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时间:2022-10-03 12:19:14

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摘 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之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弊端也凸显出来。资源、环境等方面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有很大的提升,相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显现出其局限性的一面,继续放纵下去已经很难再有长足的进步。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下的重要问题。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有着比较详尽的揭示,也同样对于市场经济之下的发展方式有着切实的作用。因而在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同时,应当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中的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借鉴,用以指导和对照自身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转型;增长的外延和内涵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12-02

《资本论》之中关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叙述,虽然主要是针对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而言的。但就情况而言,基本上可以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一般情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而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也没有本质性的变化。中央已经提出要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来对待,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其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显然对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经济发展转型问题的提出

1.经济发展的转型。经济发展转型对于我国而言是比较迫切的问题,但就更广泛的范围而言,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的时候,那些走在前面的国家已经基本上同步开始了经济发展形式的转型,而且就当下的效果而言,发达国家的转型固然有其产业空心化的过度弊端,但就发展程度和结果而言,也确实是做到了经济整体效益乃至于社会发展的和谐运转,并且成功地做到集约化和全面发展。因此,就当前的情况而言,经济转型是指从原有的粗放式的、投资主导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化的、结构均衡的、资源环境友好的、以经济全方位发展为目的的新的发展方式。

2.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经济发展转型的论断。马克思最早在讨论农业经营的时候,采用了粗放和集约的概念,并且简单阐述了一下两个阶段的经营差异,即投资是否集中和持续性的问题,可以看作后来的粗放型和集约型差异的滥觞。再者,在讨论再生产问题的时候,马克思使用了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外延”的概念,“外延”是指通过规模的扩大来实现扩大再生产,并实现经济增长;而“内涵”对于扩大再生产而言则是通过技术的进步、管理的提高来实现生产效能的增长。通过这一论述也区分了扩大再生产方式的差异,并且进一步可以扩展到经济增长方式上面来[1]。

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瓶颈问题

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而言还算好,但是旧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开始遇到瓶颈,有些地方难以寸进,付出的代价和消耗逐渐难以令人接受,而问题的凸显也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单纯的增长来解决。因此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优化经济发展的质量。

1.过度依赖投资和国际市场。过度依赖投资和国际市场是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不足的一大原因,由于对该投资拉动和外贸利润的过度需求,导致了这样的经济发展存在持续性不稳定需求也不稳定的情况,而一旦这些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弱化,就很容易导致经济发展的剧烈波动。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对于经济形势的依赖是正常的情况,但是如果任由外部因素主导,不去发掘内生性的动力的话,那么很难保证发展的持续性。毕竟投资也好,出口也罢,都是不常有而不稳定的东西,更不可能长期持续地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如那些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样,虽然用起来的时候很痛快,但是必须得考虑在没有的时候应当如何去保持、去适应,否则便无法保持持续性的进步。

2.超过资源环境和人的承载能力。资源和环境不友好也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大弊端,由于生产效能比较低,需要足够的产出不得不依靠高消耗高投入,进而导致大幅度地破坏环境,这些都是因为生产方式的低水平导致的。而且,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有其极限性,不可能无限度地进行开发和破坏。如果继续吃子孙饭,超强度地掠夺性发展,那么必然会导致无法持续的后果。同样的,人自身的承受能力也会受到资源环境相关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人的承受能力也造成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必然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而这也是粗放式发展方式所不能带来的。

3.产业结构发展不具有持续性。现阶段在产业结构方面也不具有很好的契合性,首先表现是第二产业的畸重,工业的发达本身是好事,但是如果是非正常的发达就未必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活动空间,然而自身的发展粗放,缺少持续空间,更是内部以低附加值的低端加工业为主,自主内生推动的工业部分比较缺乏,可以说在制造业的发展中也是很难过于看好。

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不得不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我国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始终偏低,也很难能够真正完全地发挥作用,更不容易吸纳劳动力,对于产业转型之后的富余劳动力问题也显得滞后很多[2]。就总体而言,第三产业的进步比较有限,发展前景虽然广阔但是现阶段确实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不足。需要承认的是,在技术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方面我国也只有在少数部分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技术应用率和贡献率也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自主拥有和开发的核心技术数量还比较少,能够在实践中发展壮大的更加有限。不得不说在科技水平方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大短板,如果不能有效的克服,将会带来相当的阻碍和迟滞作用。

三、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问题的指导意义

1.对于社会生产的结构方面。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有着比较详尽的描述,并且通过剩余价值累积率、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作为决定因素构建了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增长范式。应当说在市场经济的整体框架下,这属于可以通用的东西,也是可以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基础性构建的材料。

2.对于经济发展的类别和应用方面。在《资本论》中,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类别和应用同样有一定的研究,通过以小见大,从微观的企业扩大再生产,进而达到宏观方面的社会扩大再生产。以规模的扩大和范围的扩展作为主要增长方式的外延增长和以生产效率和技术改进为主要手段的增长作为内涵增长作为区分,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

同时,通过对于以上的阅读,也可以了解到经济转型方面最需要做的几点。协调全面的发展以及通过技术进步的内生式核心创造,都是值得去注意和深究的地方。

四、在实践中完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注重内生式发展,扩大内部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自身的发展才是推动经济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在推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一直做得不太好而且畸形化,如果不能够将居民消费向需要的地方引导,反而通过各种方式控制消费,压缩生活成本之外的机动空间,或者鼓励对于生产没有有效刺激的无效消费,则必然会导致消费的拉动提不上来。

事实上随着本身的经济发展,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性都会下降,但是对于消费而言,这个因素所占的比率只会不断提高,因此提高和引导消费,对于经济转型而言非常重要[3]。

2.建设资源环境友好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于经济转型而言,致力于发展的持续性,就必须保证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内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合理运用,才能够保证经济发展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协调,能够使得经济发展在社会效果方面达到正相关。

建设资源和环境友好的氛围,首先需要从制度上保障,然后要从结构上调节,再者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相关的配套措施,保证能够严格地执行下去。在法律和行政手段之外,也应该充分运用引导和鼓励的方式,惩罚对于资源环境的损害行为,保证转型的及时和彻底性。

3.针对情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单一的结构模式。在产业结构方面,最主要的就是改变盲目的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小工业企业的状况,改善工业的技术结构,促进产业转移,以避免工业畸形的状况。然后则是通过工业对工业的反哺,以及二、三产业对于多余人口的容纳,促进农业进一步的集约化发展和现代式经营,以及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扩大其覆盖范围,保证第三产业能够推进更多的实体发展。

在总体上,需要保证产业结构的均衡和协调,并且在城镇化进程的同时避免损害到工农业生产,在各个产业之中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就能够有效地推动三大产业的共同进步。

4.加强核心技术开发,推动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对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归根结底是要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作为最终的推动力,依靠投资拉动确实有其增长的限制,但是科技的进步是无限发展的,而且只有通过自己掌控的核心技术,才能够保持高起点下一个比较低成本的快速发展。

对于科技水平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核心技术,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并且不断地通过引进和对比来强化自身的开发水平。其次就是对于技术研发的制度方面应当保持一定的弹性和宽容度,并且有足够的实践和鼓励来激发人们的开发热情。在获得研发的技术进步的时候,其效益通过应用是可以达到很大的倍率的。因此,对于科技的进步,是属于经济发展最根本性的依赖对象,作为经济转型的源头活水来对待,是不会有问题的。

总体而言,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是从抽象的,一般性的构建方面来进行阐述的,因而在进行具体的执行操作的时候,是必须将实际情况加以考量,并且根据理论的结合加以运用的[4]。

五、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就是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的有机结合,既有传承的部分,也有自身的发展。将经济的增长转变到发展,也不仅仅是词义的变化,更是整个理念的变动,从单纯的经济量的进步,变为实质上的效果的发展,能够做到又好又快的时候,就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本质性变化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

[3]钱津.论加快转变中国农业发展方式[J].江汉论坛,2010(8).

[4]彭五堂.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经济问题,2005(11).

上一篇:网络银行风险防范及监管体系构建 下一篇:河南省新农村社区建设:背景、现状、成效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