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讨厌日本人

时间:2022-10-03 08:29:22

中国人为什么讨厌日本人

近年来,随着中日关系的恶化,中日两国国民的感情也陷入深谷,达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由于冷战后中日关系长期恶化,两国关系即便一时出现了改善的迹象,也存在着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一面。

历史原因挥之不去

与中日关系的长期冷淡、恶化相关联,中日两国国民对对方国家的负面印象也长期居于高位。日本非盈利团体“言论NPO”2012年的舆论调查显示,中国人对日本持坏印象的比例依然维持在六成以上,数值由去年的65.9%微减至64.5%。中国人对日本持有不好印象的理由,大部分集中在“日本对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的认识”、“日本历史教科书的问题”等方面。

而日本人对华有坏印象的比例由去年的78.3%提升至84.3%,为8年来的最高值。对中国持良好印象的比例仅有15.6%,较去年的20.8%下降了5个百分点。日本人选择对中国印象不佳理由的第一位(54.4%)是“中方在确保资源和能源上以自我为中心”;居第二位(48.4%)的是“问题争端”。(图1)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谈到日本的印象,人们经常联想到的是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而且,与此相关联,认为今天的日本仍然是“军国主义”,认为今后妨碍中日关系的主要是“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的人也不在少数。也就是说,历史问题在90年代以后的日本印象形成中,也一直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人对日负面印象的形成,依然受到过去历史问题的很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很强的连续性。

然而,在中国人的日本印象中,存在着过去侵略历史与现代社会两极对立的结构。

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日本以崭新面貌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日本的名牌家电产品进入中国老百姓的家庭,日本的现代生活成为人们的人生梦想和追求,许多人为此去日本留学。可以说,从那时起,现代化、富裕的日本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同时,与近代日本侵略中国历史相关联的印象,仍在强烈地支配着中国人的日本认知。这种印象作为民族的集体记忆,一旦受到某种刺激,就会被唤醒甚至得到强化,纷争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在对“听到日本会联想起来的事物”的回答中,居第一位的是“电器产品”,居第二位的是“南京大屠杀”。这足以证明,在中国人的日本印象中,存在着过去与现代两极并立的结构。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而日本人的中国印象,可以说基本是由历史传统与现在身边所发生的事件或问题所形成的。战后以来,日本人一直对中国抱有一种传统和落后的印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发展,中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日本对传统中国的印象仍然根深蒂固。同时,近年来,如2004年的亚洲杯足球事件、2005年反日游行示威、2008年“毒饺子事件”、2010年的撞船事件等,都成为影响日本人对华印象的重要因素。

一种比较极端的说法是,在日本人眼里,亚洲人(包括中国人),都是比他们落后的民族,日本是亚洲最优秀的民族。日本以自己和西方世界同属一个档次为荣,而不耻和亚洲这些“落后”民族“同流合污”。这种说法或许过于激烈,但是,日本人肯定是小看过中国人的。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双方间的好感也会随着对方的态度而波动,因此,日本人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俯视视角,自然不会招来中国人的善意与好感。

“戒备”与“期待”心理同时并存

由于中日两国国民对对方国家缺乏亲近感,相互印象恶化,因此可以说两国是“居相近、心相远”的邻居。

据2011年日本言论NPO的舆论调查,在对“感到军事威胁的国家·地区”做选择时,中国人将“美国”(60.5%)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日本”(42.7%);日本人则将“北朝鲜”(70.9%)列在第一位,“中国”(57.5%)排在第二。两国国民都将对方国家视为第二位具有军事威胁的国家,也说明了两国国民感情对立的严重程度。

尽管两国关系冷淡甚至恶化,但两国国民的大多数都认为现在的中日关系“重要”(中国为83.1%,日本为77.6%),而且接近80%的人认为10年后,中日关系也依然是“重要”的。

中日两国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中,既有现实中日关系和两国面貌的真实反映,也掺杂了不少其他因素,有的东西被忽略了,有的东西则被放大了。一方面对对方的发展怀有戒备心理,将对方国家视为第二位的军事威胁国家,一方面又对对方表示关心、抱有期待,这就是中日两国国民心态的真实写照。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任)

上一篇:前景不清勿妄动 下一篇:警惕中国经济低质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