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英语课程基于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04 05:46:18

高职院英语课程基于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研究

课程测评在课程教学中至关重要,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教和学都有很强的反拨作用,因此构建科学、公正、全面、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2007年教育部颁布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文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分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部分,形成性评估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灵活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和手段,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结性评估是在教学阶段结束时进行的总结性评估。此《要求》为大学英语课程考评指引了方向,提供了依据,一些本科类院校纷纷进行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探索。部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下简称高职)也在积极探索适合高职生的英语课程学生学习评估办法。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已经在尝试着采用以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公共英语课程考核办法,然而在形成性考核中出现了考核信度不高,评价过程耗时费力等问题(邹慧民等,2006),而信度是检验考核方式和手段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信度不高的考评显然不可取,它不仅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而会激起学生的不满情绪,导致形成不良学习气氛。此外,多数高职院校英语师资紧缺,那么,考核过程耗时费力问题将大大降低此考评办法的可行性。虽然如此,形成性评价依然应是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方向。而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高职学生对英课程的学习观念、态度、动机,以及学习策略等现状和特征都促使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必须采用这种基于过程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阶段中的各项教学活动,而不是平时不努力,等到教学阶段结束时为通过考试而“临时抱佛脚”,要求老师划重点,给范围,为考试而学习。而且实验研究也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对实行形成性评价的做法表示欢迎(邹慧民、蔡植瑜,2006)。所以,研究者们要做的不是怀疑或否定形成性评价,而是不断完善这种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探索如何提高考评信度,如何解决考评过程耗时费力等问题,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可行性。本文中,我将阐述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中进行的课程评价改革实验及在实验中对信度及耗时问题的解决办法。

1.试验研究的背景及原因

1.1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现状

经调查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公共英语课程学习的动机多数都属于功利型动机,这种动机属于浅表性动机,不利于持续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以实现某一目标(如:通过期末考试、通过PET-B、PET-A或CET-4考试等)而学习,一旦实现了既定目标,学习活动就结束了。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认为英语在他们将来的工作中用途不大,甚至认为没什么用,不想在英语上多花时间和精力,马马虎虎能应付考试就行,因此,大批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英语课马马虎虎地上,课外作业很少有人能及时按要求完成,更不用说自己在课外自学了。学期结束临考前软磨硬泡要求老师提供考试重点,考试范围或考试复习资料等,就重点、范围或资料等匆匆复习,应付考试。这种现状对于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职人才十分不利,不改变这种现状就很难培养出具备一定英语自主性学习能力,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合格毕业生。

1.2导致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公共英语课程学习现状的原因分析

高职生入校英语总体水平普遍较低,约65%的学生入学时英语词汇量低于1000,语法基础一塌糊涂,有部分学生入学时英语成绩标准分在320分左右。自身的低水平、低起点使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浓,观念不端正,学习动机不深。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还采用陈旧的考核机制,这种考核机制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往往占总评成绩的60%—70%,以平时成绩为辅,占总评成绩的30%—40%,而且考核方式和内容单一等。这样的考核体系不仅不能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各个教学环节的积极性,反而促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依赖心理和学习中的惰性。

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素质,就必须探索出一套适合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和高职生自身特征的课程考核体系,这种考核体系必须能促使广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并让老师和学生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教和学中的不足之处。美国教育评价专家塔佛尔比姆(1989)也曾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自我,促使学生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时合理调整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习和提高。

2.试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试验研究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要求》中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评估办法为指导,以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公共英语课程学习现状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探索构建基于过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多元化考评体系。基于过程的多元化考评体系的理论基础来自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评估应该成为自然学习环境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在一年学习时间的剩余部分中强制外加的内容,评估应在个体参与学习的情景中轻松地进行,不需要将它从其他的教学活动中分离出来,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互相评估。”可见,加德纳认为评估应该是教学过程中一个自然而然的环节,应将评估融入教学过程中,及时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轨迹。此外,加德纳的评价理论主张多元化评价,具体总结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加德纳的评价理论还倡导评价应以个体为中心,评估方案应考虑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这种融入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与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相吻合,也能有效改变高职生的“应试”学习态度和观念,促使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和各个环节,加强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学习和参与,有利于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

3.实验研究的实施

3.1研究对象

我选择所在学校10级智能电子专业的2个班作为课程评价改革试验班,共计103人,对照班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的2个班,共计97人。选这两专业的班级作为试验班与对照班的原因是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历年来在我院英语PET-B考试中通过率普遍较低,而他们的英语入学平均成绩与我院理工类其他专业班级没有显著性差异。经我调查发现,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中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不高。实验班的课程评价采用本研究中的新的评价体系,对照班采用学院传统的评价体系,即期末考试站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根据出勤率、平时作业情况打分)占30%。开展实验一个学期后,即10级学生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实验班参加PET-B考试的一次性通过率高于对照班18.5%,高于理工类其他专业9%。下文将就本实验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阐述。

3.2基于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设计

本试验中采用的考评体系分别由下文中的三个表格层层呈现出来,表1描述期末综合总评分的构成,表2描述终结性评价分的构成,表3描述形成性评价分的构成。

教学阶段结束时,综合总评成绩由形成性评价得分和终结性评价得分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总评成绩的50%。

终结性评价由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翻译和学生上交的个人学期学习档案等六部分的成绩构成。口语采用演讲、会话、朗诵甚至话剧表演等多种方式灵活测评口语成绩占终结性评价成绩的20%左右;听、读、写、译等能力采用传统笔试等方式测评,各项分开测评或融合在一起测评,这四项占终结性评价成绩的50%左右;学生个人学习档案必须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如学习计划、计划实施和监控记录、学习日记、阶段性学结、课外自学记录、读书报告等能反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发展轨迹的一些材料,学生个人的学习档案成绩占终结性评价成绩的30%左右。

形成性评价体系是综合考评各个方面的评价体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为师生及时有效地反馈教学情况。具体内容见下表。

在这个形成性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分别从学习计划及计划的实施、自我监控、学习态度和方法、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等9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融入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层面,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多元化的评价;每个评价项目的评价主体都分别由其他同学(他评)、学生本人、学习小组和授课教师组成,而评价方式可以根据各个评价项目内容评价的角度和特征灵活选择,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作品展示、竞赛、观察讨论、书面和口头汇报、卷面考试等多种方式。这个评价体系既能促进学生自我学习管理和监控,又能促进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可以互相交流、互相督促并互相鼓励。因评价的角度广,层面多,所以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体特征实现个性化发展。

3.3对于评价信度问题的解决

对于信度问题,本次试验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两种办法提高形成性评价部分的信度。第一,各评价项目的评价主体都由3个他评和学生自评、组评及教师评价等共6个得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算出剩余4个得分的平均分就得出每项综合评价得分,各项综合评价分累加得出综合评价合计得分,这样既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评价的公平性;第二,对于评价项目中可以量化考核的项目采用量化考核,如出勤、作业、平时测验、课外报刊、网络等方式的自学频率和时间、课外英语类竞赛成绩等。

3.4对于评价过程耗时费力问题的解决

本考评体系看上去似乎很复杂,很费工夫,而实际上只要学期初先让学生领会这种评估体系的要领,教会学生自评和他评,这个评估体系操作起来就简单容易了。在实操中,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学期初就将学生分成长期的相对固定的学习合作小组,每组选派学,协助老师组织和统计评价结果。这样既可以减轻老师的工作负荷,又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相互合作能力,帮助学生逐渐树立学习中的自我监督和管理意识,提高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和自主性学习能力。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教学设备和方法,充分发挥先进教学软件和网络课程等的作用,一些统计分析工作利用先进软件直接进行。

4.学生对本试验研究中评价体系的态度调查

本评价体系改革试验研究开始时和试验研究进行一个学期后分别对试验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学生对本考评体系的态度,调查结果如表。

从表4可以看出:第一,两次调查结果都有60%以上的学生对研究中所采用的评价体系持非常赞同或赞同态度,说明大部分同学认同这种评价体系;第二,试验研究开始时与试验研究进行一个学期后的调查结果发生了较大变化,持非常赞同和赞同态度的学生大幅增加,这说明通过试验有更多的学生认同了这种考评体系,持无所谓或不赞同态度的学生大幅减少,这说明通过一个学期的试验部分原本对考评办法持无所谓或不赞成态度的学生转变态度,开始赞同了。我通过私下了解,找到一部分持不赞同态度的学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中发现,持不赞同态度的学生基本上是班上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或基础比较差而且平时比较懒散的学生,他们不赞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不习惯形成性考评中的自评和他评角色;第二,这种考评体系使得学生不得不注重平时学习,必须加大平时学习的力度,否则期末总评很难及格,这样压力很大,太辛苦。

两次调查结果都证明大部分同学赞同基于过程的多元化考评体系,这与邹慧民、蔡植瑜(2006)的研究结果一致。那么,对于不赞同学生中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辅导和培训,他们逐步适应自评和他评;而对于基础差而又懒散的学生首先耐心指导他们在学习计划中合理设定阶段性的通过一定努力即可实现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多督促,多激励这些学生,使他们通过适量努力实现一个个学习目标,从而让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5.实验开展一个学期后参加PET-B考试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在入学平均成绩相当的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的成绩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实验班参加PET-B考试的成绩明显比对照班好。实验班的一次性通过率高于对照班18.5%;实验班的第一次PET-B考试成绩平均分高于对照班9.32分。

6.结语

通过表4和表5,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实验班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后教学效果明显高出对照班,还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对实验中所采用的多元化形成性课程评价体系的态度在实验前后有较大变化,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后,更多的学生认可并支持这种能够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动力的动态评价体系。而且据我观察,实验班在接下来的新学期里的英语课堂学习气氛也明显比对照班好,学习热情也更高。这可能是受到第一学期末PET-B考试成绩的鼓舞,出现良性循环效应。

虽然本次试验研究中采用的基于过程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体系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赞同,试验班的教学效果也明显增强,但评价体系中的形成性评价部分的信度和效率问题还有待继续探索完善,期待进一步提高考评体系的信度和考评工作的效率,更大幅度地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hohamy E.The Validity of direct Versus Semi-Direct Oral Tests[J].Language Testing,1994,11:99—123.

[2]Fred Genesee & John A.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Pres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6.

[3]Harris,Michael and Paul McCann. Assessment[M].Oxford:Macmillan Heinema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94.

[4]教育部高等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5]郭茜,杨志强.试论形成性评价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试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5).

[6]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7]牛强.现行高校英语测试中的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8]邹慧民,蔡植瑜.实行形成性评价,改革现存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2).

[9]曾晓洁.多元只能理论的评估理念及原则[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全国首届广外应用语言学论坛宣读论文。

教育部教指委立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ZGZ7611-45。

上一篇:论高校体育的“休闲化” 下一篇:如何构建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