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酶”般胸怀的教育

时间:2022-10-03 02:43:54

塑造“酶”般胸怀的教育

学校一直在提倡个性化教育,但是提倡并不见得真正主动履行,个性化教育许多时候是一种象征性口号,或者说学校实践个性化教育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因为在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个性化教育并没有真正的土壤。虽然学校在被动实践个性化教育,但这也并不能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相对以往,学生受学校教育影响的力量在减弱,特别是受媒体的影响力度在不断地加大,如果单纯从影响力的角度分析,学校教育已经逊色许多。

不管是从权威性还是亲和力,学校教育都在走下坡路。曾经引以为豪的“园丁”们,那大刀阔斧的修剪已经让“花朵”们尽显病态美;曾经辛酸自诩的“焟烛”们,“泪始干”并不能感动“被照耀者”,却感到有点昏暗。个性化的学生,讨厌被摆弄,讨厌用牺牲精神来换取被驯服,他们喜欢自然生长,无拘无束,喜欢生活中多一份陶醉,而不是悲伤。可是学校和教师并不能与时俱进,还在用一厢情愿的态势悲壮地等待或叹息。虽然尼尔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提出:“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可是学校一直不愿意改变“环境”的角色,一直在焦虑地等待学生来适应学校,从而使学校离学生越来越远,以致感到厌恶。即使如此,学校教育还是无动于衷。《学会生存》中指出:“学校是为儿童而设立的,而不是儿童为学校而生存的。”可是当为学生设立的学校令学生感到厌恶的时候,学校的存在价值在哪里呢?

学校和教师应该要改变接受学生的状态,更不能总以园丁、焟烛、春蚕自诩,强制和悲壮已经不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在和平年代,幸福才是主题曲。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身份,要有酶一般的胸怀,主动去适应学生,而不再固执地以教训的态势去强制学生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会导致一种虚假的模拟,因为它本身就不是一种共鸣的产物,学生只是为了逃避惩戒而被迫服从。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只能催化本来就会进行的反应,但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学生进入学校,如杜威所说:“教育即生长。”学生是为生长而来,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长。但一个人的成长如果完全按照自然规律,一方面会降低有效性,另一方面会使其向动物本能发展。而具有酶般胸怀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人的社会性,但人的社会性绝不仅是知识的建筑,更是人性的艺术。教育的两大功能就是完成知识的建筑和塑造人性的艺术,并为这两方面的完成降低阻力。可是当今学校教育着重于知识建筑而漠视人性艺术的塑造,这是教育的败笔。而当人性的艺术消退,知识建筑的阻力也会加大,不但不能降低学习的“活化能”,反而使学习步履维艰。本应随着知识的积累,学习应该越来越容易,可是现实中学生随着知识的积累,却感到越来越困惑,这是漠视人性艺术的必然结果,因为人性艺术是学习的酶,失去它也就失去了降低活化能的机会。

酶是一种主动变化而去完成反应的一种特殊物质。酶催化反应是以类似于“钥匙与锁”的作用,“锁”一旦于“钥匙”碰到一起,“锁眼”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使“钥匙”与“锁”紧密配合。教育何尝不应如此呢?学校和教师总在等待学生发生变化,其实真正应该变化的就是学校和教师这个“锁眼”,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教师应该成为‘变化的诱导者’。”家庭、社会甚至学校本身都在指责孩子失去自我肯定的勇气,可是反思孩子的处境,会有多少自我肯定能够生成呢?在家庭里,孩子必须被迫适应家长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在学校中必须被迫适应学校的各种所谓的规章制度,似乎家庭和学校教育是不可改变的,唯一需要改变的就是孩子的本性,失去本性而模仿成人,自我肯定的腋芽还没有长出就已经被教育者威胁且退缩了。家庭没有为孩子的自由成长让步,学校教育也没有保护孩子的天性,当孩子们习惯生活在被适应的生态中时,自我肯定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学校教育和家庭却以受害者的身份彼此埋怨对方,甚至把责任推给了虚无的社会。苏霍姆林斯基说:“自我肯定的过程对少年来说应成为他生活的真谛。”其实谁又真正在乎过孩子自我肯定的真谛呢?甚至有点害怕,害怕孩子自我肯定的疯长会威胁到自身不可侵犯的地位。

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虽然教师不可能仅是一种酶,但教师应该成为一群酶的复合体。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加登勒说:“在过去的世纪中,教学的最大错误是:假定全体儿童是没有差异的同一个体,而以同一方式教授同一学科般地对待全体儿童。”学生具有差异性,教育怎么可能一视同仁呢?教师作为酶的复合体,每一位教师具有多种酶的功能,当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育,这也是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虽然我们找不出一把教育的万能钥匙,但是能找到打开每一把锁的钥匙。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应该具有酶的专一性特征,用不同的方法去化解个性化学生的疑惑,而不是一味地强制执行。

酶在反应前自身并不改变。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保持一份对教育的执着甚至是偏爱,如酶一般保持不变本色。可是现实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不可小视的教育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有人说:有一种付出,不会减少,只会越来越多,那就是爱。一直提倡教师要有教育大爱,可是当付出后,教师自身却发生是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职业衰老的症状。教育应该是快乐的,生活在教育中的人也应该是快乐,职业倦怠的出现,已经意味着教师并没有真正体味教育的真谛或者就是教育本身已经出现了重大问题。教育的土壤正在变得越来越贫瘠,职业倦怠何尝不是因为教育土壤不能提供足够的养分而造成的呢?教育土壤是否适宜的重要标志,就是教师在履行教育功能时,是否会感到心力交瘁,如果依然能如酶一般高效且有活力,教育的土壤才是原生态的。

教育是酶,它履行了一种催化剂的功能,完成了“教育即生长”的催化;教育是酶,它实践“钥匙”与锁的相遇,完成了学校主动适应学生的期望;教育是酶,它实行个性化教育的期待,完成了因材施教的梦想;教育是酶,它保持着教育者的本色,完成了幸福教育的理想。

上一篇:“有效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理答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