、户内户外的观察与报告,国庆日活动、参观公共部门等活动,通过创设多种活动情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引导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建构,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恒定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曹永国:《解构与重建:后现代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困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2].高晓芝、石建国等:《后现代教育观对学校德育的启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王珩、胡哲锋:《后现代教育思维对高校德育的启示》,《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第3期。

[4].吴琼:《“文本”到“人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上一篇:浅析俄语同音异义词和多义词的区分 下一篇:新闻控制、采编话语权与报道影响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