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编研工作的新趋向

时间:2022-10-04 04:53:27

档案馆编研工作的新趋向

编研工作在公共档案馆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编研工作是一项古老而常新的工作,从孔子编订《六经》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文明古国的悠悠历史、灿烂文化之所以世代相传,很大程度上仰赖于历代档案编纂者的辛勤劳动。改革开放以后,作为开发档案信息资源重要手段之一的编研工作,在资政、存史、教化等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建设开放、亲民、面向社会的公共档案馆的今天,编研工作将处于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因编研工作在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淀历史文化、选择优秀文化、系统有序传播文化及推动社会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作用,所以被看作档案馆功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将正在建设中的公共档案馆的功能定位为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窗口、社会教育基地、档案信息开发利用中心、社会档案寄存中心、数字档案网络共享平台、机关电子文件备份和灾难恢复中心、学术交流研究和文化休闲场所,这功能很大一部分必须由档案编研来发挥和体现。要将档案馆建设成为文化传播基地、社会教育基地、学术交流研究和文化休闲场所,编研工作必须先行。早在上海公共档案馆建设的初期,时任上海市档案局局长的刘南山就指出:“编研工作是发展档案事业的龙头,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可见这项工作在公共档案馆建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随着公共档案馆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编研工作已由幕后推向了前沿。

转变观念,树立开放的、面向社会的编研服务新理念

长期以来,编研工作处在单打独斗、关门搞编研的封闭状态,这种传统的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作为编研人员,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为包括领导机关、各行业部门、各层面公民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档案编研新理念,以适应公共档案馆建设的需要。只有将社会、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和满意作为编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开发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档案文化产品,来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尤其对档案文化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

开拓创新,将展览作为编研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形式

目前福建省档案馆正处于由传统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转型期,展览将成为档案编研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展览是一种较为直观地面向大众的传媒方式,是一种通俗易懂、深受大众喜爱的形式。遴选档案馆中极具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档案,用精练的文字、美妙的画面告诉人们浓缩的信息,让人们在轻轻松松中,既欣赏了文化珍品,陶冶了情趣,又回溯了历史,获得了历史文化知识和相关信息,这是一项多么有意义的工作!新馆建成以后,我们将有7000多平米的展厅,要好好地利用好这个平台,展厅的设计和内容要突出档案味、文化味,要让进入档案展厅的每一位参观者都感受到置身于真实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从而真正实现把档案馆建成为文化传播基地、社会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休闲的场所的目标。有关展览的内容,福建省档案馆已有多次的讨论,已形成档案馆展览选题方案。还可以在每年旅游旺季,安排档案馆开放周(日),届时推出若干专题档案展,用生动丰富的形式传播、展示档案文化,增进公众对档案的了解。

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档案人的新任务。何为档案文化产品,至今档案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怎样开发档案文化产品,也还处于探索阶段。上海市档案馆利用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源,编辑出版《上海传统民居》等图册和《淮海路百年写真》、《福州路文化街》等普及读物,开发馆藏珍品系列《上海老照片》等,将《档案春秋》月刊打造成面向大众的、雅俗共赏的档案文化品牌产品,联合永乐文化传播公司拍摄专题片《追忆――档案里的故事》、《留住城市的记忆――来自苏州河的城建档案》和60集《上海建筑百年》,档案文化产品在走向市场中赢得社会各方面的青睐。此外,还印制“回溯上海城市建筑档案文化系列明信片”,以馆藏老照片为蓝本,采用天然桑蚕丝和世界领先的数字仿真彩色丝织工艺,制作《老上海外滩全景》织锦长卷,还将老上海外滩全景长卷烧制在骨瓷咖啡杯上,还运用热转印技术将老照片印制在马克杯或T恤上,还利用馆藏香烟牌,开发火柴盒式样的课程表和套装书签等系列产品。这些古朴典雅、融历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档案文化产品,既可作为旅游纪念品,又是馈赠亲友的佳品,还是收藏爱好者的绝佳选择。先行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我们应当学习借鉴上海经验,根据福建的实际,大力开发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类型多元的档案文化产品。目前福建省档案馆已经完成可读性较强的《近代福建社会掠影》一书编辑,正在编纂《福建省档案馆馆藏珍品集萃》画册,还以馆藏老照片为蓝本,开发系列明信片。

优化内部外部环境,争取各方面支持,做大做强编研开发工作

在公共档案馆的建设中,编研工作再也不能躲在象牙塔中孤芳自赏了,必须走出档案馆,与外界联系,共同探索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以优化内外部环境。联系和沟通的范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包括档案馆内部各处室、各地市县档案馆,还包括政府机关、研究部门、主流媒体、社会各类群体和社会公众。编研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档案保管、征集、鉴定等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上,与馆内各处室的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可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促进双方工作的开展,为编研工作提供更好的内部环境。加强与政府机构、社会群体、政策研究部门、党史办、地方志办、电视台、报社等决策与宣传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可争取到这些部门对档案编研工作的支持,还可以了解每段时期媒体所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及宣传的侧重点,从而保证编研成果更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这样宣传效果就强,影响力就更大。这方面福建省档案馆曾经有过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档案馆的知名度也有所提高,如:在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福建省档案馆抓住媒体宣传抗战的热点,主动与福建日报社联系,在《福建日报》连续推出根据档案撰写的反映日寇在福建的罪行和福建人民英勇抗战的文章,还应《福建党史月刊》的约稿,连续发表数篇反映抗战的档案史料文章,反应良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全面抗战爆发70周年这一重大纪念日,与省台办、省台盟联合举办了《为了永做中国人――抗日烽火中的台湾义勇队》大型档案图片展,邀请原台湾义勇队的老队员来闽亲临展览现场,回溯当年的抗战历史,展览期间,通过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充分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宣传效果。再如:针对福州三坊七巷的改造计划,在《福州晚报》刊登反映福州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电光刘”企业发展史等有关文章,在福州引起较大的反响。今后,还应当与社会公众加强联系,提高公众的档案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公众支持、参与我们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积极献言献策、关心支持档案编研的良好氛围,做大做强编研开发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福建省档案馆 350002)

上一篇:气象记录档案数字化工作实践及分析 下一篇:感受英国档案管理和服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