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仍然写侗戏的老人

时间:2022-10-04 12:27:07

一个仍然写侗戏的老人

坐落于武陵地区湘桂黔交界处的湖南省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有一个叫盘寨村的侗寨,1938在那里诞生了一个叫吴尚德的人。2009年,年过七旬的吴尚德老人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类别属传统戏剧,传承项目是侗戏。对于这个承载着历史潮流的“传承人”头衔,除了外界冠以的遐想,没有人知道一个传奇是如何开始的,因为吴尚德的生活与侗寨里的其他人没有太大的差别,如果一定要说一点,那就是他对于侗戏的执着。

一、青年时期的吴尚德

小时候,家人都希望吴尚德读书成才,但是他自己并不喜欢读书,他九岁开始上小学,课业断断续续,解放后才上了三、四年级,考上中学后在通道上一个学期,后又去广西上了两个学期。对他而言,上这几年学,最大好处就是教会了他汉语和汉字,为他后来的侗戏生涯打下了创作的基础。学校生活,只是吴尚德生活中一个简短的序曲,学校以外的日常生活才是他学习的大课堂。生在传统的侗文化之乡,吴尚德的妈妈和外婆都是当地的歌王,耳濡目染,他从小听“哆嘎,哆也”,并且听到后记下来,侗语没有文字,吴尚德用汉字记音。

吴尚德的侗戏学习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师从他的哥哥吴尚明。侗戏引进之前吴尚德学习的是当时很流行的桂戏,1954年侗戏从贵州引进三江(当时黄土还属于广西省三江县,1958年之后归通道管理),吴尚明是黄土乡引进侗戏的第一人。当时的侗戏都比较简单,无论是内容还是在配乐的表演形式上,大家都能懂,侗戏很受群众的喜爱。从一开始,吴尚德对就对侗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萌生了创作侗戏的想法,甚至连走路时也会想到怎样写侗戏唱侗戏。

二、走上侗戏创作的路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吴尚德侗戏创作初期,他的侗戏创作有很鲜明的时代特点。那时吴尚德在黄土乡文艺宣传队工作,他编写并组织了大量的侗戏表演,主要宣传思想,很多的革命歌曲被他融入了侗戏的创作中。当时人们不讲求经济,唱戏只是纯粹的娱乐,宣传队犹如一个俱乐部,一到晚上人们就聚拢来,唱侗戏、跳舞、还有样板戏。 这个激情的年代也给吴尚德留下了灰色的记忆,两次失败的婚姻之后,又因超生、没有儿子,在政策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下被迫逃离了宣传队。关于侗戏,吴尚德从来没有放弃过,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期,不得不靠缝纫和木工这样的副业来维持生计,他仍然白天干活,晚上坚持写侗戏,他说“只要养活自己,就从来没有放弃过,最爱侗戏。”期间各种对侗戏的打压,也没有改变他对侗戏的执着,结束后他自己收集素材进行创作,并到坪阳、陇城、黄土、播阳、下乡等各地去当侗戏师父,传播自己的侗戏。

70年代以后,吴尚德对侗戏进行较大的改革,在老剧本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作,把汉剧改编成侗戏,把古装戏改编成现代戏。吴尚德逐渐掌握了侗歌侗戏的韵律及其规律,并使之充分运用在他的侗戏创作之中。这一时期,从侗戏的表演形式、剧本的长短,到侗戏的画面等都发生了大的变化,侗戏开始正规化。1978年他创作了《秦娘美》,这是他早期创作并流传下来的较为成熟的一部侗戏,那时他在湘黔铁路指挥部文艺队工作。除了工作以外,吴尚德在民间也很活跃,当时黄土人经常与周边地区月也,并成立了自己的戏班子,吴尚德一直是戏班子的师父。

能否成为侗戏师父,不在于一个人唱了多少戏,得了多少奖,而是他能否创作出好的戏。“今天看什么就写什么,明天看到什么写什么,一写都丢,写歌也很多,天天写新,到一个地方写一个地方。”吴尚德创作的侗戏具有两个大的特点:一是生活化和平民化,讲述内容与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语言通俗易懂,口头性强,便于老百姓理解和记忆;二是注重韵律,无论是语言、台词还是唱腔的韵律感都很强,能深入人心。用吴尚德自己的话来说:“这个也是创新的,原味要多,有要发展,离开原味就没有意义了。”改编后的传统剧目既具有传统的经典,又贴近当下的生活,群众的接受度高。

三、侗文化的顶梁柱

九十年代以后,吴尚德的侗戏创作在侗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开始凸显出来。特别是1995年黄土乡皇都侗文化村的成立,标志着侗寨的彻底对外开放,吴尚德的影响力也随着侗文化的开发而越显重要,他逐渐成为皇都侗文化村的文化主力军和带头人,他的创作也把焦点直接指向了传统侗文化。吴尚德和欧正书是文化村的元老,创作上二人是好搭档,吴以侗语创作,而欧以汉语见长。1999年,二人因为年龄上的原因退出了艺术团,后又被请到艺术团去作指导。岁月变迁,吴尚德的创作之路从未停止过,不能上台表演,但编写侗歌侗戏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吴尚德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就是《戊梁情》。谈到吴尚德的侗戏创作,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当地的百姓,没有比《戊梁情》更受人赞赏的。1997年,《戊梁情》代表通道县到省里参加四省十二县的侗戏汇演,一举夺魁,包揽了五项大奖,在省内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说:“最难忘的事情,如果是写戏、演戏,就是《戊梁情》的演出,为什么呢,参加那种文艺汇演的情况下,后面的曲子还没有出来,又带到通道县城演出,但是后面的曲子还没有出来……轰动了那个地方。写剧本和演出的都很难忘。”老人非常激动,对于他来说,写侗戏是一件放不下的事,“我写《戊梁情》写了三天三夜,灵感一来没有放手的。特别的痴迷,一写就不放手。没有感觉到不想写的时候,没有,思路一打开就不停的写。没有写不下去的时候,基本没有。”

正是吴老这样的执着成就了这部家喻户晓的杰作,这部情感悲剧,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值得回味。2008年,《戊梁情》应邀在通道县再次上演,吴老亲自登台,人们只需一块钱就可以重温这部这老戏。

除此以外,《杨戒赌》这部讲述浪子回头的戏也曾风靡一时,当时所刻的碟片销售一空。还有《抢枕头》、5·29的宣传片《计划生育》,儿童节目《我是一个小小星》等,这些节目成功的以传统的侗歌侗曲和侗族意蕴的舞蹈来展现现代人的生活,颇受欢迎。黄土新建萨坛的祭萨节目,也是他运用祭萨的原始素材,加上侗歌的唱腔和侗戏的表演技巧融合而成,形象生动的展示了侗文化的色彩。

皇都文化村里重大的文化活动渐渐的都离不开吴尚德了,吴尚德一身的技艺,精通各种乐器,通晓音律,又是裁缝又是木工,文化村里的各类文艺节目的创作与编排,包括选题、词、曲、舞以及服装和道具,无处不充满整个吴尚德的思想创意。从村里的旅游与宣传到村外的月也活动,再到县市乃至省外国外的演出,无论是民间的还是官方的,吴尚德都成了侗文化传播的关键性人物。

四、非遗关照下的老人

2009年,吴尚德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的代表性传承人,在这个外界看来很伟大的事却没有在侗寨里引起太大的轰动。对于这个“传承人”来说,人们最容易谈到的,莫过于他可以拿到多少钱。比起大公社时期和艺术团工作期间,现在的吴尚德宽裕了许多,已经四世同堂的老人不用像年轻时为生计所累,他可以安享晚年,继续自己的侗戏创作。

吴尚德的身份在侗寨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人们茶余饭后会谈起这个文化人,以及他每年的津贴,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出这个头衔究竟叫什么,包括他的女儿。侗戏的传承本身是一个集体的责任,是一个民族的使命,而当我们不得不把他指向吴尚德这个具体的人时,人们谈论得更多的也只是他的荣耀和利益,这是不是一种悲哀?

吴尚德只是一个上了年纪仍然坚持写侗戏的老人而已,无论时事如何推波助澜,吴尚德依然执着于他的侗戏创作,这是他一生的追求。2012年的7月,老人的新编剧目《赶市场》在广西月也交流活动中再次演出,戏中的主角是他的大女儿和小儿子。女儿爱戏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侗戏民间演员,出演过他的巅峰之作《戊梁情》,儿子也在他的影响下开始了一些创作,还有他的学生吴美云也能够编写侗戏了。吴尚德酷爱侗戏,也从来不忘记侗戏的传承,他已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像他自己一样可以独挡一面。人们大部分的演出仍然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而这个传承人的身份或多或少的增加了他的名气,各地前来讨剧本的人也络绎不绝。

对于吴老来说,侗戏的创作亦喜亦忧,喜的是他一生追求的侗戏在暮年终于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而忧的是谁来延续他的创作之旅。

五、传承人之后

吴尚德的创作是一代人的印记,时光荏苒,传统的文化生活圈也随之悄然发生了改变。以前人们都喜欢看侗戏,也经常看,看懂或者看不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侗戏给村里的人们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是人们日常交往的必需品。现在的年轻人都往外走了,人们渐渐的远离了侗文化的熏陶,侗族的节日过不了了,侗语也不说了。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娱乐方式都发生了大的变化,这对于侗戏的传承来说无疑是一个大的打击,搭台唱戏既没有演员也没了观众,接下来面临着更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了剧本。

吴尚德一生创作无数,但是真正保存下来的剧本却少之又少,那些临时创作的稿子表演完了也丢了,而有些根本没有剧本,全靠口头传授,没有人知道吴尚德究竟创作了多少侗戏。用通道侗学研究会会长的话来说,“民间艺人和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员的区别就在这,他不靠这个吃饭,所以他不会考虑系统性、资料性,他不需要为历史负责,也不想以后要怎样,他就是现买现卖,就是当时应用,这就是民间艺人的特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侗戏这样的民间文化传承,与正统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没有教材也没有既定的考核目标,只能言传身教,学习具很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在现代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能有几个人可以人静下心来学习这个看起来毫无用处的技艺,人们都很现实、要谋生要挣钱。

难道,侗戏真的要随着传承人的老去而消亡吗?我们的民族自觉在哪里呢?如果世界的文化都是一样的,这样的文化生态是多么的脆弱,我们离灭亡还有多远?

“又写了一个,还没有拿出来准备拿到六十年县庆去唱的,我的想象是大型的琵琶舞蹈,已经构思好了,歌唱侗家的山山水水,美景,也可以引游客。男的拿琵琶,女的吹芦笙。别拿到外面讲哦,人家会笑我的,只是和你们说我的想法。”

吴尚德的一生,就是一部真正的侗戏史,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再为侗戏谱曲。时过境迁,吴尚德老人还在继续着他的侗戏创作,而我们这些在现代化洗礼下的新青年,又该如何去谱写一部新的曲子?无论这部侗戏的演员和内容怎样改变,侗戏那抚慰人类心灵的主旋律将是永恒的。

六、报道人吴尚德简介

男,侗族,1938年生,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黄土乡盘寨村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类别:传统戏剧,传承项目名称:侗戏。

吴尚德从小就对侗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2岁就在村里的侗戏班担任角色了。由于他认真学习,刻苦学艺,20岁就当上了戏班子的台柱子,并开始学习编剧、学编侗歌,30多岁就当上了戏师,他能编、能导、能唱、能演,精通各种侗戏器乐,还可以裁缝侗戏服装。侗戏伴随着他走过了几十年的光辉历程。几十年来,他先后在本县侗族乡镇,以及广西三江、贵州黎平等邻近的侗族村寨当戏师,义务为40多个侗戏剧团辅导过侗戏。据相关部门统计,他一生写侗戏剧本300多部,先后培养演员2600多人。1995年他又创作了一台集侗戏、侗族歌舞于一身的精彩节目,在旅游区皇都侗族文化村演出至今,深受各级领导、文艺界以及广大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他创作的侗族歌舞《咯罗打打》,在国内的多次比赛中获奖,并被邀请到日本演出;他创作的侗戏《戊梁情》在四省十二县侗戏汇演中,编剧、导演、表演、服装、音乐五项大奖全部被他夺走。目前,吴尚德仍然在黄都侗族文化村担任艺术团的艺术总监和编导,除了继续创作侗戏,还经常到坪阳、陇城等侗族乡镇的侗戏剧团去辅导侗戏。

作者简介:黎维丽(1986- ),女,布依族,贵州独山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上一篇:论明代播州改土归流之影响 下一篇:对农村基层开展诚信计生阳光计生行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