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创新实践

时间:2022-10-04 10:57:39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创新实践

摘要:课堂承载着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任务。诸多实践表明,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资源和课程文化等方面为切入点,对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研究,将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智慧;教学资源;课程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85-02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开发学生幽闭的心智,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充分应用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是指教师具有的独特教育机智,它包含敏锐捕捉课程和根据课堂教学变化并做出快速反应的个人智慧。教学智慧的缺失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瓶颈”。

1.利用教学技巧。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地方。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育情境,因势利导、寓教无痕,让学生感受化学的乐趣,那学生的学习将会更为主动更加有效。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用白磷的自燃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向学生解释了“神婆”捉鬼的一些把戏,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产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又如进行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教学时,采用写有化学式的卡片进行教学,从而有效消除由于化学式书写没过关而影响化学方程式书写教学顺利进行的缺陷。

2.运用教育机智。课堂是生命涌动的地方,课堂教学千变万化,突发性教学事件在课堂上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常见的。教师面对偶发的教学事件,能否随机应变,灵活果断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记得有一次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在准备加热试管中的高锰酸钾时,才发现忘了带试管夹,为不使课堂教学中断,笔者灵机一动,拿起放在一边的纸槽,将其套在试管的中上部替代试管夹。同学们一看加药品的约槽竟然还有这般的功用,顿时为老师的“创举”所折服,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3.展现教学风格。前苏联教育家米哈伊尔·斯维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助手。”教师具有幽默的个性,在课堂中就能用风趣的语言和方式展开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而又不乏效率。例如讲到电解水实验时,正当学生对如何记忆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而烦恼时,笔者用“父亲(负氢)”来描述这一实验结论,学生听了这风趣的言语,都欢笑不己,眉间忧烦一扫而空,学习热情油然而生。又如讲到分子运动造成酒气扩散到空中引起人的嗅觉时,笔者说:“原来嘴馋不是我的错,都是分子运动惹的祸。”学生被幽默的言语所影响,情绪高涨。严肃紧张的气氛一下变得活跃起来,幽默收到明显的效果。

二、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课堂承载着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任务,制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另一因素便是课堂教学资源。

1.追求教育和谐。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学生发展心智获取智慧的学习活动,教学效果的高低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达成度。教育的和谐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智慧的引导、激发和唤醒的程度,它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起点。由于初三才设置化学课程,而且初中化学侧重于启蒙教育,学生学习化学的起点线相对一致,因此,在实施和谐教育方面,化学学科有着独特的优势,它使“待发展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容易完成。现实中,其他学科学习不尽如人意而在化学学习上表现优异的情况屡见不鲜。究其根源,不外乎是化学学科为“待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具有共同发展起点的和谐教育环境。为此,在教学中,特别是第一堂课及第一个月的教学应加强对“待发展的学生”的关注,重视对这部分学生知识掌握状况和学习方法指导,同时加强对元素符号识记、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书写等这些知识关联性强的教学,确保每一位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进程中“不掉队”,为教育和谐的实现,提供条件支撑。

2.创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就必需从教学手段的创新着手。化学教学中,卡片、微粒模型等的合理使用是突破教学难点、实现高效教学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如进行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教学,在介绍最小公倍数配平方法前,先让学生用氢分子、氧分子和水分子的微粒模型进行氢气燃烧反应如何实现质量守恒的微观过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应用了最小公倍数的原理,从而为该配平法的顺利学习扫清了障碍。此外,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化学课件,能再现难以观察清楚或不易完成的实验,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的神秘领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例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时,由于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它缺乏一个感性的认识,因此对这个定律微观解释的知识很难建构。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先向学生演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然后从分子、原子的微观角度用多媒体演示了这一变化过程,在多媒体课件强烈视听效果的冲击下,一切化学反应应遵循质量守恒的原理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科学拓展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的一个核心便是教师创造性开发课程。新课程教材为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和操作平台。

1.开发教材资源。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参考资料。因此教师个性化参与教材的二次开发,使教材更适应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将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解读,用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在不影响课程标准的前提要求下,对教材进行取舍再综合,重新建构,确立自己的教学逻辑结构和教学重难点,形成便于操作、更具高效的教材。例如,课本中把二氧化碳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的实验,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对此实验稍做改进,即在倾倒二氧化碳时,在烧杯内壁处放一短颈漏斗,将收集在矿泉水瓶中的二氧化碳从漏斗口倒入,这样上下蜡烛先后熄灭的时间层次明显,演示实验的现象就更具说服力了。

2.利用身边素材。因地制宜地利用身边的素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与化学相关的科技新动态或社会热点问题充实教材,活化教学,让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具实效性。例如,在讲解“合金”这个课题时,有一个同学提供了他戴的有记忆合金性质的眼镜架,现场演示效果很好;而另一同学的父亲在本地的矿厂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型号的合金钢样品,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资源,为上好本节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又如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可用照相机记录学生活动的各种情况,将其作为素材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就地取材”的教学资源,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针对性,使学生更容易信服,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强了。

总之,课堂教学充满了许多变数,具有很大的生成空间。教师要善于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勇于激活课程文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更有实效。

上一篇:生活化的思品课堂更精彩 下一篇:注重课内外积累 及时促评价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