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泉州民企外迁现象

时间:2022-10-03 09:54:03

泉州是福建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近几年,泉州有不少民营企业外迁,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如菲莉集团、七匹狼集团、劲霸时装有限公司等总部计划外迁以及包袋行业、服装行业等大规模外迁到江西、三明、漳州等地去办厂,使泉州区域产业经济初步呈现外迁的潜在风险。企业外迁成了社会各界讨论的话题,这种大规模的“外迁”是如何产生的,企业进行跨区域投资的目的是什么?企业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转移?近日,笔者就这些问题对泉州民营企业外迁现象进行调查。

企业多种形式外迁

企业外迁是指企业地理位置的转变或者向外延伸扩张,包括企业整体的物理位置转移,也包括下级分支机构的异地设立,它不仅是物理要素地域上的转移,而且是涵盖所有生产要素的地域转移,如资金、品牌、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等。

目前,泉州民营企业中有不少大型企业外迁或正准备外迁。如七匹狼外迁的传闻是其前年在上海买了地,尽管还没有搬到上海,但目前七匹狼集团已将其设计研发中心迁往香港,品牌运作中心则设在上海,晋江只作为其生产基地;而劲霸的总经理洪忠信也称,现在有这么一个想法,把总部搬到上海去,只是还没有最后付诸实施;福建浔兴集团也已在上海投资构建一期工程,以提高研发能力……泉州民营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是服装、鞋等时尚产业等,当地一批知名企业计划将公司外迁到上海、北京等地,在国内服装业的前沿地带安营扎寨,这是着眼于大城市特有的城市魅力和其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这些城市资本市场发展成熟,产品销售渠道完善,进入国际市场相对便利,企业不仅可以在融资方面享受到便利,且能在这个有利的投资环境中谙习管理之道。

泉州民营企业外迁方式大致有企业整体迁移式的对外投资、企业的部分迁移式的对外投资、企业总部外迁,但生产基地仍在当地,如计划中实施的七匹狼集团和在科技水平较高的城市建立技术开发和信息中心,如福建浔兴集团等几种。

影响企业外迁因素

企业的发展,往往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环境的支持,同时,也和一个地区的人力、交通、能源等因素分不开。纵观泉州民营企业外迁情况,其因素主要有:

一、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

企业外迁,资本朝着增值最大化的营运环境流动,这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经济高速发展后的正常现象。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一定的量后,对外投资必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泉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02.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2%,增幅达到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而初步预计,2005年泉州市GDP将增长13%以上。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等进入“2004年全国百强县”,总体经济水平已经进入了对外投资增长期。

产业发展必须包括人力、科研、营销网络和服务信息等发展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甚至比经济指标和经济总量的增长更为重要,竞争能力的增长才是产业升级转型和产业现代化的根本源动力。泉州市缓慢的中心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使一些高素质人才不愿意到泉州来服务泉州经济发展,势必对经济的新一轮发展造成障碍。

二、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资源问题。泉州是福建第三中心城市,但辖区各县市差距大,相对贫乏的资源与发展空间的狭小,使个别的商务成本太高。近年来,人力和能源等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泉州经济发展的两大“瓶颈”。从2003年开始,泉州一些县市已经开始出现民工荒,很多企业不能正常开业,为了吸引外地民工,包袋行业、服装行业开始把企业外迁到民工集中地如江西等地。

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入夏以来,由于降水量少,水电径流量不足,不仅直接影响福建省小水电行业,而且导致水力发电锐减。沿海部分地市由于工业发展迅猛,用电需求大幅度增长,如2004年1-11月泉州工业用电量增长速度为15.9%,而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的增长速度为31.2%。因此部分地市政府实行限电政策,据泉州市反映今年上半年限电达79天,限电量达2.42亿千瓦时。

民间资本的充分积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对民间资金的一次调查显示,泉州的民间资金和银行存款余额数目相当,比例大概是1:1。按照这个比例计算,目前泉州可用投资民间资金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为了实现资本在更高水平的运作,提升企业的综合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企业必然会寻求突破。当资本扩张的欲望与所在区域的发展空间发生矛盾时,企业外迁便成为必然的选择。

内部产业调整。近年来,泉州进行产业模块划分,在区域内部进行产业调整,使一些同类企业组织相对集中的特色工业区成为主导产业生产基地,把产业集群在布局上相对集中在一个固定区域,形成一个个“块状经济”,呈现模块化生存格局。但是泉州民营企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以专业技术不高的纺织、服装、制鞋、玩具、建陶、石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方向,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70%左右,企业发展到一展程度后,劳动密集型产业遇到企业发展劲瓶,需要外迁等。

外迁所在地的优惠政策。外迁的民营企业不但要考虑体制效应,而且要考虑到税收效益。近年来,有不少地区党、政人员组织当地企业到泉州考察,同时提出众多优惠政策吸引泉州民营企业到当地创办企业,如给予更高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种种特殊礼遇,税收优惠政策等。

企业外迁保持行业低成本竞争

外迁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导致当地产业空洞化及失业率的提高,而且,民营经济又是泉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新增就业的主要安置渠道,大量外迁将会致使本地的税收流失,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外迁企业可以利用当地低成本优势,反过来有可能提升自己与泉州本地同行业的竞争。

但是,企业的外迁能缓解当前的资源利用矛盾,有利于外出企业拓展产品市场,将品牌推向世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造成地方产业空洞的关键并非是外迁企业的规模与数量过于庞大,而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是否能及时进入以及比重是否上升。近年来泉州高科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制造业中份额不断提高,泉港区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ADM已投资兴建福海粮油项目;美国赛拉尼斯等5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台聚集团等4家台湾百大企业的客商参加该区项目的洽谈和签约;中国石油化工股份公司同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签订合作炼油化工一体化合资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以及晋江、石狮等地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链长、带动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也相继落户,使泉州民营企业中科技含量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仍然有所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和欧美有关纺织品方面贸易争端比较激烈,而泉州民营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纺织品出口企业,深受影响,如果泉州纺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尝试走出去,甚至到其他国家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设厂,则可以规避出口风险。并且,通过产业转移,泉州企业出现了两大趋势:生产型企业向大公司和集团化发展,流通企业向市场规模化发展。由此可见,通过企业转移,使泉州成为利用资本市场比较活跃的地区,并形成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泉州板块”。而相当一部分出口型企业,既通过转移,仍然能在相应区域中保持竞争优势,如包袋和服装等企业往内地转移,为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保持住出口优势。

政府对应措施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有迁出、接受两个地方政府,大多数新东道主主动调整观念,提出要迎接沿海地区向内地的产业梯度转移。近年来,不少内地省市政府到泉州招商,纷纷加大了在泉州招商引资的力度。那么,泉州的各级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对策呢?

一、不应阻挠、限制企业外迁。

企业外迁、对外投资在短期内会对当地的就业和税收产生一些不良后果,尤其是乡镇,这需要政府通过完善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解决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泉州经济发展还是会受益的:走出去的泉州企业,一般是以较低的成本利用其它地区的资源,而且,对外投资的企业会将其在外地取得的收入带回泉州,有利于整个企业的发展。对这些选择出走的企业不应阻挠、限制,否则会导致低度化的产业结构被锁定,人为地导致产业升级缓慢,甚至导致泡沫的出现。

二、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

从目前来说,泉州民营企业的成功主要是依靠制度创新而不是技术创新,当企业在发展中感觉灵活的体制优势正在弱化的时候,一般会更换企业所在的区域或所从事的行业去寻求更大的利润空间。技术进步动力的缺乏和近几年民工荒的出现都表明泉州民营企业资本边际效益的下降趋势,产业转移必然会出现。如何才能阻止企业在粗放发展阶段之后就转移阵地,政府一方面要强调产权明晰化,扶持企业股份制改制和上市,另一方面要完善市场机制,鼓励技术创新。

三、降低商务成本。

在原来企业转移留出空间之时,研究企业分工格局,结合泉州板块经济特色,各县(市、区)及管委会要围绕五大基地、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和重点培育的25个经济板块,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产业发展方向和规划。(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财政学系)

上一篇:发展先进制造业 提高厦门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构建海峡鞋业科技城 打造莆田鞋业升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