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群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10-04 10:59:16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群及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对照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对课程建设考察点的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中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往往存在被“边缘化”的现象,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没有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反而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鸡肋”;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通过重新认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寻求多方支持来调整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结构,更新教育理念,寻找内动力;通过构建公共基础课程群及综合评价体系,改革、调整教学内容,力求结合学生实际,寻找与专业的对接点并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彻底改变教学手段陈旧、方法单一的局面;本文探讨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群及综合评价体系的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设想、措施,科学、客观地认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所能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群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一个了高速发展期,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纷纷出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热火朝天,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局面。然而,在高职教改浪潮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甚至存在着“被人遗忘的角落”,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公共基础课程领域。在部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被边缘化,建设严重滞后,教师队伍青黄不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教学目标达成率低。实际上,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已陷入困境之中,严重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软肋。因此,从现实出发,科学、系统地认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问题,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探索超越困境的实践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公共基础课课程群定位及作用

1.认识的偏差

在部分高职院校,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即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而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承担学生相关基础知识的培养任务,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打造貌似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在专业建设任务重、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显然只能“靠边站”。这种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滞后于整体的发展,据不完全调查,在多数高职院校,从机构设置、课程安排、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教改、经费设备投入等方面来看,公共基础课程远远落后于专业课程,有的学校至今没有公共基础课程的专门管理机构,没有相关专题研究过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问题,相当多院校的基础学科教师“只出不进”、“只用不培”,年龄严重老化,信息吸收渠道狭窄;部分专业随意削减公共基础课学时,使公共基础课总时数长期处于动态之中。此种状况已严重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导致了社会对高职与中职的界定模糊,以及对高职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眼光高,基础不牢”的负面评价。

2.重新认识,找准定位

高职院校管理层必须意识到问题的严峻程度,认清高职公共基础课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打造之间的必然关系及其建设具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基础部课程群(包括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军事、创业、计算机基础、体育等)教学部门,认真反思,认识到高职公共基础课不仅承担着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任务,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并使其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它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就业竞争力的打造密切相关,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学生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技能练好,才能为后续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职业道路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不高,身体与心理素质不强,其就业竞争力必受影响;虽然专业调整快,建设任务重,教育资源可适当倾斜,但并不意味着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不重要、不紧迫, 没有“基础”、何谈“专业”;因此,通过纠正对高职公共基础课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偏差,深入、全面地理解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是积极推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群建设的前提条件,从而使其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能力的开拓、发展潜力的挖掘,为专业课、专业建设服务,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服务。

二、公共基础课程群教学模式、手段及内容改革

1.大学英语、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及举措

1.1考核标准的分层次,多元化

改革的出发点是不再以某一英语考试的通过与否来评估英语学习的成效,不再以唯一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资格的衡量要素,而是学生在英语学习后真正有所收获,对英语的认同度及英语素质有所提高。英语应用能力B级(PRETCO B)不再作为公共英语教学阶段的唯一目标,也不再是学生毕业时英语水平认定的唯一考核要素,但仍要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并努力通过B级考试,并且仍以通过B级作为学生报考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必须条件。新生第一学期B级与水平考试都可报考。

积极与学工部门协商制定具体政策,在学生奖学金评定、助学金发放、各种评奖评优、入党、勤工俭学、毕业生工作推荐等过程中把B级、四六级的通过情况作为考虑要素之一。对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可以制定相应政策,通过优秀英语学习者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对整体英语学习氛围有利,对整体学风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1.2 学分分布、教学内容及课堂模式改革

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共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都有质的变化,更注重实用性、趣味性,注重英语课堂氛围的改善,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以本为本”,淡化教科书进度要求,而要注重寓教于乐,寓教于潜移默化中;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和尝试其他教学法。

1.3 硬件提升及多媒体、信息化平台辅助教学

一方面现在学生的有新的特点,他们兴趣广泛,信息获取能力强,对新技术、图像画面声音更敏感;另一方面,英语教学需要有足够的信息输入量,而传统的课本+黑板+粉笔教学模式达不到这一要求。因此英语教学是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甚至可以说,目前成功的语言教学是离不开多媒体的。目前各个学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了多媒体,不少有条件的高校实施了更高层次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自主学习,效果显著。因此,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口授、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影像、音响、课件、实物等教学媒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加大信息交流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 体育及体能素质教学改革的思路及举措

2.1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状态

(1)学情分析,发展瓶颈

授课对象:随着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注册入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文化素质的下降,学生的身体素质总体也呈现下滑趋势,但这些学生的个性却越来越来越强,有运动缺陷的学生越来越多。给课堂带来很大的难度。

2.2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改革

(1)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选项课能大大提高多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更便于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对学生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出勤率和考核及格率,因为多数不及格的学生并不是由于运动缺陷造成的,还是由于旷课和缺考原因造成的。因此按选项组班上课,在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严格管理学生进一步加大体育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能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2)从考核模式 :

由原来一味追求增强体能到现在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继续改革考核模式,注重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身体素质+教学过程成绩+平时考勤,吸引学生参与到运动中。现在考核模式为身体专项素质+身体素质+平时成绩。

2.3加强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a.每学年都组织一些裁判知识的讲座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裁判知识培训班并在比赛中实践,还在协助组织课外活动的开展。b.积极主办或者会同学工处开展形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协助、指导学生活动各种社团的组织及活动的开展。

3.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及举措

3.1 语数类课程发展现状

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等多是文化理论课,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就目前高职教学来说,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二是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任务重,课时少,内容理论性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至于其他的教学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过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事。因而在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讲授法,习惯粉笔加黑板,习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收获,使得学生普遍对公共基础课教学不满,产生厌学情绪,将其视为最难、最想放弃的科目。

3.2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改革

具体操作时,首先应打破语数类课程领域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教师要正确认识讲授法的利与弊,明白讲授法虽然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有着方便、省时、经济、易于系统完整地呈现知识与展示教师的个人经验等优点,但也有突出的缺陷,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在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高职教学中长期使用,会使其弱点加倍放大,产生严重后果,因而不能长期使用,更不能让其“一统天下”。

三、课程群建设中学生综合素质“六角星”测评体系的建立及作用

(图 1)

构建学生公共基础课程群综合素质“六角星”测评体系,对应各专业学生在思想道德、政治素质,职业开拓、创新能力,身体素质、健康状况,逻辑思维、数理能力,语言应用、沟通能力(包括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六大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一目了然,用人单位能比较直观的考量毕业生除了所掌握的专业技术以外的综合素质,便于职业规划及进一步培养。

四、结论

目前,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改革前提下,学分和课时安排更趋于省时高效,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平台课教学的衔接上还有很多细化的工作要做,比如:如何让公共英语和职业英语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对职场环境的一些概念的并能够用运用英语熟练地解决问题,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如何让高等数学和经济数学的教学内容与对应专业比如电子信息类专业、机械制造类专业和经济贸易管理类专业无缝对接,体育课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强身健体为今后的辛福生活打基础等都是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耿献文.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22).

[2] 王联合.公共基础课教师在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29).

[3] 刘利平,梁玉芹,廉诗红.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多维度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4] 韩振.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9,(18).

[5] 叶方石,罗彩莲.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上一篇:高校创业教育实训模式研究 下一篇:试行精品课程督导评估 努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