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第二课堂开发: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时间:2022-09-14 07:14:39

中学第二课堂开发:素质教育的新天地

摘要: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社会的大变革,丰富了素质教育的资源,扩展了教育的空间,同时也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初步探索素质教育新形势下教师整合教育资源,开发中学 “第二课堂”的必要性,从而使之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开发;第二课堂;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1-0077-03

学生的素质有三大特征:潜在性、内化性和主体性。潜在性,即各方面的潜能,如思维、审美潜能;内化性,即素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主体的内化才能成为素质。这种素质教育的内化性又决定了学生在自我素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素质呈现的这三大特征,以及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决定了教师必须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发挥学生主体性,开发精彩多样的“第二课堂”来辅助“第一课堂”教学,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

一、中学 “第二课堂”对实现素质教育的意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不以考试成绩评判得失,以学生探索和实践为主的各种具有语文教育价值的活动形式的总称。

从教学内容上看,中学“第二课堂”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广泛参与的兴趣。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总之,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都可以整合在一起,为中学“第二课堂”服务。

“第二课堂”以其广泛参与性、深入实践性、丰富趣味性等特点,发挥着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进行德育和美育的良好途径,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1]而我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在她的文章中写到:“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块,那无疑是沙中建塔,底气极差,虽然煞费苦心,但终难见效。”[2]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学科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也有重要贡献,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学校大力开展 “第二课堂”活动,也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的开发。第二课堂始终与第一课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实现各学科的教育目标。第二课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社会因素,社会大变革对传统教育格局带来的冲击,传播媒体的技术化,文化生活的多彩化,社会活动的多样化,不断拓展着第二课堂的空间,丰富第二课堂的素材,也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中学 “第二课堂”区别于语文“第二课堂”的特点在于更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更注重扩展学生知识的容量。[3]丰富的第二课堂,能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和提高深度和难度,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第二课堂是“因材施教”的场所,给学习能力高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得以巩固兴趣、发挥特长,提高知识水平,也能通过这样的平台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增强大家学习的信心;最后,师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内容丰富多样,社会、科学知识多种多样,不应该只是枯燥的咬文嚼字,而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感受大自然,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自然就回归到了素质教育的价值指向上了。

2.第二课堂有利于跨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可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事关国家千秋大业。历史证明:具有创新思维的民族才是强大的民族;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称得上强者。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必须通过“创新教育”才能实现。

中学 “第二课堂”的开辟,很好的弥补了课堂上传统语文学习的局限性,也体现了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即独特性,独特性体现在不受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具有远见卓识,敢于突破。如中学生新概念作文比赛就是一种“能够想前人之所未想,做他人之所未曾做之事”,具有开拓和研究的精神的活动形式。学生在语文学习之外,懂得从长远、宏观的视角对某一事态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整体的考察,做到见微知著,高瞻远瞩,挖掘深刻,力透纸背,从而有所突破和创新。有利于培养真才实学的现代人才,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特长发展。[4]

而这种创新型尖子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素质教育,尤其是课堂外的学习吸收,可以说“第二课堂”这种独特的素质教育模式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是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中,不得不提近几年由于新课程改革而兴起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样作为中学 “第二课堂”的一种有效形式,如同新世纪教学领域出现的曙光,它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对旧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过程中主客体角色的定位问题产生波动,而且还从教育理念上,对传统的教学思想产生冲击。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发挥了指导作用,在把握大的研究方向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走出学校,与社会的热点话题产生了交集,调查并且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文学、社会焦点,从而得出有益的结果。这不仅是关注民生,关心社会的实践,更是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人的自身素质不断完善的一项有益实践。

上一篇:教师讲解——课堂不可忽略的环节 下一篇:融通溢彩 跌宕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