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校企业合作现状

时间:2022-10-04 10:44:03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业合作现状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过程中,校企合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校企合作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多数是职业学校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而不得不外出跑企业、跑市场而主动与企业寻求合作。很少有企业主动找到学校来做校企合作之事。合作企业也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企业能提供得仅仅是一个实习场所而已,且谈不上什么专业对口;学校所能做得就是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所以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差太远。本文主要是对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 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08-01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在我们国家是由来已久的,它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早期的学校与企业联合是在50、60年代,由政府提出从高校开始的,主要是体现在国防科技方面。但那时,是在计划经济指导下,只能按照国家的要求来做,所以还不能称得上是校企合作。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现代经济与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此后,校企合作才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从90年代后开始的,199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其目的是,通过校企联合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与高校之间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制度,逐渐形成高校、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但直至此时,校企合作仍只存在于高校与企业的合作。2002年8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0年7月,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四项重大任务。同年,在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校企业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一时间被提到新的高度。

二、校企合作现状

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目前的现状是:学校“热”,企业“冷”。自从国家提出中职学校可以进行“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及校企合作”之后,各职业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这项工作,但结果是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热情较高,而企业相对来说表现的却是十分的冷淡。

以新泰市职业中专为例,我校毕业生就业安置工作起步较早,1998年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就业安置办公室,专职负责毕业生就业安置。当时,学校确定的就业思路是“走出新泰、走出山东;高档次、高质量”安置毕业学生。就业办便与青岛海尔、海信及青岛民航机场取得了联系,并安置当年毕业生200多人。2001年,学校安排服装专业学生到威海高新区的富泉、同泰、嘉禾三个服装加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开始了校企合作之路。学校派专业老师带队,陪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实习,并与学生一起在流水线上做工,与企业共同管理实习学生。效果很好,学生在企业得到实践,老师在管理过程中也熟悉了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把信息反馈给学校,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大学生实用技能的培训,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2003年学校创新招生思路,在完成正常招生任务的同时,另外招收了300多名“扶贫助学”学生,即这部分学生进校学习时暂不交学费,上学期间,实行弹性学分制,学校根据上课时间合理安排学生进厂“半工半读、顶岗实习”,通过实习,学生挣到钱后再交学费。从2004年3月份开始,这部分学生先后被安排到苏州园区的罗礼科技、罗技电子;北京的瑞萨四通、北京揖斐电子等外资电子企业去实习。2007年4月,学校又安排了110多名机电专业学生到山东荣城成山集团库珀轮胎去顶岗实习。自2001年至2007年,我校的校企合作,除服装专业和部分机电专业学生,能够专业对口实习外,其余大多数实习是专业不对口的电子企业。这种合作,企业没有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来,如企业没有学生顶岗培训计划、详细的培训方案等,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工作平台,把学生当作新进员工对待。

无论是与威海、苏州的合作,还是与荣城、北京的合作,自始至终都是学校通过各种关系,积极主动的与企业取得联系的,有的是经过多方联系才取得合作的。总体说,学校与这些企业的合作是成功的,基本上做到了企业、学校、学生及学生家长四方的满意。

三、形成目前现状的原因

造成校企合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校企合作成功的国家都很重视校企合作的立法保障。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日本的“产学结合”等都有国家立法来做后盾。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明确了责任、义务,并对合作的内容、行为等都做了明文规定。我国虽然也制定了《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条文,但涉及校企合作的内容却很少。

二是政府对企业的扶持不到位。我们国家虽然对校企合作十分的重视,但多数是停留在口头承诺上。在国外,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能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相反在我国,政府主要资助职业学校的教育,如现在的职业学校学生享受的每人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及其它的奖学金、贫困生生活补助等,企业是得不到资助的。

三是学校与企业的目标不同。我们知道,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企业不是。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企业的参与,来弥补一些学校办学的不足。学校通过合作,可以了解到企业需求何种人才,便与学校调整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进而改革教学内容,办出职业学校的特色。

总之,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有广泛的发展空间的,应该说,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都有好处。通过合作,企业可以得到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学校可以提高办学活力,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学生可以学到较高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但是,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建立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还需要学校、企业及全社会进行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年 邓小平

[2]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

[4] 《中职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年 朱宁洁 王小忠

上一篇:小学英语后进学生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下一篇:学分制下机械电子学教学内容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