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通信呼唤新型承载技术

时间:2022-10-08 09:19:27

融合通信呼唤新型承载技术

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用户需求的变化,使得现有的承载网面临着很多问题。

用户需求变化与业务发展趋势

在今天,通信业务需求向多样化、多媒体化、宽带化、移动化、融合化、个性化、智能化、社群化发展。以前的通信是固定话音的通信,从两条路走:一是把人和地点的捆绑解放了出来,诞生了移动通信、手机技术;二是从宽带化方向发展,带来数据网的发展。最终这两个方向会融合在一起,向着3G、狭义NGN、IMS融合的方向发展。

现在的通信需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话音,而是包括互联网的各种业务和电信网的丰富业务,宽带多媒体的通信比例逐步提高。

移动化的趋势更明显:移动业务收入逐渐增长,并且增长的态势很平稳,速度也比较快。

另外就是融合化。融合的概念很宽泛,涉及很多层面。3C融合,即计算机、电信、消费电子的融合;三网融合,即互联网、固定网、有线广播电视网的融合;还有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的融合、FMC(固定与移动融合)等。在更高层面上是产业的融合,电信与传媒产业的融合,诞生出IPTV业务、数字内容服务等。

宽带融合下一代网的出现为电信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有多个出发点: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网络发展情况尽管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有几点可以看清:首先,业务和承载的分离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这种分离的概念之所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是互联网成功发展经验的总结,互联网就是业务和承载分离的;另外一个是IP化,IP化是走向融合的基础。

现有承载网不能满足需求

现在IP技术面临很多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技术来实现多种业务的高效综合承载,最终成功的就是IP。然而,以前的电信网安全可信,可以合法监听,可以信息溯源,现在IP网能不能满足这些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能不能作为国家通信基础设施?

的确,现有IP承载网(IPv4和IPv6)面对电信业务的运营要求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IP网络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和可信任问题。现有TCP/IP协议没有完善的内置安全机制,现有安全技术都是修修补补增加进来的,难免出现安全漏洞、功能重叠、实现复杂等问题;IP网络端到端透明,缺乏UNI和NNI接口,用户可以访问网络中的任意网元,可以对网络中的设备进行攻击,网络安全性较差;IP网络的网元之间、用户与网络之间、用户之间缺乏必要的可信任机制和安全隔离机制,出现了大量的非法入侵、地址欺骗、身份假冒、网络欺诈事件,并且绝大多数事件无法追踪到肇事者;IP网络缺乏数据包溯源能力,网络中间节点对传输数据包的来源不做验证、不做审计,以及网络中NAT等MIDDLE BOX的出现,导致了地址假冒、垃圾信息泛滥,大量的入侵和攻击行为无法跟踪;IP网络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控制手段;IP网络对于数据进行无记忆传送,在网络中尽量不保存或少保存状态信息,这就使得网元中缺少用于管理的必要信息,无法对网络进行高效管理和控制;由于IP网络不保证基本的安全性和可信任性,用户安全技术和加密技术滥用和失控,极大地增加了国家信息监控和管制的难度和成本;现有IP网的核心技术垄断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给国家信息通信的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另外,IP网络服务质量问题依然是一个未能彻底解决的难题:实时业务无法在IP网上很好地开展。这里包括应用层和网络层的方案,实际上都没有很好地解决,不是扩展性、就是可操作性的问题。如果没有办法解决,以后在IP网络上实时的业务,比如IPTV、VOIP业务就很难开展。

缺乏新的利润增长点,影响了运营商网络扩容的积极性:网络运营商不能通过控制网络来控制业务;价值链重心明显向内容和应用迁移,传统运营商出现被管道化危险。网络运营商以前是网络、业务不分离,通过控制网络可以控制业务,现在则只能控制网络,没法控制业务,有一些附加的增值业务收不到钱,而且上面的业务对带宽资源的要求越来越大,大规模的扩容之后马上被P2P占满,然后也没收到钱。

所以,现在运营商的转型不但要做网络,还要做服务,实际上就是想做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要覆盖到,这样可以多增加一些的利润,从美国来看互联网和宽带发展已经造就了超级的互联网公司。

最后,网络的可扩展性方面存在缺陷。目前,针对IP网络在面对电信运营要求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国内运营商普遍采用IP+MPLS技术来改造现有的IP网,这是否是最终的选择呢?

上述这些问题和IP网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机制是密切相关的,之所以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是因为IP网的理念就是这样确定的,一些基因性的东西就是这样,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网络透明性的原则。它的特点就是“所进即所出”,网络对用户数据不做修改;网络无记忆,网络不保留用户数据的任何信息。这样就造成了网络管理与控制的难度加大、服务质量保证困难,并存在安全隐患(用户难以溯源)。

第二,普遍连通性问题。任意两点接进去分配一个IP地址就可以通信,整个网络是扁平化的,逻辑上都是紧挨着的,网络通达性好,但网络安全隐患多了,管理效率也会逐渐下降。

第三,网络与业务的分离。网络不保存业务的信息,业务不附着网络的信息,网络对外提供标准的接口,这有利于综合业务的承载,网络是一个平台,所有业务都在上面跑,业务可以从网络里面解放出来。但运营商就会担心自己成为比特管道,就像自来水公司一样,以后就只收取接入费。

第四,业务智能边缘化,网络是傻瓜的,智能都在终端上,用户可以自己实现智能,使网络结构比较简单,但业务的可控性降低了,就出现了确定合理商业模式的问题。

承载网的新思路与新尝试

针对这种问题有哪些方面可以努力改进?现在国际上针对IP承载网的研究方向有两种趋势,一种是改良派,一种是革命派。

改良派则对现有IP网络进行功能完善,从而实现向下一代承载网的平滑演进。比如互联网领域,IETF的既有技术路线(信令机制、安全机制、服务质量机制),电信网领域则以MPLS技术、VPLS技术+MinM技术为代表。

革命派主张面向新需求,采用自顶向下的方式,设计新型包交换网络体系结构。比如互联网领域以美国的GENI计划和FIND行动为代表的多项科研项目(FARA/I3),电信网领域ITU的NGN FPBN。

革命派的出发点是认为IP网的安全与可信任问题、服务质量问题、商业模式问题和大规模组网问题长期得不到彻底解决,已成为严重阻碍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因素。该派认为现有IP网络不能满足电信需求,追根溯源是由其机制造成的,对IP网络的缝缝补补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有必要面对电信需求研究基于包交换的新一代承载网。

建立新型包交换承载网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国际上目前没有明确的方向,有广阔的技术创新空间。

下一代互联网

美国GENI计划

重新梳理现有网络的假设(assumptions),通过技术创新,面对新的网络能力需求,布置和验证新型网络结构,构建新的业务与应用,鼓励用户参与试验,采用大系统理论(system-wide approach)来研究新型网络体系结构。

MIT的FARA模型

FARA(Forwarding Directive,Association,and Rendezvous Architecture)网络体系结构是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其他技术机构合作的研究成果,旨在采用自顶向下的方法,从需求出发,提出一种更适合未来业务与应用的网络体系结构。

加州大学的I3网络

I3是一种打破了现有互联网端到端通信模式的体系结构,将“indirect”引入了通信机制当中。I3和Secure-I3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非常简单地提供了多种现有互联网体系不易提供的服务。

下一代电信网

3Tnet

3Tnet是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重大专项,主要面向流媒体业务等高带宽需求应用。3Tnet的网络拓扑遵循分层拓扑结构,采用电路和分组混合的交换体制,主要包括T比特级核心层和G比特级边缘层。3Tnet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拓扑架构,大大提高了网络的性能,对流媒体、VoIP等多媒体业务能够很好地支持。但是它基本没有对现有的网络协议体系结构做根本性改变,因此并没有解决移动、安全、可信等突出问题。

MPnet

MP(Medianet Protocol)是流媒体宽带网络的协议。未来网络的80%以上的流量是视频流媒体数据,MP网络将建设成为针对可管理的流媒体服务的单一业务网络平台。MP技术处理的对象是数据流量相对稳定的重视频流媒体,这一点是整个MP技术的理论支撑。

MPnet的技术特点:一类业务一个专网;层次有序的地址结构;网络层次简化、网络协议简化;打破网络的端到端透明性;终端的傻瓜化;路由(寻址)方式简化、包转发效率高;网络与业务的捆绑;信令机制与接纳控制;本地化目录系统;网络有自检测功能;自动设备注册与配置、定时网络拓扑发现。

未来包交换网络(FPBN)

FPBN的基本思路是:采用分层的有序化地址;对应层次化“树状”的网络结构;采用分级路由机制;在网络汇聚层设置用户控制层,实现用户、业务控制;通过不同编址域来实现运营网和用户网的严格分离;网络资源显式配置、资源可知、可控、可管;采用多数据平面结构,数据平面之间资源相互独立;同时支持面向连接和无连接数据传输。

国内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和讨论,已经提出了一套可控制、可管理的电信级包交换承载网的体系结构,解决了国际上一直未能解决的网络安全与可信任问题、服务质量问题、商业模型问题和大规模组网问题,能够实现可控组播和相互独立的多数据平面,并且能够与现有IP网络共存和平滑过渡,充分利用现有IP领域的既有技术和产业化能力。

以ITU NGN的FPBN为契机,我国在ITU-T的NGN承载网研究和标准化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围绕PTDN网络将形成一系列标准。这是我国首次在承载网领域内自主提出的,具有实际意义,能指导设备生产、网络建设、业务发展和运营的系列标准。

上一篇:宽带成就十万兆以太网 下一篇:最新亮相的统一通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