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上海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时间:2022-10-03 03:19:48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上海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上海外贸增长方式在实践中已有转变,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上海外贸运行同过去相比显示出许多新特点,但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上海外贸增长方式要实现根本转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上海实际出发,采取实施技术导向型战略,调整产业结构、走自主创新之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培育自主品牌、发展开放型服务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应对贸易摩擦等措施,促进上海外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8)05-0012-07

上海目前正在加快进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不仅对本市外贸进一步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有重大意义,而且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起促进和带动作用。

一、上海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现状

(一)上海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外贸部门在党中央关于一系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指导下,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向上海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精神推动下,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使上海外贸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迈进。具体表现在:

1、高附加值出口产品逐渐增多 10年前,上海外贸出口产品的结构中,肉禽、蔬菜、猪鬃、食品原料等初级产品占全部外贸出口的6.2%,2006年这类产品的出口比重下降2.4%。与此同时,工业制成品比重从10年前的93.8%上升至2006年的97.5%。尤其是上海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逐年增多。1990年,上海每吨出口货物的平均价位为1377美元,1995年升至1953美元,2003年达到3116美元。2007年1-5月,每吨货物平均价位超过3800美元,已遥遥领先我国其他地区。

2、出口的主力产品发生显著变化 10年前,上海外贸出口的绝对优势产品是纺织原料及制品。1990年,纺织原料及制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高达40%,近几年这类产品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2007年1-5月,全市纺织原料及制品出口占全市的出口比重已下降至13.3%。

过去,在上海外贸出口中起重要角色的鞋、箱子、玩具、铅笔、热水瓶等低附加值产品,近几年来增幅不断减弱,2007年1-5月,这些产品出口增幅不及同期全市出口平均增速的一半。其中的玩具,不仅在1998年以来出口停止增长,而且逐年下降,2006年比前年同期下降1.7%,2007年以来又下降了10%。

3、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1998年,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纺织品,占全市出口的28%。2006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比重为66.4%。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0.7%,占全市出口的比重已升至68.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自1998年以来以45.6%的速度持续攀升。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只有16%,2003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纺织品,以后一路飙升,2005年这类产品出口同比增长25.29%,占全市出口比重升至39.87%,2006年这一比重也达到38.6%,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2007年,上海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80.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2%,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40.4%。2007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上海外贸出口的贡献率分别已达到68.4%和40.36%。

4、已涌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出口产品 上海外贸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在不断提高,已培育出上海振华港机这样的国际品牌。2005年集装箱起重机等产品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60%,产品销往51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世界市场份额增加到70%以上,连续多年居世界同行之首。公司自主创新的“先进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荣获由国家主席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6月28日ARJ21支线飞机全机对接,标志着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国产新飞机诞生,2009年交付使用,国内订单已有71架,国际订单也有望拿到。

5、服务贸易增长强劲 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自2003年以来快速增长。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年增长率分别达到38.7%、52.5%、32.6%和24.3%。其中的增幅虽然波动,但总的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除2003年外,其增速均超过当年的货物贸易增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逐年提高,从2003年的15,8%提高到2006年的21%。2006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03.4亿美元,其中服务出口192.7亿美元,增长19.6%,服务进口210.7亿美元,增长28.8%。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在改善,2006年的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继续下降,以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咨询等新型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不断提高,但运输、旅游、咨询仍是最大的进出口项目。这3项进出口额占全市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77.4%升至2006年的78.2%。如果再加上个人劳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这三项,六大服务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90.8%和90.7%。2007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预计超过500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比重保持在20%以上。

(二)上海外贸运行的特点

由于上海外贸增长方式已有转变,促进上海外贸运行同过去相比显示出许多新特点。

1、上海外贸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自2002年以来,上海外贸进出口额连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在全国稳居第三位。

2、上海外贸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 上海外贸进口历来大于出口,呈现逆差。特别从2002年下半年到2004年,进口明显大于出口,2004年逆差达到121.05亿美元,但至2005年逆差只有49.02亿美元,2006年逆差进一步减少,只有2亿美元,2007年虽然出现顺差,但金额很小,只有38亿美元。可以说,上海已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

3、上海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 加工贸易从单一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延伸,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2007年加工贸易出口达796.75亿美元,增长24.9%,而一般贸易出口539.27亿美元,同比增长24.5%。虽然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大于一般贸易出口,但增幅相当,体现出两者齐头并进的状态。

4、上海外贸出口市场走向多元化 多年来,上海出口市场集中于亚太地区,近几年向这一地区出口仍占整个出口的65%左右。但从2005年起,欧盟成为上海的重要贸易伙伴,2006年和2007年分别占24.49%和26.06%。与此同时,开拓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地区出口市场,2007年已分

别占3.5%和2.6%,出口市场显示多元化。

二、上海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尚未取得根本性突破

上海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虽然已取得显著成就,但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主要问题是:

(一)外贸发展理念尚未取得根本性转变

在外贸发展理念上主要是如何处理好与快、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外贸总量小,外汇缺乏,现代化建设需要外汇,为尽快改变这种局面,那时更多注重外贸总量增长,以换取更多外汇,当时以“出口创汇”作为考核指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分发展阶段长期坚持“出口创汇”考核指标就不适应新时期新要求了。据了解,有些企业对“出口创汇”指标没有根本改变,于是那种盲目竞争,低价竞销的做法也没有根本改变。由于它们坚持使用低价竞销的做法,就把国内的价格战带到国外,这不仅把矛盾暴露在外商面前,让外商从中渔利,而且还白白丢失了市场。有些出口商品质量虽然有提高,但由于迷恋低价策略,卖不出好价钱,使出口数量与效益不同步增长,甚至效益下降。以抽屉锁和轻纺商品为例,如今锁的出口单价连10年前价格的一半还不到,轻纺商品出口的平均销售净利润不足3%,尤其近年来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很多外贸企业出口利润越来越少。在进口理念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国内资源不足和技术比较落后,合理地进口一些紧缺资源和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对实现GDP的快速增长、提高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必要的。但是,在过去进口中,一些地区和部门存在着盲目进口、重复进口、库存积压的现象,进口只顾引进,不注意吸收、消化、创新,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产品少,加工仿制的产品多,这也是发展理念没有根本转变的表现。应当看到,在新世纪新阶段对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要求更高了,不仅要继续保持外贸有一个合适的增长速度和量的增长,而且要更注意质的提高,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实现外贸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外贸发展途径尚未取得根本性转变

外贸发展途径也可以称为外贸发展模式。这主要是在粗放型和集约型这两种方式上如何选择问题。上海出口产品质量近些年来虽然已有显著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逐年增加,但必须看到以量取胜的状况也没有根本转变。上海是个资源缺乏的城市,外贸发展不能再延续那种高消耗、低效益、浪费原材料和劳动力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有,上海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发展加工贸易对利用外资、扩大进口虽然很有必要,但目前的加工贸易层次比较低,不论是来料加工还是来件加工,只是根据国外客户要求进行简单加工,只是利用廉价劳动力加工产品,价值增值能力弱,与国内产业还不关联,继续发展这种简单水平的加工贸易也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表现。

应当看到,以粗放型、数量型的外贸出口已不能适应当前国际市场要求。当前东南亚地区‘市场上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与我国雷同现象严重,国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同上海雷同现象也相当严重,劳动密集型产品有不少已饱和或趋于饱和,如再以粗放型、数量型出口就难以为继了,转变外贸发展途径已十分迫切。

(三)主动适应国内外新环境的能力还不强

当前上海外贸发展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新环境。在国际面临能源、粮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及屡遭国外反倾销等困难;而在国内,又遇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取消或下调,以及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等问题。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提升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由于上海外贸发展在整体上还是“要素驱动型”而不是“创新驱动型”,资源消耗大,低劳动力成本投入多,科技贡献率低、加工贸易占重要地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等问题明显,因此应对面临新环境的能力还不强。

上述问题存在,说明上海外贸要在新形式下获得新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三、上海外贸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一)上海外贸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的基本思路

上海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取得根本性突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四个中心”、做到“四个率先”要求的需要,是实现上海和整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是解决当前外贸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选择。

笔者认为,上海外贸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这第一要义,“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从单纯追求外贸出口数量换取外汇的理念转变为尽量保持进出口平衡,优化外贸结构,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前提下,提高外贸质量和效益,提高应对国内外新环境的能力,实现外贸稳定可持续发展。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它涉及面很广,涵盖着经济社会、人本身的发展,以及发展实质、目的、衡量和评价等理论思维和根本观点。它不是在一般层面上提出的具体对策,而是从更高理论层面上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新情况的需要而提供的新的发展思路。它既为破解当前发展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提供了一把新钥匙,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发展目标和方向,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它理所当然地是上海外贸发展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指导思想。

同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自觉行动。就其内容来说,由于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外贸发展没有脱离数量型增长模式,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存在非科学发展的现象,以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就自觉行动而言,外贸发展究竟采取何种类型的增长方式,并不是由主观因素决定,而是受客观经济社会条件所制约。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初期,尤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基本上采取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外贸也是如此;而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逐步具备,应适时选择集约型增长方式。目前上海虽然同全国一样总体上属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但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比全国有些地区要高,社会环境、经济体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显著优势,已积累雄厚地实行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外贸应毫无疑问地率先选择集约型增长方式。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针对外贸增长中存在的问题,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外贸增长尽快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关系到上海外贸能否保持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

(二)上海外贸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的主要措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上海外贸发展的实际,推进外贸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应采取以下一些主要措施:

1、加快实施技术导向型贸易战略,提高贸易技术含量 技术导向型贸易战略是指一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更注重产品技术含量的一整套贸易政策和制度。鉴于上海缺乏资源和土地,但又拥有相对的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优势以及起步较早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条件,完全有能力在“科

教兴市”的战略推动下积极实施技术导向型贸易战略,这是上海外贸增长方式取得根本转变最有效的选择。

实施技术导向型的贸易战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注重产品的技术含量,以产品质量、产品增值量和产品品牌发展战略为主线,以上海现有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为立足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促进上海从资源导向型贸易向技术导向型贸易转变。

2、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构筑外贸出口产业竞争新优势 外贸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状况是紧密相连的。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外贸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必然采取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上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着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加快发展工业六大支柱产业的同时,实施“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使产业结构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于是上海出口产品结构有明显改善,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至目前的3.7%,工业制成品出口提高至目前的96.3%,这是上海外贸增长方式已有转变的体现。

但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现状还不容乐观。制造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金融业虽然已拥有各类市场,但发展不完善,显得稚嫩,金融机构还落后于金融中心的建设要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产业虽有突破性进展,但技术积累比较薄弱。同时,上海产业结构同周边地区还未形成梯度层次分工,制造业结构雷同更严重,存在同质竞争现象。因此,上海必须依据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努力构建与国际化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优势产业,这必须做好这样几个工作:(1)整合自身拥有的技术资源,构筑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2)加强同周边地区分工与协作,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各具特色的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3)加大原创力度,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4)加强制造业的研发设计,锻造先进制造产业。通过这些努力,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使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技术含量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促进上海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大步迈向质量型。

3、加快走自主创新之路和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战略。尽快赢得在国际市场上更大的发展空间 国内外先进企业发展历程充分表明,自主创新是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上海生产科技企业具有“创牌”优势,在发展外贸过程中,要率先从过去贴牌生产转向创牌生产,通过质量创牌、科技创牌、文化创牌,打出自己品牌,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内涵,这也是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

从上海的实际出发,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必须增强自主创新意识。这就要充分利用开放的市场条件,广泛与科研院所合作,实现关键技术来源多元化,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为己所用的技术和资源,培育自主品牌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同时,要紧紧围绕人才技术这两个环节,不断加大投入。各有关生产企业,要改变科技开发费用投入不足的状况,按需要提取技术研发费用,不断提高研发经费的比重,还要吸引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尽快形成一支成熟技术创新力量。

世界品牌的竞争,某种意义上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上海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人才等优势,着力制造自主品牌和世界名牌。为此,要有效地实施专利战略,提高专利申请成功率和最大限度地保护专利;同时,要努力掌握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国际竞争中争夺制造权利,占据主动地位。通过创立国际品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拓展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空间。

4、加快发展开放型服务业,提高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服务贸易的国际化是发展外贸、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重要支撑,是对外开放水平的直接反映。服务业的发展,既能优化产业结构,又能拓展GDP规模,还能提升国际竞争力。上海要充分利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条件,扩大服务业开放范围,提高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度。

上海发展开放型服务贸易对推动上海经济发展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由于近几年来上海外贸中的商品进口大于商品出口呈现贸易逆差状态,从商品净出口角度考察外贸对经济增长作用显得很弱甚至表现为负作用,而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开放型服务贸易,以商品和服务净出口来综合考察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才能明显地显现出来。因此,上海发展开放型服务贸易不仅具有提高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一般意义,而且更具有作为推动上海经济发展新动力的特殊意义。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极具增长潜力的领域,涉及行业多达150多个。上海服务贸易虽然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但发展服务的行业还不广,应扩大文化、技术贸易、软件和服务外包、旅游、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等领域出口,积极开拓金融保险、体育、广告、咨询等行业出口,培育服务贸易出口新的增长点。同时,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扩大服务贸易进口。在发展开放型服务业中,要把服务贸易与吸引外资结合起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合理有序流向服务贸易领域,更要吸引跨国公司来沪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和地区总部,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贸易在GDP和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以便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5、加快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和增值率 上海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近年来虽有减缓,但是出口额仍然占全市外贸出口相当大的比重。由于目前加工贸易层次低,不利于国际交换、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并且模糊原产地界限容易造成贸易摩擦。因此,必须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上海要根据产业升级要求,调整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目录,引导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加工贸易技术含量和增值率,要增强国内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国产化率。同时,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沟通与合作,充分利用“出口机电产品资金资助政策”和“机电出口产品技术改造项目贴息政策”,扩大高科技产品、自主品牌产品、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还要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提高出口竞争力。

6、加快转变外贸经营方式,促进出口商品质量与效益同步增长 外贸经营方式转变直接影响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应该说,上海出口商品质量由于多年努力有很大提高,但由于有些企业不会经营,也不善经营,不熟悉国际商场行情,不遵守行业规则,结果使得有些出口商品没有卖出好价钱,出口商品质量提高没有带来效益的同步增长。为此,应该做到:(1)按质论价。应转变以低价取胜的观念,外商并不因为价格低而购买商品,而以质量论成交,在最近第103届广交会上,对有些质量好的纺织品价格提高3%-5%照样赢得客户签约就是证明;(2)创造品牌知名度。对品牌要加强宣传工作,让广大客户了解;(3)培育营销渠道。由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向连锁经营、跨国经营、网络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转变。通过这些手段,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出口商品质量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7、加快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集约化经营的微观基础 企业是现代市场竞争力的主体。企业竞争力如何,直接影响增长方式转变。由于我国企业的环境竞争力、内在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总体竞争力相当落后,所以大多数采取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在国际市场上以劳动力众多和人力资源便宜获取“比较优势”,上海外贸企业同样存在这种状况。

上海目前有各类外贸企业5万多家,这是外贸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但是,外贸体制改革取代不了企业经营战略定位和经营方式的选择。国内外企业生存发展的实践表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集约型经营的微观基础,是外贸企业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条重要出路。尤其在当前外贸企业生存环境趋紧、生意不好做的条件下,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更为迫切和重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建立创新机制,不断创造适应国际市场的拳头产品,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增加出口产品的花色和品种。同时,要增加科学研究开发的投入,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依靠科技创新来增强和维持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上海外贸企业率先转变增长方式,赢得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

8、加快建立内部协调机制,做好应对贸易摩擦工作 近些年来,出口商品屡遭国外反倾销及绿色壁垒等贸易摩擦问题。包括上海在内长三角地区遭受贸易摩擦问题比较突出。这既有国外的偏见,又有企业自身因素惹来的麻烦。要应对外部贸易摩擦,加强内部机制建设非常重要。首先,要加强企业自律机制,讲究竞争规则,规范市场秩序,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其次,要增强应诉能力,通过法律法规提高应诉水平;再次,要发挥行业协调作用,增强协调性;最后,要加强政府间的磋商。通过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三个层面建立应诉机制,力争应诉取胜。

总之,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上海必须按照十七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外贸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促进上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并带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推进我国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上一篇:进出口业务中的电汇结算方式探讨 下一篇:中国甘肃省定西陇海乳品公司诉美国BECWOOD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