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22-10-04 04:24:03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 本文在分析了新课程标准内涵变化、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意义,以期促进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实施。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传统中学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挑战;不仅更换了教科书,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全新的教育观念及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具体到中学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管理与评价等多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有重大调整,要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要正确把握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实施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等,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更好地促进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实施,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认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运用以下三种策略。

一、“预习三件事”,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新课标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经验等的学习活动、过程。“预习三件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所谓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预习三件事”,是指在教学正式开始前,学生需要在预习中做好三项准备:一是仔细阅读课文,将生字、词及模棱两可的字词记录下来,通过工具书查找、确定字词音、义,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第一题;二是使用喜欢颜色的笔,标注课文段落号码等;三是在文中找出喜欢的段落、句子,并鼓励学生说出理由。

在中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预习三件事”是教师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但落实更重要。第一件事多由学生自主完成,但需要教师的引导、督促与检查,教师扮演着引导者、检察官、督促员的角色,确保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意义在于让学生体会满足求知欲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第二件事在预习三件事中比较简单,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既不会感到任务繁重、有难度,又能使学生掌握课文的段落、内容分布情况,为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第三件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课文预习过程中提炼关键句段、文章主旨,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第三件事是学生预习中比较高的要求,也是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预习三件事的实施,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就能有的放矢。预习三件事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信心。预习三件事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是组织好、实施好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二、“抢读三法宝”,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教学是否成功。为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可以实施“抢读三法宝”策略。所谓“抢读三法宝”,是在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多名学生共同参与阅读课文的三种方式,一是前一名学生阅读段落即将结束时,提前拿好课本站起示意接着读;二是多名同学同时准备接着读时,某位学生大声重复读下一段的首句三次,待其他学生退出后接着读,争取朗读权利;三是事先准备好,直接在前一名学生阅读中断句或停顿时,突然站出来接着读(此种方式可以使用,但不推荐)。

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抢读”方式的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通过抢读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当今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抢”的意义即在于此。当前学校基本采用班级授课形式开展课堂教学,班级中学生不止一人,可能数十名,教师要想完全照顾到每位学生,几乎不可能,可通过“抢”的方式培养学生适应与参与竞争的意识、能力。第二,“抢读”方式还能培养学生的礼让精神。具体“抢读”中,一名学生“抢”到朗读权利,其他学生要自动退出,不是硬抢。可能有人会质疑:对于“抢读”,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谦让,不善于“抢”该如何处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抢读方式实施之初对不愿参与的学生先点名朗读,鼓励学生参与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抢读三法宝”比较适用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课堂教学环节,不是所有的课文朗读环节都适合采用“抢读”方式。

长期采用“抢读”式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可使学生在适应了以后,对语文学习产生更大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为了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更加努力、细心。

三、“讨论三原则”,语文教学公平的体现。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倡导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一个都不能少”,照顾到全体学生。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讨论环节中,应坚持机会平等、思想共享、快速高效三个基本原则,保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所谓机会平等,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参与机会平等,每位学生都是讨论的参与者,每位学生都应该具有参与讨论的意识,教师也要给每一名学生参与的机会;二是表达机会平等,每个学生都应该是讨论的发言人、代表人,发言绝不是善于发言的学生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讨论前,不要刻意地指定讨论的发言人、代表人,使每位学生都做好发言的准备,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所谓思想共享,是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的目的是实现思想共享。在讨论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应该彻底地表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看法,不同思想、声音在讨论中碰撞,实现思想交流与共享。思想共享是根本目的所在,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预习三件事、抢读三法宝与讨论三原则,三个基本策略需要教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灵活地把握与运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喜欢、乐于学,对语文学习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变得自信、快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勇.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语文素养[J].成才之路,2012,(10).

[2]张霖.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2,(05).

[3]魏义龙.语文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J].甘肃教育,2012,(02).

上一篇:论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下一篇:美丽是内心强大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