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和能力的连锁企业竞争力探讨

时间:2022-10-03 03:37:44

基于资源和能力的连锁企业竞争力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以便利店为例探讨连锁企业竞争力问题,从资源和能力视角分析了连锁便利店的竞争力来源,并提出连锁便利店企业竞争力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连锁便利店业态的特点和实践,构建了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便利店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便利店企业竞争力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连锁便利店 企业竞争力 评价指标 资源 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便利店在我国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快速发展。同时,便利店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因此,科学合理地测度和培育便利店的企业竞争力,成为当前许多便利店企业的战略选择。本文试图从资源和能力互动形成企业竞争力的视角出发,研究连锁便利店的竞争力评价问题,旨在帮助连锁便利店企业更好的认识自身的发展潜力,为推动连锁便利店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连锁便利店的概念及特点

便利店是指以“便利”作为吸引顾客的主要手段,来满足顾客简单购物和应急之需的一种零售业态。连锁经营就是把独立的、分散的便利店联合起来,形成覆盖面很广的大规模销售体系,产生规模效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日本中小企业厅1972年编写的《便利店手册》中给便利店下的定义是:“所谓便利店是指在一个小的商圈范围内,用开架售货的方式,销售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长时间营业的小型商店” 。另外,这本手册还把便利店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选址上,靠近住宅区并以徒步能够到达的范围为商圈;营业面积一般在50平方米以上、300平方米以下的小型商店;销售的商品主要以一般食品、生鲜食品、日用杂货等生活必需品为主;比周围的超市和其他零售商店的营业时间长,营业时间可达15个小时以上甚至24小时,全年不休息;一名管理人员和若干名店员实行轮班制;以特许加盟为主的连锁组织;自助服务,开架售货。

因为连锁便利店在业态创新性因素以及所提供的业态效用中具有与以往业态不同的鲜明特征,所以连锁便利店被认为是零售业态进化过程的新阶段。

连锁便利店竞争力模型构建

(一)连锁便利店竞争力来源

连锁便利店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内外两个环境。从外部来看,要具备竞争的市场环境,包括竞争制度、竞争政策、市场评价与监控体系以及完善的产业基础设施和产业链等。从内部来看,企业要具备一系列的特殊资源和能力,从而形成占领市场、获得长期利润的能力。连锁便利店竞争力有多种不同的界定方式,资源和能力体现了企业的特征,也从内涵上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强弱。

资源。资源是指企业赖以形成和运作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要素。其中有形资源是物质基础,是其他一切资源与能力的载体,易于被其他企业所购买或复制,如人、财、物等属于有形的范畴;无形资源主要是企业的知识与信息要素,是企业最有活力也最具有独特性的能动性因素,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以特定方式逐步积累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如知识、信息、文化、关系等属于无形的范畴。企业的竞争力源泉将从原来有形的物的形态,转向无形的知识形态。

能力。能力的概念最早是由Selznick.P于195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能力或特殊能力是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能力归根结底是企业对相关资源的协调和配置的学识。由特有知识体系构成的企业核心能力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最根本基础;而对企业自身所拥有知识的创造和应用将是实现持续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资源和能力的互动。资源和能力的互动集中体现为:一方面,资源是企业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同时,能力是指企业合理配置资源的独特学识。即使企业拥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独特能力,若无相关资源,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并不能使能力形成企业现实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若不具备合理配置资源的独特学识,即使拥有优势的资源条件,也难以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因为,再优越的资源,若不能通过合理配置使之达到最佳配比和有序化运作,便会产生浪费。

(二)连锁便利店竞争力模型

从资源和能力的视角来看,本文认为企业竞争力就是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过不断优化配置自身资源、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特别是核心资源和能力的培育,并形成一种资源和能力的良性互动,从而在竞争中所获得的与现实或潜在竞争对手的系统比较优势的市场体现。据此,在资源和能力互动形成企业竞争力这一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关于资源、能力、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一个简单的框架模型(见图1)。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连锁便利店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思路

根据上文提出的基于资源和能力的连锁便利店竞争力模型,结合便利店的业态特点提出便利店企业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问卷打分评判的基础上,对指标重要度进行数据处理,检验对各指标意见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以判断指标是否达到要求。然后在识别出目标企业的竞争力之后,再采用“倒推法”,根据评价矩阵判断出哪些要素在形成企业竞争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哪些起着次要作用。

(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便利店竞争力模型,并通过专家咨询、分析和评判,最终从财务、信息、品牌、关系、门店、制度、文化、流程、人力、知识这十个方面来评价便利店企业的竞争力,其中,财务、门店和人力可以看作是有形的范畴,其他是无形的范畴。而品牌、关系和门店又可以归结为市场因素,制度、文化和流程属于组织因素,最终,确定了财务资源和运用能力、信息资源和运用能力、市场资源和运用能力、人力资源和运用能力、组织资源和运用能力、知识资源和运用能力等六项一级指标。每项指标都包括资源状况和运用能力,体现了竞争力模型中资源和能力互动的关系。对一级指标具体细分,得出便利店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评价标准的确定。对指标的评价标准,根据模糊数学原理,将其划分成不同的标准档次,采用隶属度赋值法,在分档赋值判断过程中已内含标准,评判赋值本身就是一种标准,这样定性指标就可以直接取得评价标准值。

3.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为了表示不同指标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数。权数大表示指标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大或作用大。对于权重的计算,本文主要采用专家评判的加权平均方法进行确定。

4.评价指标的归一化处理。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将在下文采用无量纲处理和赋值。指标的取值是通过发放企业竞争力调查问卷而获得的主观评判的结果。在问卷调查中,将定性指标分成5个档次,并对每个档次内容反映指标的趋向程度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然后建立各档次与隶属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为1-5分,代表比所有竞争对手差、比一些竞争对手差、大家差不多、比一些竞争对手好、比所有竞争对手好。根据问卷打分的结果采用比重法折合成[0,1]区间的数,然后组合成一个矩阵,就得到评价的模糊关系矩阵。

(三)评判结果分析

识别出企业的竞争力之后,采用“倒推法”,根据评价矩阵可以判断出哪些要素在形成企业竞争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哪些起着次要作用。对于那些吻合程度较高的因素,结合企业战略的需要,积极寻找资源和能力缺口并加以重点培育。

从评判过程来看,对竞争力影响较大的一级指标分别是市场资源和运用能力、知识资源和运用能力、人力资源和运用能力、组织资源和运用能力、信息资源和运用能力。对市场资源和运用能力、组织资源和运用能力继续倒推,可以找到对竞争力影响较大的二级指标分别是品牌资源和经营能力、门店资源和营销能力、文化资源和能力。如此,最终找到对竞争力影响较大的三级指标,也就是专家直接评判的因素。

结论

综上所述,资源和能力构成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获取稀缺资源的优先权,及获取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并与公司的能力相匹配,才能使便利店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真正形成独特的竞争力。而在资源向能力转换、能力促使资源形成的互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人力资源是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只有运营这些资产的人才可能激发无形资源的能动性,使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能力;同样,只有人通过创造性的经营活动才能不断形成各种资源。因此在激烈竞争环境下,连锁便利店更要注重对人力资源和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所有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知识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的更新和提高依赖于知识的更新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源泉将从原来有形的物的形态,转向无形的知识形态。只有那些能实现知识创造和使用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基于知识经济观点,连锁便利店应以知识作为第一要素,通过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涛.便利店经营管理[M].北京工业出版社,2002

2.郑玉杰.连锁便利店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D].对外经贸大学,2005

3.周建.基于资源基础论的企业竞争力边界透视[J].当代财经,2004.1

4.范晓屏.企业竞争力多相测度指标体系的构造[J].中国工业经济,1997.5

上一篇:供应商参与制造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时机与阶段研... 下一篇:餐饮业服务创新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