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小企业:创新难在何处

时间:2022-10-03 10:43:54

广东小企业:创新难在何处

调查主题:

广东中小企业生存现状

调查人: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陈智俊

调查形式:

田野调查、个案访谈、文献查阅

调查摘要:

在广东的经济中,中小企业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情况,加上广东中小企业固有的融资难、缺乏对自主品牌和自主创新的重视,他们面对前所未有的困境。

生产别人的“孩子”

陈智俊调研的主要地区顺德,是广东佛山市的一个辖区。近年来顺德进出口总额一直是佛山的龙头,但相对于出口的强劲增长而言,进口却始终增长乏力,可以看出这个区域出口导向的趋势是越来越明显。

陈智俊认为广东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忽略对自主品牌的重视。佛山市对外经贸局在访谈中介绍,2008年佛山中小企业较少拥有自主品牌,有50%企业从事加工贸易,按照国外设计做OME(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即贴牌生产、代工生产),出口额中有46%都是OME,所以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与顺德连杜村梁书记的访谈中,陈智俊发现村内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收入很低,以加工零部件为主,也有不少生产小商品,如供水供电塑料管道、五金产品、纺织品、净水器、配套家电、变压器等。由此可见,广东中小企业缺乏对自主品牌的重视。

拥有自主品牌是非常重要的,除能提高利润外,还有助于企业将产品从出口转内销,也能够免产品同质化,这些道理企业主不是不懂,“为他人做嫁衣”的中小企业有很多“苦衷”。

整体而言,广东省的中小企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下游。很多企业从国外引进昂贵的、一流的机器装备,购买国外先进技术,生产大量同质的、低价的传统产品。例如,电脑等信息消费品的重要芯片从日本、美国采购,在国内装配完成,为国外名牌贴牌。由于长期采用订单经济的经营模式,只接受外面的订单,而缺少处理客户关系的经验,对国内外的终端并不了解,品牌建设的经验不足。

推广自己的品牌,需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其一是低价策略,企业可以依靠自身的价格优势打败对手或开拓市场;其二是在产品和技术上真正实现创新;其三是实现产品系列合理化,运用差异性原则赢得消费者的支持;其四,还要宣传与推广。

低价策略对广东中小企业来说十分吃力。单纯低价并不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因为广东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步减弱,而且低价策略会牺牲掉企业一部分声誉。产品系列合理化的实现需要长时间的摸索,需要通过市场调查等方法,才能根据市场需要调整自己的产品系列。对广东中小企业来说,市场调查投入的资源实在是吃不消的。更重要的是产品系列的调整是需要生产线的配合,对广东中小企业来说也并非容易。例如,陈智俊在与天然单车厂的访谈中就发现生产线配置对一所企业来说并非易事。

对于本就有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抽出资源作广告宣传不容易。接受陈智俊访谈的碧丽饮水设备有限公司老板说:“公司融资的难度比较大,不利于自主品牌的开发和广告宣传的大力推行。但公司的长远战略之一是把饮水机打入家用市场。如果要这样做,不但要靠庞大数量的销售人员,必然也要配合广告宣传的攻势,这对我们确实是难题。”

创新难处不少

创立和推广自主品牌的途径之一是在产品和技术上真正实现创新,这也是品牌的真正内容和价值。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就写道:“技术创新在产业结构变革和创造各种新产业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代很多大公司是从他们所能开拓的技术变革中脱颖而出的。在所有能够改变竞争规律的因素中,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

习惯了OEM生产形式的广东中小企业,很多技术都不是自主研发而来的,而是从国外或港澳台地区购买回来的。例如原先非常时兴的VCD机,每台VCD机24美元的售价,其中19美元专利费,剩下的才是内部件和加工费。

在“买技术”为主流的背景下,那些能研发出自主专利技术的企业,哪怕是中小企业,往往能改变竞争规律,从而突围而出。现已经是大型燃气制造企业的万和集团,起家就是在顺德。1992年,当时仍属中小企业的万和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超薄水控全自动”燃气热水器,在当时的热水器市场创造突破,大受欢迎,一举进入行业三甲。

但想把握到住契机需要克服重重障碍,除技术外流、融资困难外,以顺德为代表的广东中小企业还要面对特有的“短板”。

创新人才是指技工、研究人员或设计人才。例如,依靠产品创新取胜的时装生产商,就得需要从纺织学院毕业的设计人才,高新科技产业对高教育水平的创新人才的需求就更为明显。广东统计信息网于2008年4月1日发表的广东省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分析中,在创新成功的因素中,有69.1%的企业家认为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对创新成功与否影响很高。由此可见,企业要自主创新就得依赖高教育水平的创新人才。

然而,现在广东的创新人才十分不足。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凭借其沿海的经济优势成为国内重要的自主创新人才聚集区,集聚了一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在全国的深化,广东在政策以及经济体制上的优势逐渐消失,创新人才开始“北飘、沪飘”。广东人才密度低,高层次人才不足的现象至今仍没得到根本改变。

从国内看,广东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数量规模处于全国前列,但人才密度相对偏低。2005年,广东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仅次于江苏、北京,居全国第三;从人才密度看,每万名劳动力科技活动人员数北京229人、上海104人、天津87人、浙江58人、江苏53人,陕西38人均比广东的35人高。与国外相比,广东自主创新人才总量和密度均显不足,自主创新人才密度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

广东省内高校并不少,但提供的技术人才往往不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有企业反映高校专业教材内容老化,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从事研发高新技术产品岗位就更有难度。

解决人才问题,突破口还在于专门培训人才。自主创新成功的企业往往重视培养创新人才梯队。如国内高性能改性塑料行业龙头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山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博士后流动站联合培养博士后,自2004年以来,已联合培养了8名博士后,目前公司已形成包括20名工学博士、50名硕士、100多名科研人员的技术开发队伍。

中小企业的实力当然比不上大企业,但也可以在中小企业的集群中直接建立院校,培训创新人才。也可以建立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由政府向参与者提供补贴,使更多大专生有在职培训的机会,学习一门技术,从而成为技工,成为跟上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其实顺德区在2009年已建立一批大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现在有16个企业参加这一计划,250名大学生参与。街道为每名参与者补贴300〜500元。

在留住创新人才方面,陈智俊觉得可以利用《劳动合同法》的条款。《劳动合同法》规定,除非劳动者接受过单位的培训,或有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劳动者不需向单位支付违约金。中小企业可以要求接触核心技术的员工签订有关协议,要求离职的员工向单位支付违约金,补偿中小企业在培训核心人才使用的费用,让其放心培训人才。创新离不开人才,技术离不开研究,而现在广东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并不乐观。广东大中型企业只有26%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远未达到全国50.9%的平均水平。在企业未能独立完成技术创新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以市场为导向,与技术研发学院合作,研发技术。

不少广东企业已经这样做了。在陈智俊访谈的大企业中,名牌企业美的就十分重视在技术创新方面与大学的合作,与清华大学等1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成立了广东省第一个产学研战略联盟,搭建全方位长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小企业碧丽饮水设备有限公司正在和中山大学合作,研发家用饮水机。

上一篇:注意:未来面试将进行两年 下一篇:第一个问题故意“刁难”姚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