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利用学具来激发学习积极性

时间:2022-10-03 09:58:07

怎样利用学具来激发学习积极性

摘要: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比较差。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更多的教师认识到:利用学具进行教学,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具体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以及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合理地利用学具,能起到优化课堂的作用。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键词:小学数学 学具 直观教学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学具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并且日益显示其积极作用。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但也有一些应当注意的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优势:

1、利用学具培养学生之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主动积极的参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作用,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创新学习。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采用这种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利用学具操作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源泉。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通过教师演示的“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理解二分之一含义后,我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就出现了不同的折法。学生一听,还有别的折法?有的表示怀疑,有的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就再动手折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刚才这几种折法的折痕都经过了中心这一点。我想问一下.经过这一点任意折是不是都能把它平均分?”话音刚落,教室就炸开了锅,很多学生说,这根本不可能。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按他的方法试一试。结论正好和那个同学提出的一样。这样,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尝试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大胆猜想的学习积极性,又教给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富有创意的思考,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利用学具培养学生之空间观念。小学几何知识属于直观实验几何,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直观观察。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观察,利用学具,动手实验,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具体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反映,感知规律,建立表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一上课就兴致勃勃地说:“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橡皮泥。”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洞孔

的盒中装满橡皮泥,再把一个长方体塞入橡皮泥中,盖紧盒盖,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洞孔中挤出,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一过程,得出物体占有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身边的学具(橡皮、文具盒、书包),问哪一个所占空间大?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学具,不但理解了“空间”,“体积”的概念,而且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

3、利用学具的培养学生之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中,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根据小学生直观形象性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通过操作学具,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重视学生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动耳、动眼,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做、自己说、进行积极探索发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实验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

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怎样使学生懂得“把各个数的数字相加”比较抽象。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事先用硬纸做一张数位顺序表,然后分四个过程进行。①用3根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1个三位数(如102),看这个三位数是否能被3整除。②用6根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1个四位数(如2031),看这个四位数是否能被3整除。③用9根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一个五位数(如21321),看这个五位数是否能被3整除。④用3的倍数把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任意摆个五位数,看这个五位数能否被3整除。接着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中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想一想,你摆的这个数是用3的倍数把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中摆出来的,这说明这个数各数字之和是几的倍数?最后让学生验证质疑,找出规律特征。用不是3的倍数把小棒在数位顺序表任意摆个数,看你摆的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最后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口述自己发现,亲自感受,感到规律是自己探索出来的,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利用学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快乐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培养了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中使用学具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全体学生都能看清,颜色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可简单一些,以免无关属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活动教具,因为活动教具容易引起注意,容易被知觉,它更有利于使知觉的主体与背景分离,使主体更加鲜明。同时,活动教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教学重点,便于把握教学内容的实质。

2、教具学具数量、操作递减有序。教具学具操作的目的,是用直观感知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利用记忆表象来帮助儿童理解初步的数学知识。当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则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上一篇:高中英语如何搞好听力教学 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