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音乐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2-10-04 08:52:41

新课程下音乐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非音乐专业人才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念,本文从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人格等方面进行阐述,在音乐教学模式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培养 情感 意志 品德人格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非音乐专业人才。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的是人的情感、意志、品质、气质等。当前音乐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忽视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发掘、培养和强化的作用,他们只重视认知、操作目标的落实,而忽视情感领域目标的培养;片面强调音乐教学的操作、技能、技巧,而忽略了审美情感教育。这都有悖于音乐艺术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只有把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结合,互相渗透,才是音乐教学的本质。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念,我在新一轮课改中,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实践,在教学模式上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望尽早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探索者。

一、情感方面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它是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现者的情感与思想,把它们传递给观众,以引起情感共鸣。《乐记》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这种“声从情发”的观点准确地道出了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也表明了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现实地审视音乐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可以说如果偏离了情感教学这条主线,那么音乐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起到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的思维中,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境,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润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教师要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教师根据乐曲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头饰、卡片、课件等,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孕育学生的情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从而用心去感受与体验音乐的情感。如在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我利用CAI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欣赏,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人们夕阳晚归、捕鱼归来、渔歌晚唱的迷人意境之中。使学生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产生美感,随后我用古筝演奏音乐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的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了音乐教学中“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情感因素是丰富多彩的,作为音乐教育者应尽力挖掘,同时应遵循教学艺术规律,以及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好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从而促使自身的教学技巧和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提高。

二、意志方面的培养

意志是学生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学生成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志不强者智不达”,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意志激励,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使他们的学习能够坚持下去。例如合唱队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珍惜集体荣誉、严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在合唱训练中有部分学生会出现一些畏难情绪,有的学生因为音色差。音准难以把握,或者音量控制不当等原因缺乏信心;有些觉得练唱的内容单调乏味,全面训练的时间长而不耐烦,这些都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这时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去感受整体声音的协调性及和声效果带来的美感,使学生感受整体声音的凝聚力,认识到自己是整体中的一员,必须服从于整体。通过对比、统一音色、调整音准、均衡音量,学生知道了“光荣的桂冠从来都是用荆棘编成的”(艾青语)。同样,美的歌声也是通过不懈地努力换来的,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教师在进行音乐史和音乐名人事迹教育时,应激励学生,培养其意志的自觉性。例如在介绍世界伟大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时,我这样讲:“贝多芬在病魔缠身、双耳失聪之际,仍以超人的忍耐精神,以百倍的勇气和热情,集中自己的全部精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这是人类交响音乐史上的一座伟大的里程碑。他这种敢于与疾病抗争,向命运挑战,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一例子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激起他们去拼搏、去奋斗的火花。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以良好的意志品质去感染学生,以造成良好氛围,提高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学生的意志是可以培养的,不过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需要有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性。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注意调节学生的意志,就能养成学生“知志不移”、“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

三、品德人格的培养

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教学主要是通过音乐作品的演唱、演奏和欣赏活动,使受教育者提高分辨音乐高下、良莠的能力与水平,使其精神境界日趋高尚,进而增强对一切事物真假、美丑、良莠的辨别能力,培养热爱“真善美”和憎“假恶丑”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例如欣赏曲《龟兔赛跑》,比赛结束后,骄傲自大的小白兔失败了,乌龟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小白兔,在大家帮助下,小兔子承认了错误,朋友们为他改正错误而高兴地跳起舞来。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兔子和乌龟的形象,欣赏后,提高了学生的分辨力,使学生懂得做人应诚实谦虚,做事应任劳任怨、坚持不懈,这样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涉及外部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内部心理因素。我们只有树立起整体观念,按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渠道,采用适当的方法,才能对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应只注重传授音乐知识、技能和技巧,还应以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塑造学生人格为中心。其实,这也是音乐教学本身的艺术特性所决定的。

上一篇:也谈班主任工作中的管理艺术 下一篇:让学生喜爱哲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