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文化元素 优化阅读教学

时间:2022-10-04 01:11:48

融合文化元素 优化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1]根据课程目标结构框架,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要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组成。其中,文化意识首次被列入课程目标。可见,国家对文化教学十分重视。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促进学生形成开放的心态、良好的品格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阅读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的文化元素,积极创设真实的跨文化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逐步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敏感度,养成积极、开放、包容的跨文化态度,为将来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以《英语(牛津上海版)》8B Unit 7 Poems中Reading板块的第二首诗歌“My school”(诗歌详见教学月刊网站“资料下载”栏目中的“原文选登”)为例,探索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如何通过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教学策略来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一、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

跨文化英语教学对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是通过教学内容情景化和个人化来实现的,只有置于具体的情景之中,文化内容才会焕发出活力,才能显现文化对社会和个人的调节和指导功能,才能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作用。[2]240为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与手段,积极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文化学习情境,营造浓郁的英语文化学习氛围。同时,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努力创造跨文化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阅读教学导入环节,笔者在屏幕上打出了我国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学生见后非常好奇:“这到底是要上英语课还是上语文课?”于是笔者与学生开展了以下这段对话。

T: Who wrote the poem?

Ss: Li Bai.

T: Can you talk about him?

S1: Li Ba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hinese poets.

S2: He was born in Tang Dynasty and his nickname is诗仙.

T: Great! Is there any rhyme in it?

Ss: Yes. It’s -ang.

T: Why did Li Bai write this poem?

S3: Because he wanted to express the feeling of missing his hometown.

T: I agree with you. Today we’ll learn an English poem. English poems have the same characters as Chinese ones. They have rhymes and deep meanings, too.

通过这首人尽皆知的中国古诗,学生了解到英语诗歌同样具有丰富的韵律与深刻的思想内涵。整堂课从一开始就沉浸在浓厚的跨文化学习的氛围中,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探寻词汇的文化渊源

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词汇能够最直接地体现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在语言的诸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胡文仲认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3]73英语中很多词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My school”第三节的第一句是:Mr. Black was sometimes cross. 句中的cross学生以前学过,名词解释为“十字(架)”,动词是“穿越、横过”的意思。但在这里,这两个意思显然都不对。为了处理这个单词,笔者呈现了准备好的图片(见图1)。

学生几乎都知道耶稣是在十字架上殉难的,这是原有的背景知识。于是笔者发问: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after he died? 学生望着图片,个个睁大了眼睛。相传耶稣逝世后,人们把钉他的十字架做成小十字架,称为“圣遗物”。中世纪时,欧洲人宗教迷信极深,视拥有“圣物”为升上天堂的阶梯。骗子乘机把普通木头说成是基督教殉道者的十字架,削成木片,当作“圣遗物”出售图利。[4]当人们发现受骗时,当然很生气。于是,cross便有了“十分愤怒的、脾气不好的”意思。

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可以省下不少时间,但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明白了cross解释为“生气”的来龙去脉,而且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

三、搭准语音的文化韵律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音素的选择与组合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适应与感受,一个民族的语音特点与它的文化气质存在一种深层的同构关系。语音的重叠、辅音与元音的变换、韵律等都体现着文化意义。[3]65-66英语诗歌具有丰富的韵律。在教学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头韵和尾韵的知识。接着,让学生填写表1,找出诗中的韵律。

表1

然后,指出第一、二、四、五节用的是隔行押韵(ABCB型),而第三节用的是隔行交互押韵(ABAB型),让学生了解英语韵律的丰富多彩。之后,进行全班诵读与个别朗读,平面的文字随着声音跃然纸上,完成视觉到听觉的转换。这样不仅完全发挥了语言的听说功能,而且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英语的韵律之美,领略了别样的异国文化。

四、挖掘语法的文化特质

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通常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与语言的其他部分相比,语法更隐蔽地存在于说话者的思维方式中。[3]68一个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必然会影响这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系统。因此,语法也带有相应的文化成分。

本诗共五节,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了发生在学校的故事。语言简洁明了,结构清晰,没有出现新的语法项目,似乎很容易理解。可细心观察后,我们就会发现,作者采用现在时和过去时相互交替的手法,尤其在第三、四节描述两位教师时全部使用了过去时。尽管在第二节,作者已明确表示: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school,

I loved when I was small.

学生还是提出了疑问:Why does the author use so many past tenses in the poem?

笔者在备课时已考虑到了这个现象。根据隐喻认知模式,不论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之间,还是事实与虚拟之间,都是一种距离。英语动词过去时是一个表示过去时间的语法范畴,由于过去时间与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时间距离又映射到现实距离,并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因此经常用来表示虚拟和礼貌。[5]所以,过去时除了表示过去时间,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表示现在时间或将来时间。这种在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间矛盾的语法现象,经上述隐喻和认知语法理论的阐释,显得合情合理。

于是,笔者解释道:

The author uses so many past tenses in order to express his or her politeness. It is a special form of English grammar. And it is also special in English culture.

五、赏析修辞的文化魅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是语言表达的艺术。[6]修辞就是依据题旨情境,恰当地选择语言手段,选择表达方式,以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因此,语言本体中不能没有修辞。[7]同理,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如果不教修辞,那是多么大的遗憾!英语中处处可见修辞的影子,教师要善于发现并积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修辞来赏析英语的文化魅力。

英语诗歌包含着丰富的修辞现象,所以是开展修辞教学的极佳素材。教学中,可以先介绍文中出现的几种修辞,如:

(1)明喻(Simile)―― 用另一种事物比喻所要说明的事物,通常用like或as连接。如:a face like an owl,as white as snow。

(2)隐喻(Metaphor)―― 又称暗喻,用另一种事物比喻所要说明的事物,句子中不出现like或as。如:She has a river of tears。

(3)层进(Climax)―― 不是“高潮”或“顶点”之意,而是一层层地推进与加强的意思。

(4)突降(Anticlimax)――采用突然下降的手法,从严肃、深刻、重要等概念急转到滑稽、平庸、琐碎等概念上,造成语义上大的反差,从而获得鲜明、幽默的艺术效果。

然后,让学生选择诗节中涉及的修辞种类(括号中为答案)。

( C )Verses 1―3 A. Simile

(A C)Verse 4 B. Metaphor

(B D)Verse 5 C. Climax

D. Anticlimax

最后,再向学生详细讲解文中的修辞及作用。第一至第四节采用层进手法,从过去的学校、教师谈到对现任教师Miss Li很满意。第四节最后一句“Her lessons seemed like play”采用明喻手法,赞扬了Miss Li的课有趣、轻松。到第五节,说“staff和students都不是真的,而是dolls”。这里的dolls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出现隐喻和突降手法。作者把教师和学生比作娃娃,可见是喜欢学校和老师的。那么,有学生问,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用这种拐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呢?这就涉及语篇中的文化含义。

六、揭示语篇的文化内涵

语言的使用与民族和文化之间的联系也可在篇章分析中得到体现。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礼貌就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Lakoff认为,“避免冒犯对方比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为重要。交流思想与保持和增强两者之间的关系相比处于次要地位”。[2]108在高权力距离(High-power Distance)文化(如中国、韩国等)中,礼貌语言的使用非常重要,人们会使用多种语言手段来维持和谐友好的关系。

在“My school”的第一节中,作者说这首诗是Miss Li 布置的作业,即交代清楚作者是学生,文本阅读的对象是教师。第三句“I wrote these verses on my own”与第四句“ I hope you’re pleased with me”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作者意图取悦老师,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别是礼貌的语用因素之一。接着,在第二、三、四节,作者用过去时描述了以前的学校与两位教师,进一步用语法体现了礼貌原则。通过对比Mr. Black来突出Miss White的好,逐步过渡到对现任教师 Miss Li 的喜欢。到第五节,作者似乎意识到前面的表述有些直白,于是笔锋一转,说老师、学生都是dolls。其真正的意图是想通过这种较大反差来间接地表达对现在学校与老师的喜爱,似乎“爱你在心口难开”。

整首诗给人的感觉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个puzzle。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国家,高语境文化的特点是含糊其辞,总认为对方应该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而不具体言明。[2]32-33因此,篇章话语不仅由语言构成,而且更是语言与国家文化、民族传统、社会思想等相互作用的产物。经过这样的深入分析,文章的真实意境与作者的真正意图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语篇中蕴藏的文化内涵,笔者设计了下列问题:

1. Does the author finish the homework? How do you know?

2. Why does the author think Miss Li will be puzzled by her words?

3. Why does the author pretend to have doll teachers and doll students?

4. What does the author want to express in the poem?

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讨论上述问题,然后小组成员一起汇报,每人回答一个问题,组员间可以相互帮助。其他小组判断谁的回答更符合文章的真实语境。最后,猜测本文的作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这样的练习人人参与、协调分工,没有标准答案的禁锢能训练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此环节中,学生不仅学习了英语的深度文化,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合文化元素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水平、生活经验与实际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跨文化的英语阅读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文化情境,从词汇、语音、语法、修辞、语篇等不同角度为学生展现一幅色彩斑斓的英语文化学习的立体画卷。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了思维,发展了学习策略,促进了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让学生在了解外国文化的基础上,更清晰地认识并加深了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开放跨文化交流的胸怀,让学生在体验跨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跨文化意识,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面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 张红玲. 跨文化外语教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肖仕琼. 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4] 何永利. 英文趣典[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54-55.

[5] 侯奕松. 隐喻研究与英语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62.

[6] 李鑫华. 英语修辞格详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7] 范家材. 英语修辞赏析[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前言.

上一篇:语文文本的意义结构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函数思维能力过程性培养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