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定位与问题改进

时间:2022-10-10 11:18:08

论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定位与问题改进

[摘要]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体系建立时间不长,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各行其是,定位不清,督导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不仅未能真正发挥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学良好氛围的培育。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定位是管理系统中的决策支持系统,其职能包括基础层面的职能“督”和较高层面的职能“导”。建立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新机制,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督导工作,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规范的督导工作制度和专家型督导队伍,确立服务的、科学的、民主的和差异的原则,从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定位;问题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2-0023-02

近年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已与本科院校大体相当,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重点是提升内涵和办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体现高职院校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有效的教学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督导体系建立时间不长,很不规范,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各行其是,定位不清,督导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不仅未能真正发挥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教学良好氛围的培育,以致地位边缘化,值得探讨。

1 当前高职院校督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没有优质的督导队伍。督导的职能决定了督导人员应该是专家型的,具备优秀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可是不少高职院校督导人员往往以返聘的退休教师或者老教师为主,这些教师虽然经验丰富时间充裕,但其教学观念和专业技能毕竟和中青年教师存在一定差距。有的院校甚至把一些没有专业特长和教学经历的人员安排到督导处,这些督导员自己缺乏实战经验,当然无法指导教师,只能做一些简单的课堂检查工作。

2)督导内容和方式简单化,重“督”轻“导”,或光“督”不“导”。教育教学的环节和内容很多,教学管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都是督导的内容。一些督导不深入考察,工作中如蜻蜓点水,仅充当“教学警察”的角色,巡视课堂后即对教师做出考核评价,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也只做简单批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

3)缺乏尊重与沟通。教学督导人员对师生缺乏尊重,听课不打招呼,擅自闯入教室,破坏教学秩序,伤害教师感情。同时,教学督导人员听课之后只做考核评价,不和被督导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开诚布公的交流,导致相互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加深,引发督导对象的抵触情绪……

4)以点代面评价偏差。教学工作是持续的多面的,但督导的抽查形式,使督导人员倾向于凭教师的某一两次课就形成对该教师的整体评价,评价容易出现偏差。

5)督导积极作用被削弱。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教学督导不能落实“指导”,因而积极作用被削弱,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业务水平的积极影响有限。

2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定位与职能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出现上述问题和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角色定位错位,被定位为考核系统而非支持与服务系统,因而队伍配备不注重专家化,督导人员则以考核官的身份和心态自居,以不恰当的方式干预教学。实际上,教学督导的定位是管理系统中的决策支持系统,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参谋机构,它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教学和教学管理为宗旨,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以教学信息收集为手段,针对教与学双方和教学全过程,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客观地向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教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问题、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

高职院校督导的基本内容通常为“三督”,即“督教”(教师教学)、“督学”(学生学习)、“督管”(教学管理)。由于高职院校有专门的学工处,各院系都配备了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较强的辅导员队伍,可以较好的履行“督学”职能,因而教学督导可将工作重点放在“督教”和“督管”上,深入考察,发现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和教师教学中的优缺点,提出改进工作的有效建议,推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激励和引导教师自我成长,最终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职能包括“督”和“导”两个层面,“督”包括检查、监督、评价等职能,是基础职能。“导”包括反馈、指导、建议等职能,是较高层面的职能,也是“督导”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往往只注重实现检查、监督、评价等基础职能,而不落实反馈、指导、建议等核心职能,并且因为角色定位错位的原因,在“督”的基础职能上也履行得不尽如人意,以致出现上述种种问题与现象,引起矛盾与争议。

通过全面正确履行职能,高职院校的督导可以发挥对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的诊断评价作用、反馈督促作用、沟通协调作用、咨询指导作用和推广经验作用。

3 建立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新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督导体系大致存在三种模式,一是职能处室模式,督导处和其他职能处室平级,作为教学研究评估的机构;二是依附于教务处的模式,督导作为教务处的一项职能;三是校长直接领导模式,作为咨询部门,负责全校的教学督导和参谋。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模式下督导处便于经常化专门化开展工作,但其职能易与教务处、学工处等部门交叉重叠;第二种便于教务处统一安排,但容易出现“以管代评”的弊病;第三种便于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但如果制度不规范,则可能出现自我管理不善的问题。无论运用哪一种模式,都要明确定位、职能和重点。建立高职院校教学督导新机制,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督导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规范的督导工作制度。制定教学督导的组织模式、运行机制、聘任考核等系列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出现的问题修订和完善。教学督导要顺利持续开展,必须有制度保障。

2)建立一支专家型督导队伍,专家型督导人员能“督”善“导”,既能充分肯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中的优点和长处,又能敏锐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建议,令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督导队伍可以由教育教学专家和优秀的老中青年教师按一定比例构成,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督导队伍中还应有来自企业的专家。因为院级督导一般很难配备所有专业的专家,院系二级督导可分工协作,院级重点“督管”,系级重点“督教”,院系二级督导同时协助学工线做好“督学”工作。

3)确立服务的、科学的、民主的和差异的原则。服务原则是指明确督导的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从检查型督导向服务型督导转变,为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提供真诚而有效的帮助,促使督导对象提高业务水平;科学原则是指教学督导收集资料、教学评估要有合理的程序、途径和方法。分析问题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确保督导结论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要根据现代教育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教学督导工作,避免工作的随意性及失误;民主原则是指充分尊重教师,保持与督导对象的沟通,及时向教师反馈督导情况和意见,允许反映较差的教师和部门提出不同的解释性意见,同时虚心听取教师对督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发挥教师对督导工作的参与和支持作用,摒弃武断专横片面的做法。民主督导有利于建设和谐融洽的督教关系,构建良性的督教循环;差异原则是指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允许、认可、鼓励教师的不同教学个性和风格。目前高职院校的督导队伍偏于老龄化,有些年龄较大的督导员教育理念未能与时俱进,偏爱严肃稳重的教学风格,不赞赏其他如活泼的、幽默的、犀利的教学风格。这会压制教师的个性和创新性,必然也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潜能的发展,教学督导应具有宽和的精神。

4)奖惩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当前高职教学督导评价常常用做考核,常用词语有“奖优罚劣”、“末位淘汰”、“扣分”,使教师处于被动迎合状态,对督导产生紧张和对抗心理,很难安心钻研业务。近20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教授撰著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不以奖惩为目的,重视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根据教师的基础条件和现实情况规划其发展目标,评价者和教师共同协商制定目标并创设条件促进教师达到发展目标。发展性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热情,激励教师自觉积极地改进教学。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实行发展性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值得高职院校借鉴。

上一篇: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之我见 下一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