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汉融合视野下的拱北建筑群解析

时间:2022-09-21 12:38:17

回汉融合视野下的拱北建筑群解析

摘 要:早在回族形成之初就选择了与汉族的儒家思想寻求对话和沟通的方式,以伊斯兰教哲理为基础的回族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必然选择“回汉融合”的道路。回族建筑作为回族哲学思想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担了回族本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功能。选取回族建筑的典范――拱北建筑,溯源拱北建筑的产生、发展的宗教基础和社会根源,分析研究拱北建筑空间艺术、建筑立面造型与装饰艺术特征,从中发掘回族建筑的“汉化”特征,揭示了回族建筑发展的“回汉”融合之路。

关键词:伊斯兰教;回汉融合;拱北

Abstract:As early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Hui chose to seek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with the Han Confucianism. The Hui philosophical thought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will inevitably choose the road back to the fusion of Han and Hui culture. Assume the obj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Hui Muslim architecture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s of Hui philosophy. The hui architecture as the most important vector borne Hui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al spirit of the objective function. The Article selected a model of Muslim architecture--Gongbei building and traced the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generation, the religious basis of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auses. It analyzed the art of the Gongbei building space, the shape of building facades and decorative arts features from which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calization”"of the Muslim architecture,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of Muslim architecture back to the Han road of “fusion”.

Key words:Islam;the Fusion of Han and Hui Cultural; Gongbei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05-57(4)

1 拱北产生的宗教基础和社会环境 [1][2]

在中国,“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征决定了回族聚居区因其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的人文环境和不同的时代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回族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的表现形式。如在西北的甘宁青地区,回族聚居较为集中,回族地方经济发展落后,使得该地区的回族群众对宗教的感情十分浓厚,当地的回族上层人士也希望在宗教中找到一种既能突破教坊制度束缚,又能满足自己扩充经济、政治实力的新的组织形式和信仰方式,伊斯兰教苏菲神秘主义思想的传播,恰好符合回族各阶层情绪的表达和宣泄,因此苏菲派神秘主义思想的多样化形式在西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西北回族宗教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现象。

门宦是伊斯兰教苏非主义派别及所属各支派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的通称。清初产生于西北的河州、循化等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始有“门宦”一词出现。门宦派在信仰方面除保留伊斯兰教信奉《古兰经》、圣训和五功等基本宗教习俗外,还崇拜教主,宣扬教主是引领穆斯林进入天堂的人,教徒须绝对服从;在教主墓地建立亭室,称“拱北”而加以崇拜。

2 拱北建筑形式

拱北在中国内地主要指苏菲学派的传教士、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等的陵墓建筑。早在元代以前,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庐多为圆拱形建筑,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中国伊斯兰教苏菲学派各门宦在其创传人、道祖的坟墓上建造拱北,始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其建筑形式与明清时的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墓庐多用形似阿拉伯的穹顶与中国传统屋面的攒尖顶相结合的盔顶形式,附设的礼拜殿、坐静室、诵经堂和居室等建筑多为歇山、卷棚、硬山等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拱北建筑装饰更是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彩绘和砖雕技法镌刻《古兰经》文、植物花卉以及传统道教、儒家寺庙常用的装饰主题。

3 拱北建筑空间艺术特征

拱北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呈现由简至繁,由单一墓庐发展为空间宏大的建筑群体的趋势。早期建在东南沿海的拱北,保留了阿拉伯传统建筑形制,地面墓室建筑为正方形,呈穹窿形过渡,上覆半圆形拱顶,无复杂装饰,简单、朴素。著名的有位于广州城外流花桥畔的宛葛素墓,它是唐代阿拉伯传教士艾布・宛葛素的墓地,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福建泉州东郊灵山南坡的灵山圣墓,据明代何乔远《闽书》载,为唐武德年间到泉州传教的门徒三贤、四贤之陵墓。墓室地面铺方形石,墓穴由花岗岩石板铺砌,墓穴上并排安置两座墓顶石,分三层,上、中层,素面无雕饰,墓盖底座环刻莲花瓣图案,墓石截面呈拱状。全墓高60厘米,专家考证墓室方形石基上原有圆顶结构[3]。

到了明清时期,拱北建筑群无论总体布局,还是殿、厅、亭等的建筑形制,均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的陵墓制度而趋于成熟,形成了在东西向主轴线上布置墓庐、牌楼、礼拜殿、厅、照壁、亭等主体建筑,讲堂、阿訇住房、沐浴房等对称置于轴线两侧,辅以中国传统园林式的绿化景观设计,达到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宁夏同心洪岗子拱北(图1)位于同心县下流水乡洪岗子村,是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教派、洪门道祖洪寿林(字海如)的墓地和道堂。拱北建筑群占地约50亩,总建筑面积约28 600平方米。拱北建筑群坐北朝南,北依山峦,南面平滩。沿一条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建筑群由前门、学堂、清真寺、居住楼、诵经楼、沐浴堂、食堂、拱北、正厅、拱顶塔、纪念碑、照壁等组成。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四进院落,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共同形成了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群的院落布局与阿拉伯风格建筑立面、装饰相结合的完整建筑艺术。

拱北的四进院落,由南向北,从低到高。一进院西侧是洪岗子清真大寺,青砖灰瓦,古朴简洁;东侧为经学堂教学楼和休息厅,还有宰牲场等设施。一进院和二进院结合部是拱北的高大门楼,门楼呈三层传统建筑歇山屋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二进院落正中是洪寿林教主的碑亭,坐落于石砌平台之上。西侧是沐浴堂、管委会接等室,东侧是灶房和餐厅,中间甬道之间均种植花草树木,显得和谐、幽静。从二进院登上台阶,经过一个走廊,便进入三进院,西侧为拱北主持人休息厅,东西厢是硬山屋顶的藏经室和储藏室,院落中间是假山水池。向北沿着石阶而上,穿过一个圆形走廊,进入第四进院落,该院落形成了以正厅为中心近似方形的城堡,城墙的外檐是城垛,内檐镶有黄色琉璃飞檐,檐下水磨砖垂直凸条装饰,每面墙有18根柱子,柱子之间由尖拱与外墙垛共同形成环形走廊,尖拱之间又有圆形阿拉伯经文浮雕。正厅建于台基之上,呈凸字平面形状,顶部为阿拉伯穹顶式样。

固原二十里铺拱北(图2)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村,是嘎德林耶门宦的重要拱北之一,“嘎德林耶”,阿拉伯语音译,意为 “大能者”。12世纪为波斯(伊朗)人阿卜都拉・卡迪尔・吉拉尼(1078~1166年)所创,盛行于阿拉伯和中亚地区,是苏菲派中比较大的团体。清康熙初年由华哲阿卜都・董拉希首传入甘宁青。据研究表明,嘎德林耶门宦在固原、海原、彭阳的教众在文化上与儒释道的汉文化融合程度较深[4],这使得二十里铺拱北成了当地唯一的汉族群众信仰祭祀的伊斯兰宗教场所,……[5]拱北建筑群坐落在清水河对岸的东山坡上,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布局有序,规制完备。自下而上分三个区域布局,山下是重檐歇山顶的清真寺大殿,背对清水河,门向东开,清真寺大殿对面大台阶上一层台,进入重檐歇山顶的方形门庭,再由庭院转向南,通过三孔门上台阶达二层台,进内门入拱北院落,在高耸的二层台面上,卷棚琉璃屋顶的“静心堂”环以立柱,出檐成廊,高踞于建筑群之上。六角单层盔顶琉璃瓦屋面的墓庐亭高出“静心堂”的屋顶,将整个建筑群的立面构图推向高潮。[6]

4 拱北建筑立面造型与装饰艺术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苏菲学派各门宦在其创传人、道祖的坟墓上建造的拱北,规模都很大,多由数个院落组成,有主体的墓祠院,也有为参拜人居住的客房院,还有礼拜殿、阿訇住宅及杂物院等,形成宏大的建筑组群。在墓祠前置礼拜殿,前堂多用卷棚顶,后寝则用攒尖顶,比较简单的用六角或正方形单层攒尖顶,大型的拱北则采用一层、二层或三层的六角形、八角形重檐塔楼,使用彩绘、雕刻等手法加以精心雕琢。这是中国穆斯林采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表现形式对伊斯兰教陵墓建筑的一种创造。

九彩坪拱北位于宁夏海原县九彩乡九彩坪村的圪塔山巅上,是伊斯兰教嘎德林耶门宦第七辈杨道祖和第五辈冯道祖及安老真师杨枝荣等人传播伊斯兰教的基地。嘎德林耶门宦在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常引用儒学、老子和庄子哲学思想阐述《古兰经》、圣训和苏菲教义,与其他苏菲派有着明显的区别。嘎德林耶属于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主张“先有道,后有教”,认为“教”是世俗的东西,由的生平语言所构成,而“道”则是超然的、非创造的亘古永存的,为了求“道”只有隔断夫妻恩爱,抛弃家庭温暖,脱离现实生活,云游四方,访名师,苦修,苦练,参禅悟道。认为修道者只有通过参悟静修,才能达到近主认主的目的。[7]

九彩坪拱北建筑群分为山顶拱北区、七祖静室道堂区、山下拱北礼拜区、堡子区女客住宿区、山洼绿化区等六个部分,占地面积约25亩。山顶拱北区建筑群坐北朝南,呈三进院落布局,入口为一组三个影壁,中间高大,两侧矮小,由两侧小影壁处各辟一拱形门洞。由拱门进入则是一狭小院落,沿中轴线穿过甬道,进入第二进院落,东西两侧为偏厅。穿过尖拱形券门,便进入了第三进院落,与中和堂相连的三座拱北墓庐,中间高大,两侧低矮,居于院落的中央。中和堂主体建筑和两侧附属建筑均面阔三间,卷棚顶,中间三间凸出,两侧各三间向北退让,屋顶也以中部高大,两侧低矮,从而凸显墓庐主人身份的等级差别(图3)。

与中和堂主体建筑相连的八卦亭墓庐是嘎德林耶门宦第七辈杨保元道祖之墓(图4),外形为六面体墙,上覆盔顶。盔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多用于碑、亭等礼仪性建筑,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墓庐内是四方底座圆拱顶。这种外表亭式、内置穹窿顶的建筑形制,既运用了伊斯兰风格的四方体圆拱顶的建筑特色,又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它是回族对中国传统陵墓建筑的一个新的创造。

拱北建筑群的砖雕装饰更是体现了伊斯兰教教义与中国儒家、道家文化的完美统一。拱北砖雕工艺均以青砖为料,用刻刀雕镂主题图案。砖雕艺术造型多用隐喻、象征、借喻等手法,援引《古兰经》、圣训等经典故事、传说,同时还有浓厚的儒家、道家色彩,运用阴阳鱼、莲花、竹子、兽头、吉祥物等典型的儒家装饰主题,同时还借用了中国工笔画风格的花鸟、山水画的图案等(图5)。[8]砖雕装饰主要用在拱北建筑群的影壁、门楼、山墙、墀头、山花和墓庐的外墙壁等位置。例如中门左壁为砖雕牡丹,右壁为砖雕海连花;背面为海水朝阳、月照松林砖雕图案;山门两侧是墓室;八卦亭墓庐立面采用三段式,底部采用砖雕基座,中部左右各有一圆形窗,其图案由阿拉伯文字组成;窗上方四周有吊垂牙子板,如意彩、飞橼、滴水、琉璃瓦等构件。顶部为盔顶,上置宝瓶、新月。

5 结语

以伊斯兰教哲理为基础的回族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选择了一条“回汉融合”的道路,回族建筑作为回族哲学思想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担了回族本民族精神的客观表现功能。从溯源拱北建筑的产生、发展的宗教基础和社会根源入手,展开对拱北建筑空间艺术、建筑立面造型与装饰艺术特征的分析研究,从而发掘回族建筑的“儒化”特征,揭示了回族建筑发展的“回汉”融合之路。

参考文献:

[1] 孙俊萍.伊儒合璧的回族哲学思想[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7.

[2] 杨启辰,杨华.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和现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2-5.

[3] 陈育宁,汤晓芳.回族古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2007(4):15-21.

[4] 徐兴亚.西海固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266.

[5] 毕敏,冀开运.固原南古寺拱北的历史渊源及其功能分析[J].商洛学院学报,2009(6):55-58.

[6] 李卫东.宁夏回族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7] 刘伟.宁夏回族建筑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92.

[8] 洪梅香,刘伟.回族雕刻艺术[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49-50.

上一篇:欧洲城市文化特色与城市旅游发展 下一篇:区域视角下的巍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