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摭谈

时间:2022-10-03 02:46:04

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策略摭谈

[摘要]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源泉。由于它主要在课外时间进行,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教师在场,因此,要获得成效应主要采取以下策略:提供驱动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自觉性;创造条件,确保读物的落实和足够的阅读时间;强化指导,授之以“渔”,促使学生自能读书。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小学生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114-03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目标中分别提出“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并明确指出量化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课程标准如此高度重视课外阅读是因为开展课外阅读,对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实现语文课程目标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课外阅读主要在课外进行且主要由学生自己阅读,而大部分学生自己阅读的行为都不可能自发产生和维持。因此,要确保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不能没有教师到位和得当的指导。

1 提供驱动力,激发阅读的自觉性

课外阅读主要在课外进行,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教师的在场,因此也就没有太多来自教师的驱动阅读的力量,主要靠学生自觉阅读,主动阅读。因此,必须多管齐下,为学生提供外在或内在的阅读驱动力。有了驱动力,学生才会产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才能使自发阅读的行为产生并得以维持。

1.1 巧设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小学生几乎都对故事感兴趣,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对《吹小号的天鹅》的阅读兴趣,教师选取《吹小号的天鹅》中的某个故事娓娓道来,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故事情节早已经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后面的内容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出示《吹小号的天鹅》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悬念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魅力,主动去进行阅读,教学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有时,教师也可以结合课内阅读,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然后让学生猜测书中的情节和事件,再去引导读整本的书籍,激发“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姑娘》后,教师可介绍《安徒生童话选》;结合《将相和》、《赤壁之战》的教学,教师可介绍《三国演义》(儿童版)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纷纷要求借书,在阅读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文化灿烂之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唤起了课外阅读的欲望,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2 营造氛围,催生阅读动机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少不了图书推荐。进行推荐时,可以由古诗名句导入以创设氛围,如,“书,美丽的种子”这句话使学生明白书籍能创造人们美好一生的重要意义。“纯净阅读,滋养心灵”能使学生明白阅读能陶冶情操,培养美好情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使学生明白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多读书,读好书,写作也就不难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使学生明白书在人类的进步乃至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明白由于自己的见地不同,对作者笔下的人物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不怕艰苦、认真努力的人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若将这些名人名言、有关读书的话作为标语,贴在教室里不断警示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层动机。

1.3 开展活动,维持阅读热情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热情,把该项活动常态化,每学期应进行若干读书竞赛活动,其形式可以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也可以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还可采用故事会、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励孩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坚持更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榜样,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2 创造条件,提供读物和时间的保证

由于阅读活动主要在课外,没有教师在场,课外阅读的任务落实具有相当的难度。教师要提供多种阅读时空,创造各种必要条件,要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确保课外阅读的任务落于实处。

2.1 用好图书室,提供足量读物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课外阅读要真正成为学生语文素养重要的源泉,必须要有一定的阅读数量作为基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具体规定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学生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此推算,小学生平均每天要读2500字。这样一来,读物的来源就是教师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可以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学校的图书室是开展课外阅读的物质基础,是学生阅读书籍的主要园地之

。增加图书室对学生的开放次数也是解决书源问题的好办法,比如开放次数可以由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两次,尤其可以增加双休日的开放时间。对那些阅读需求强的孩子,图书室可以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允许他们随时都可去图书室借书。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能从整体上得以提高。

2.2 合理安排,保证阅读时间

书源问题解决了,阅读量的要求提高了,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作后盾,学生只能走马观花,甚至流于形式。所以,每天至少要留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教学时问,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之中去进行阅读、去接受新知识”。每天中饭后有一个多小时,这个时间必须充分利用,因为饭后人最适宜的是休息,而小学生并无午睡习惯,读课外书便成为一种一举两得的休闲活动,有利于学习之余的放松。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去学校图书室阅读,既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又能使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阅

读。每周安排一节大阅读欣赏课,由教师组织进行精读博览的导读。每天布置回家作业时,将阅读课外书作为一项常规作业,占据半个小时,以巩固所学的阅读方法,真正使学生的阅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3 强化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无数的事实证明,光有兴趣,只凭感觉毫无目的地去茫茫课外书海中“潇洒走一回”,往往收效甚微。因此,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成效。教师作为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应加强指导,尤其要注意授之以“渔”,教洽阅读方法,让学生自能读书。

3.1 教给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通过广泛而快速的阅读,最大限度地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毫无疑问,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开阔思路、博采众家之长是大有裨益的,然而这并不是说课外阅读完全不需要精读。“阅读方法有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但浏览与精读并不是对立的。浏览的目的是为了选择和捕捉信息,而要运用选择和捕捉到的信息,就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精读。“鸿篇巨制”的小说,更多需要浏览,短小精悍的美文,要用精读。

3.2 指导做读书笔记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到“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阶段目标中提到“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做读书笔记是搜集和积累信息资料的最基本的方法,同时做读书笔记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英国学者罗伯特・巴拉斯认为:“在做阅读笔记时,先要确定你需要什么信息,然后找出书籍和文章中的有关内容,把从文章中读到的信息与观点与自己听到的和看到的联系起来”。分类设计一些易于操作的表格让学生去填写。如,阅读人物故事类的书就可以设计如表1所示的表格。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记录新问题、新知识、新感受,以便以后查阅,边读边记的好习惯也就形成了。

3.3 教会读思写结合

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阅读并不是仅仅把书看一遍,还必须对书中或文中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对文章的遣词用句、中心思想、写作方法、人生启迪等有比较细致的思考。因此,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能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脑,逐渐达到会读书,善读书,从而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对提高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可以达到润泽孩子心灵的效能。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致力于引导学生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不断提升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使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上一篇:交通工程学双语教学主要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