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转型瓶颈与“个转企”战略

时间:2022-07-05 10:32:05

个体户转型瓶颈与“个转企”战略

[摘要]个体工商户是市场经济的先发力量、民富之源。当前,个体经济进入转型调整期,面临自身性、资源性、制度性三大瓶颈。破解这三大瓶颈最现实、最有效、最具操作性的路径就是加快“个转企”。要遵循市场规律,科学设置“个转企”规模标准、行业标准和税收标准,着力减轻“个转企”税费负担,破解“个转企”审批障碍,推行“个转企”社保优惠,加强市场公平维护,为“个转企”减负松绑,助推个体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关键词]个转企;前置审批;个体工商户;转企门槛;民营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9-0109-05

作为市场经济的先行者、探路者,个体工商户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萌芽重生,“千家万户”式草根经济迅猛崛起,成为先富阶层的代表,形成浙江经济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据统计,目前浙江近250万家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71%以上,。为经济发展和民生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创业初期,个体工商户门槛低、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优势比较明显,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集中度整合,个体工商户发展瓶颈日益凸显。如何利用个体经济传统优势,辅之于政策扶持,扶持个体工商户转企做大、转型做强,值得深入探索。本文基于69万家工业类个体工商户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

一、个体经济发展现状

实践证明,个体工商越活跃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越快。迈克尔,波特的创新增长理论认为,当经济处于不发达阶段时,大量民众自谋出路,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效应十分显著,有利于繁荣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先发地区之一,浙江个体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影响大,是浙江经济快速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统计显示,浙江个体经济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见表-1)。从数量看,2012年浙江个体工商户占全国14.6%,高于广东、江苏、山东等一线地区;从从业人员规模看,占全国17%以上,高于位居第二位的广东的13%;从营业收入看,占全国比重超过1/4,是河北、河南的2倍,高于广东、江苏等省份;从资产规模看,占全国比重达到21%,在各地区中遥遥领先。总之,浙江个体经济实力和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个体经济迅速崛起促进了民间活力和民富,对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特别是农民增收作用明显,这印证了个体经济的“创业拉动型”属性。浙江城乡居民收入位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4万元,连续28年位居各省区市之首,分别比江苏、广东、福建、山东高2350元、4009元、4585元、5106元,这离不开个体经济的贡献。全省89.6%的个体工商户分布在农村,88.9%的个体从业人员来自农村,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规模的近1/3。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收入、生产支出以及资产规模结构中,农村占比均超过88%。特别是农民收入来源中,个体经营收入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经营收入达5190元(见表-2),超过了1/3。个体经济的发展史就是百姓的创业创新史。个体经营作为最直接、最活跃的民间力量和市场资本,要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特别是农村居民收人翻番,有效之举是大力扶持个体经济。

二、个体工商户转型瓶颈

与改革开放初的蓬勃发展不同,目前个体经济进入转型调整期,突出特征是“有升有降”。从“升”来看,个体工商户抓住机遇,迅速崛起,积累了实力,发展速度迅猛,数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8000多家,迅速积累到250多万家;实力进一步壮大,2012年户均营业收入近140万元,分别是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2.8倍、2.1倍和1.2倍;就业效应明显,2012年吸纳就业415.6万人,分别比2000年、2005年增长54.1%、11.3%。从“降”来看,增速开始放缓。2012年个体工业生产增长5.3%,比2000—2005年均增速低3.8个百分点,比2006—2012年均增速低0.9个百分点。利润增速有所下降,外部环境面临从“无约束”到“硬约束”的转换,尤其是遇到“三大瓶颈”。一是自身性瓶颈。个体经济靠“作坊式”、“夫妻店”等起家,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治理结构单一、经营理念落后、自身实力不强、业主素质不高、转型发展不快,难以吸引人才,缺乏长远眼光和规划,转型升级困难重重。特别是在要素成本上涨、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生产经营成本压力陡增,而且缺乏议价定价能力,成本难以向上下游传递。二是资源性瓶颈。要素资源越来越稀缺、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个体经济获取信贷、土地、用电等要素的难度越来越大,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发展路径难以持续。融资难、用地难、创新难、投资难、盈利难、用电难等问题成为制约个体工商户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融资难、融资贵”尤为突出。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小、信用度不高,缺乏不动产抵押,再加上财务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达不到银行贷款的准入条件,要获得正规金融机构授信很难,主要靠基于血缘、地缘、亲缘、人缘等传统社会关系的民间融资。调研显示,2012年只有30.1%的个体工商户流动资金比上年充足,80.7%的个体工商户没有发生正规融资行为,靠民间借贷融资的个体工商户占61.5%。三是制度性瓶颈。现在不利于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制度仍然明显。有研究认为,个体工商户发展陷入困境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市场沉浮,它有着深层次的体制性原因,特别是制度环境欠佳是主要原因之一。

三、“个转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扶持个体经济转型升级,破解“三大瓶颈”最现实、最有效、最具操作性的路径是推动个体工商户向企业转变,即加快“个转企”步伐。所谓“个转企”,就是个体工商户从个体工商组织形式转变为公司制、合伙制等企业形式,进一步破除约束瓶颈、拓宽发展空间,凝聚竞争优势,迈上更高平台。这是个体工商户从“千家万户”走向“精兵强将”的必然方向,是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也是市场结构优化的客观趋势。

(一)转企是个体工商户自身做大做强的必然方向

创业初期,个体经济富有灵活性、善变性、适应性,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随着市场结构高度化、市场竞争白热化、行业集中度提高,对市场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个体工商户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后,如果不解决获资质、拓出口、引人才、融资金等“多难”问题(见表-4),安逸于“小富即安、小得即满”,固步自封在“小鱼小虾”阶段,过度依赖低端市场、低水平制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经营模式,发展空间会越来越窄,市场竞争力会越来越弱。

(二)转企是壮大“规下经济”实力的重要战略支点

个体工商户是私营企业的先驱。。尽管个体工商户“块头不大”,资产规模在规下工业中仅占26.4%,人均资产仅7.33万元,远低于规下企业平均水平(24万元),但个体工商户数量占了近80%(见表-5)。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效率、要素投入产出率空间很大,每万千瓦时电力产生的营业收入达65.6万元,超过了规下企业(41.4万元),每万千瓦时电力产生的职工薪酬是规下企业的1.9倍,进一步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空间很大,是规下经济甚至规上经济的重要生长点。

(三)转企有利于扭转个体工商户无证无照经营的不良现象,维护市场公平

目前,个体工商户办理工商登记的比例仅40.5%,办理税务登记的比例仅30.6%,无证无照经营现象普遍存在,规范管理难度很大,而且逃避转为企业导致市场竞争不公。现行政策法律没有明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登记要求,经营者自由选择申请注册形式,由于政策对个体工商户大力鼓励支持,特别是个体工商户实行定额征税政策以及经营信息不公开不对称,使得不少经营者倾向于选择登记为个体工商户。即使之后雇工人数、投资总额、经营规模大幅增长,年营业收入达到百万元以上,经营收入和雇工人数大大超过中小企业,完全具备开办企业的条件,也不愿转型升级企业,仍以个体工商户形式经营。调查显示,74.6%的“个转企”业主认为。个体工商户享受很多优惠政策,转企后负担明显加重,与个体工商户相比明显不公,不愿转为企业。

(四)相当一部分个体大户具备转企实力

国家2008年停征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后个体工商户发展迅猛。从经营规模、场地、用工看,相当一部分个体工商户的经营体量已达到企业甚至达到“规上”水平,出现大量个体大户“戴小帽”现象。根据“中小微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相当一部分个体工商户符合企业条件。统计表明,24%的个体工商户用工在8人以上,其中达到20人以上的占5%;营业收入在300万以上的达15.9%,超过500万的占7。2%;雇工超过8人、营业额超过500万元,具备企业资质的个体工商户不在少数(见表-6、表-7)。

四、“个转企”的标准、路径与政策设计

科学有序推进“个转企”,不能只注重改变注册形式,更重要的是转变发展内涵,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这才是“个转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实施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吸引力大的政策措施,为个体户转型升级减负松绑,把原来沉淀在个体户的市场主体推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上,成为转型升级新的动力源。个体工商户量大面广、情况千差万别,不能搞“一刀切”,要遵循市场规律,科学设置“转企标准”。首先是规模标准。雇工人数超过8人,或经营场所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或月营业额在4万以上的个体大户,特别是达到小型微型企业标准的个体工商户,应作为转企培育对象。其次是行业标准。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从事印刷、旅行、互联网服务、劳务派遣、药品生产经营等的个体工商户,必须依法以企业形式经营。最后是税收标准。经税务部门核定为“一般纳税人”和采用查账征收方式征税的个体工商户,应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转为企业。具体政策设计如下。

(一)着力减轻“个转企”税费负担,进一步增强个体工商户“转企意愿”

个体工商户与企业税费负担差距过大,必然影响“个转企”的热情和动力。这是不少个体工商户顾虑重重、消极观望、止步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调研了解,个体工商户主要采用自行申报定额征税,税率较低,而企业实行查账征收,要交纳5%的营业税、25%的所得税、3%~17%的增值税以及各类附加税,税负大幅增加。比如,纺织行业的个体工商户与企业在生产规模相当,在营业收入100万元左右的情况下,个体工商户的税费成本比企业节省约8万元左右。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具备一定实力的个体工商户不愿意转型升级。“个转企”能否有效、持续推进,关键取决于业主能否得到实惠。这是影响个体工商户转企的最大因素。对此,要实施更有吸引力的财税优惠政策,特别是要推行新增税额返还政策,以上一年度应缴税金为基数,在个体工商户转企3年内,新增入库税金地方财政留存部分全额返给企业;3年以后5年之内,按50%的比例返还;5年以后再视情而定。对于转企后税收贡献大的,要给予额外的财政奖励。转企涉及的收费项目,特别是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减少土地、房产、车辆、设备等过户转让费,在企业所得税、水利建设专项基金、企业注册等级费等方面尽量给予减免,实现转企的低负担过渡。转企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加计扣除,属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转企后属于小型、微型企业的,要按照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给予支持,与国家工信部实施的“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结合起来,在融资、审批、研发、信用担保、用地、用能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通过“推”和“拉”结合,帮助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小微企业。

(二)着力破解“个转企”审批障碍,进一步放宽个体工商户“转企门槛”

“前置审批难”是个体工商户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想转而又未转”、“太麻烦不想转”的个体工商户普遍反映“审批难、审批繁”。调查发现,76.7%的业主将审批难作为转企障碍的第一位因素,21.3%的业主将其作为第二位因素,即几乎所有个体工商户一致认为审批比较难。“个转企”涉及国土、消防、质监、环保、卫生等诸多前置许可和审批。以消防前置审批为例,合法从事文化娱乐的个体工商户已有“消防验收合格意见书”,但如转为有限公司,要重新申办“消防验收合格证”,开业前要进行中介检测和检查。如果消防问题不解决好,其他审批就难以办下去,这导致不少从事娱乐业的个体工商户转企停滞不前。对此,要构建联动联审联办机制,按照“一张表、一卡通、一窗式、一条龙”要求,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实现审批提速、流程再造、效率提升。对于非法定前置审批的事项,比如经营场所和经营范围不变、从事经营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投诉的,无需再办审批手续,凭借相关转型升级证明即可核发新的许可证或审批意见。办理税务登记证、质检代码证、土地、房产等过户,工商部门同步核发营业执照与《个体工商户转型变更证明》,个体工商户凭此证明直接到有关部门办理过户手续。对于住所不变的,可沿用有效期内的原住所证明,转企后一年内重新签订租赁合同,完善房屋产权证明,在年度检验时向工商部门提交住所证明。关于“个转企”前后主体资格延续难这一问题,通过个体工商户业主承诺债权债务已清理完毕或本人承担,以公告方式终结个体工商户的无限责任,顺利过渡为有限责任形式。

(三)着力推行“个转企”社保优惠,为个体工商户“转企缓进”提供支持

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有义务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这对转企业主而言是不小的负担,是个体工商户转企的“拦路虎”之一,很多已转企的业主对此意见也较大。究其原因,一方面,转企后为员工一次性补缴社保的压力比较大,难以一步到位;另一方面,员工流动性大,缴纳社保后员工频繁跳槽,损失较大。从长远看,按章入保是法律要求,也是必然趋势,而且职工人保意愿和期望值也较高。针对这一问题,要实行社保费“四年缓进”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职工自愿参保,从转企当年起,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单位缴纳部分,当年维持原状,第二年按不低于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20%、第三年30%、第四年40%,第五年按有关规定比例缴费,让业主逐步调整适应。要允许个体工商户探索灵活性、选择性参保的过渡办法,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再逐步实现社保全覆盖。比如,对于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实行100%参保缴费,对于其他人员鼓励自愿参保,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过渡到“全员入保”。

(四)着力加强市场公平维护,为个体工商户“竞优汰劣”保驾护航

个体工商户与企业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必然破坏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鼓励个体工商户转型发展,要坚持“扶控结合”,既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鼓励个体工商户进一步发展壮大,也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以块状经济、行业集聚区为重点突破口,推进“组团式”个转企,实现全行业、块状经济转型升级。要深入调查以避税为目的,重复、连续办理个体证照,人为分拆、化整为零、偷逃漏税的个体经营户。加强对占地用工较多、用电量与申报经营数据明显不符、特色块状经济等的监管。对达到一定规模但仍沉淀在个体工商户层次的业主,予以强制性转企。依法打击偷逃税的“假个体户”,防止个体大户“戴小帽”引发“羊群效应”,防止“逆向选择”逃避转为企业,使同等生产经营规模、产值及销售额下的个体工商户与企业承担基本相近的税负,切实营造均平税负、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稳步推行个体户建账制度,全面摸清个体户底数,通过账簿、财务凭证、用电核查、缴税等手段,引导个体户向一般纳税人的规范化征管模式过渡,掌握个体户真实经营情况。要建立完备的市场信用数据库,以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基础数据为依托,征集个体工商户相关信用信息,包括业主信息、产品质量、信贷情况、财务台账、缴纳税金、用工用电、劳动社保等信息,完善个体工商户经营信用档案,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动态市场监管,促使个体工商户依法规范经营,为做大做强转型升级企业奠定良好基础。

上一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辽宁经济增长的影响 下一篇:金融危机以来江苏省出口贸易的特点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