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浙西南边缘经济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04 01:59:53

基于系统聚类分析的浙西南边缘经济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边缘经济现象普遍存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文章通过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研究浙西南地区的边缘经济现象,提出统筹规划、特色经济和城市化等措施,以促进浙西南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边缘经济;聚类分析;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3)06-0074-03

一、引言

边缘经济相关理论最早于1966年由弗里德曼在其《区域发展政策》(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一书中提出。在他1969年发表的《极化发展理论》中,又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其提出的“核心一边缘”理论,并将这一理论归纳为解释区域间或城乡之间非均衡发展的普遍适用的理论模式。这一理论解释了区域之间如何由孤立到关联,由不平衡到平衡的区域系统。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协作分工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影响因素,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在经济一体化浪潮的信息时代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被排斥在了社会分工和经济一体化体系之外,呈现出了经济边缘化趋势。地区的边缘化现象成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亟须解决的矛盾。边缘化现象的存在,加大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使区域间经济发展更不平衡。因此,需要认真分析区域边缘化这一经济现象,并依据区域自身特点,提出解决地区边缘经济的应对措施,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2011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达3.2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9%以上。尽管浙江全省综合发展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是在浙江省内的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不均衡发展现象,特别是浙西南地区的经济边缘化现象有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比如丽水市,该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两省的结合处,总面积1 7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2万。2011年,丽水市的GDP仅为784.37亿元,而杭州市的GDP为7011.8亿元。因此,以浙西南地区作为边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研究的基点,将具有代表性。

二、聚类分析与指标选取

(一)聚类分析

在统计分析中,经常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聚类分析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成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根据聚类分析的原理,将n个样本看成一类,确定样本与样本之间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将聚类最近的两类合并,即将相似程度最高的两类进行合并,然后重复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样本合并为一类,根据各类之间的亲疏关系,得到分类结果。

(二)指标体系构建

准确的聚类分析需要选取合适的指标。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各地区在浙江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指标体系构建时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1.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体现浙江省各市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要既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又能够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潜力。

2.指标体系的选取要有代表性。要能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特征,以便客观、准确地对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

3.所选取的指标要能抓住经济运行的脉搏,能够及时反映区域经济的波动,具有时效性。

4.指标体系要全面、综合、简洁、可得。

基于以上原则,选取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10项经济指标作为经济发展聚类分析的聚类要素。其中,x1为第一产业占比;x2为第二产业占比;x3为第三产业占比;x4为人均生产总值(元);x5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6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7为出口总额(亿美元);x8为地方财政收入(亿元);x9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10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具体指标数据见表-1。

三、数据处理及分析

将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后,并采用全距0到1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使用SPSS统计软件,用组间连接法进行分析,并用平方Euclidean距离计算样本间距,对样本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见表-2和图-1。

以上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区的聚类特征非常明显。我们将目前浙江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四类。

第一,发达地区。这一类包括杭州市和宁波市。这两个地区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都是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产业基础和其他各种条件优越,各项指标均居于全省前列。

第二,较发达地区。这一类包括嘉兴市、绍兴市和湖州市。这三个地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历史上就是传统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改革开放以来又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和长三角辐射带,是除杭州市、宁波市之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第三,较不发达地区。这一类包括金华市、温州市和台州市。这些地区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民营经济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历史政治因素等的影响,其经济发展速度一般,总体经济实力相对于其他地区偏弱。

第四,边缘落后地区。这一类包括丽水市和衢州市。这一地区位于浙西南偏远山区,区内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历史上就是偏远落后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全省各市都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而这一地区由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慢,与全省其他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边缘化现象显现。

总体上看,聚类分析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浙江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浙江全省经济呈现出浙东北(杭、甬、嘉、湖、越)与浙西南(台、温、金、丽、衢)两大经济区块,并且浙西南的丽水、衢州等地经济有越来越被边缘化的趋势。

四、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聚类分析可以看出,浙江全省经济呈现典型的两极分化现象,浙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浙东北地区,特别是丽水和衢州两地,经济边缘化特征明显。研究如何提高浙西南边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全省经济和谐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正视地区差距,统筹发展

边缘经济现象是一个普遍现象,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局面,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总是选择最具优势、最有发展前景的地区优先发展,而其他地区则呈现出边缘化的现象。但是,当总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区域经济的不平衡问题就会凸显,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难题。当前经济运行中区域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呈现错综复杂的格局,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只有合作才能获得共同的最大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又处于长三角辐射带,总体经济水平发展迅速,居于全国先进水平。但是,浙西南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最终造成了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局面,形成了浙西南地区的边缘经济现象。截至目前,浙江省总体经济水平已处于较高水平,受金融危机、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瓶颈正在形成。如何缩小地区差距,特别是边缘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全省经济和谐发展,将是全省经济未来增长的主要着力点之一。因此,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必须注意区域经济的统筹规划,加强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和经济和谐发展。

(二)利用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浙西南各地区虽然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全省落后的地位,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特别的竞争优势,或者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这些地区应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条件,金华、丽水、温州等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随着社会进步,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将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理念。虽然地区内工业等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如果能合理利用好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就可以取得跨越式的发展。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不能急功近利,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和环境破坏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要着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和谐统一,实现经济陕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其他地区如温州等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民营资本起步较早,在全国独树一帜,民间资本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成为推动温州经济长期发展的推动力;台州的海洋经济、金华的小商品和五金等制造业等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各地区应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挥本地区的资源和竞争优势,形成各地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摆脱经济上的边缘地位。

(三)推进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城市化,将分散劳动力集中,优化人口布局,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的教育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浙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区域内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由于多高山沟壑,形成了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格局。例如,丽水市地域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6,而总人口仅为259万,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49人。针对人口和生产力布局分散,必须切实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以此促进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调整,走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之路。同时,通过城市化把分散的居民集中到城镇居住生活,既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退耕还林,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实施人才战略,重视科教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没有科技和人才支撑就不可能有发展。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能使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因而有利于提高区域利益和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关系。人是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科技和知识的载体,通过培养和引进人才,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科技和知识水平的大幅提高。今后应该加大科技、教育投入,完善政策,通过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才和科技水平提高促进经济发展发式的转变。

上一篇:新型寿险产品的风险承担问题探讨 下一篇:WLAN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