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的中庸之道

时间:2022-10-03 07:11:03

【摘 要】在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处事方法首推孔子倡导的中庸思想。这种思想深深积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为人处事原则。所谓中庸之道,就是掌握过犹不及的道理,坚持适度的原则,中庸是对矛盾的驾驭和超越而非折中主义。

【关键词】中庸 适度 过犹不及 折中主义 孔子

古语中,中有中正、中和两层意思。所谓庸,即是用、即是常,就是规律。汉代郑玄在其《礼记・中庸注》中指出:“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者,用也。”到了宋代,理学大师程颢和程颐兄弟则进一步指出:“不偏之谓之中,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这里所讲的“不易”,暗指在变动不定的自然和人生背后,存在着一个永不变更的常数,因此,中庸也就是把中和与中正当做常道加以应用的高明之道。“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提倡的是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信,也不搞放弃原则,而要以社会的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孔子认为,君子做事能够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原因就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对于中庸的理,能时时省察,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小人对于中庸的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君子能用中和之道,所以说君子中庸。舜是运用中庸的能手,所以成为圣人。“时中”也就是 “适度”,即事物的均衡性或者说是行为的适度性。 《论语》记载,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如何评价另外两个弟子。孔子说,这两个人,一个太过,另一个不及。子贡又问,过比不及好一些吧?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的后果和失误都是一样的,只有脱去极端,以“适度”的准则,既无“过”又无“不及”,方为中庸之道。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过”与“不及”都加以排斥,他所倡导的中庸,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并且牢牢把握了恰到好处的中正处,即坚持了“适度”的原则。那么,如何找到一个适合的“度”,做到“时中”呢?《中庸・大知章》中,有一段孔子对中庸的经典解释。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国古代的那些圣君明主,他们之所以得到百姓的拥戴,在于他们能够做到隐恶扬善,把握过与不及的两端,采用中庸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孔子把中庸视为个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并把它当作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要想避免两端,首先就应该把握两端,亦即“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不走极端,而取中间,使两端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如果只顾一端,不顾另一端,那就成了极端主义,其结果就是过犹不及。把握两端之后,经过度量便可以找到不宽不严、不重不轻、不隆不简的中点,这个中点就是“适度”。在儒家看来,合于“度”的要求,才恰到好处。历代圣君明主和有德之人,都具备这种合于“度”的中庸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践履。在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言论可以体现,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反对只学不思和只思不学两个极端,而要把握事物之度。

基于以上阐述,中庸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呢?儒家学说强调“仁”,而春秋战国作为社会大变革时期,统治者所需要的是富国强兵之术,而非仁义道德。在如此“以攻伐为贤”的战乱时期,“仁”的思想何以立足?也就是说,从儒学建立一直到汉武帝之前,儒学都是不被统治者重视的。更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庸思想是孔子在乱世中向君王邀宠、得以生存的手段,是传统思想中遗留下来的中华民族的劣根,即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处事原则。但依笔者之见,中庸并不是模棱两可的折中主义,中庸是讲原则的。在前面提到过,“仁”和“礼”是符合中庸思想的,同样,中庸思想也离不开“仁”和“礼”。孔子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所以,中庸的原则就是“仁”和“礼”。中庸之道的真谛就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而折中主义是无原则可言的,它什么也不坚持,一切都迁就。恰恰相反,孔子是反对“好好先生”的,并把它作为社会伦理秩序的最大敌人,居于两者之间而又不改变自己的立场才是中庸之道的精义,它对矛盾的驾驭和超越并非简单的折中!

中国历史是一部浩瀚的精神营养书――道家的“无为无不为”;墨家思想的“兼爱”和“侠义”;佛家的“极乐世界”。相比于以上各家学说,孔子的“中庸”介于两极之间,其效果看上去通常是很平常的,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是卑之无甚高论,不如极端的言行和主张那样,或使人热血沸腾、慷慨激昂,或令人触目惊心,毛骨悚然。“中庸”只是平常道理,“庸”字也有平常、普通的意思。但中庸却绝不是平庸,而是在平常普通中见出“极高明”,在平凡中体现出伟大。“中庸”是原则性与灵活性并举的,如果人们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中庸”是一门艺术,坚持“中庸”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要比不负责任地唱一点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极端的调子难得多,需要的倒是胆量和勇气。

【参考文献】

[1]来可泓.大学直解・中庸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施忠连.四书五经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刘成纪.中庸的理想[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论国际型师资建设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 下一篇: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