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03 05:16:44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目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文章围绕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内地创意产业刚刚起步,除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或城市的创意产业初具规模,并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外,其他城市或地区的创意产业还不够成熟,总体上表现为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平衡,宏观定位不明确,产业范畴界定不统一,创意人才缺乏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国际创意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做了具体分析,指出当前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国家总体规划,确定未来若干年发展的政策导向,建立健全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并完善和优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法律保障环境。

[关键词] 创意产业现状前景发展对策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近年来创意产业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在英国、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国家产业创新和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虽然较晚,但却越来越得到重视,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对于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逐渐增强的中国城市经济体来说,创意产业既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又能规避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硬约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通过调研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以期提高对创意产业相关知识和问题的理性认识,并为我国发展创意产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一、创意产业的内涵与界定

1.创意产业的内涵

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依据该定义,创意产业具有四大核心本质,即重点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受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文化内涵以及对财富的巨大创造能力。目前在国际上除创意产业这一提法外,还有“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创意经济”(Creative Economy)与文化产业(Culture Industries)之说,但比较盛行还是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两种说法,他们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极为相近。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创意产业统一定义,仍然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国内部分城市如上海更多地接受“创意产业”这一提法,并出台了“十一五”期间《上海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而北京则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说法,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亟须统一其概念及含义。

2.创意产业的范畴

鉴于创意产业的概念比较宽泛,其本身具备多样性,随国家和地区不同,有关对创意产业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因而所包含的产业种类、各行业类别的价值体系也各不相同。英国创意产业工作小组在1998年和2001年两次的《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划分为广告、建筑、艺术和古玩市场、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师、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和广播电视等13个行业。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创意产业进行统一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只有北京、上海、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等少数发达地区根据本区域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欧美、亚太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分类标准,制定了本区域创意产业分类体系(表1)。其他城市或地区尚未明确界定创意产业范畴,而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方法统计这一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尽管分类体系不同,但所涵盖的行业类型与英国创意产业的13个部门基本吻合。

二、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1.创意设计人员区域及行业分布特征

我国创意设计行业人员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和行业不平衡性。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城市创意设计从业人员占相对多数,这与这些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是一致的。从区域分布来看(图1),华北是我国创意设计人员所占比例最大的区域,占样本总量的24%,其次是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是22%和20%,华中地区从业者占总样本量的14%,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所占比例均为8%,而西北地区的从业者最少,只占总数的4%,这与我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相关。

从创意设计人员的行业分布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计算机/互联网业、教育业和广告业,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3%、17.9%和15.8%(表2);专业设计制作公司占9.9%,餐饮娱乐业和公关咨询业最少,只有0.4%和0.3%。需要说明的是,中国数字艺术设计的高等教育体系从90年代才开始建设,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动画、数字媒体等专业,其他相关的教育培训机构也招收了不少学生。因此有相当一部分(17.9%)从事数字创意设计的人群分布在教育业(含培训)中。

2.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在国际创意经济的影响下,随着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日益加快,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竞相追逐的热点。创意产业集群迅速以基地或园区的形式在全国众多城市蓬勃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除香港、台湾地区以外,内地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长沙、青岛等13个城市先后制订了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并逐步建立创意产业园区。总体上看,香港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据“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表明,2001年香港创意产业对经济贡献460亿港元,占GDP总值的3.8%,2002年全港创意产业企业达3万多家,从业人员有17万(表3),创意机构数目和就业人数年均增长率达6.1%,已成为香港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注: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

上海是我国内地创意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据统计,2005年上海创意产业总值达756.84亿元,占全市GDP的7.5%,目前已授牌36家“创意产业集聚区”,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家各类设计创意企业入驻在这些园区内,集聚了1万多名创意人才①,预计2007年创意产业集聚区将达到70~80个,吸引创意设计企业4000~5000家。北京创意产业起步虽晚但进展很快。为促进北京创意产业发展,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并通过了《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制定支持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将通过打造全国文艺中心、全国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全国动漫和互联网游戏研发制作中心,重点发展影视、出版、演出、艺术、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等六大创意产业,使创意产业总产值占到全市GDP的9%,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已形成石景山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长安街沿线文艺演出聚集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区、琉璃厂文化产业园区、高碑店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百工坊传统工艺美术区、大山子文化艺术区、通州宋庄“画家村”、什刹海文化旅游区等10个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深圳创意产业涉及动漫、网络游戏、影视制作、设计(包括建筑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等)、出版等行业,并把“创意设计之都”定为城市发展目标。广州的创意产业多年来一直以散乱的方式发展,虽遍地开花,但由于政府介入甚少一直未成规模,随着“十一五”规划出台,广州政府开始以全新的眼光规划当地的创意产业,新成立的“广州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动漫画制作、软件开发与服务、网络音乐创作、手机游戏设计、时尚设计、数字电视增值内容等领域,将其打造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创意产业品牌园区。

在创意产业先发地区的影响下,我国其他一些城市也积极推动本地区创意产业的发展。杭州创意产业的标志是该市最大的设计联盟――LOFT49,这片运河边近万平方米的旧厂房汇聚了l7家艺术机构;青岛市政府于2005年在《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首次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创意产业,并于同年建立了青岛创意文化街;长沙则以《超级女声》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娱乐电视业。此外,南京、大连、成都、重庆等其他城市,也纷纷依托各自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

注:表中数据由参考文献整理而来,“-”为未统计。

三、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并且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在宏观环境上战略定位不明确、地区和行业发展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在微观发展上还存在产业模式不完整、创意环境不浓、创意人才缺乏、文化与创意联系不紧密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1.制定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英国政府于1997年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战略;其他如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及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或地区也都由政府机构不断跟踪和规划创意产业。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值得借鉴,就是要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我国地域辽阔,城市众多,文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政府必须在先进理论支持下从整体性、功能性和前瞻性的角度制定国家层面的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我国创意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方向、目标及发展框架。在此基础上,各地方则要结合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实际状况,将创意产业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确定重点扶持发展的行业和规划创意产业园区布局,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和盲目上马造成的失败风险。

2.加强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与规模效应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集群化日益明显。作为新兴产业,创意产业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决定了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各种资源,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成为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之一。如美国闻名于世的曼哈顿“苏荷(SOHO)艺术聚集地”、好莱坞影视娱乐业、迪斯尼、时代华纳等,都是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范例。我国创意产业刚刚起步,各地区或城市陆续建设创意产业基地和聚集区,但其规模和特色还不明显。未来发展需要根据我国文化多元化和地区不平衡的特点,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强对特色创意产业集群的培育,集中力量在这些经济实力雄厚、创意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城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世界级创意产业基地和园区,打造较为完整的创意产业链条,实现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率先提升该地区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并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形成良性循环。

3.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

发展创意产业,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创意人才不仅在总量上相对缺乏,其结构、素质还不能够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将是制约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的重点是引进一批海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然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相关人才,并组织社会各界开展创意培训;其次要建立创意人才激励机制和营造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智能的工作生活环境,造就“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4.建立并完善创意产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和相关法律保障机制

发展创意产业虽然要以市场作用为主,但还需政府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和政策法规的制定,为创意产业营造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因此,政府需要做好两方面的事情。一是从支持和扶持的角度制定相关的财政、融资及其他激励政策,加大资金、税收和投融资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立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目前我国内地知识产权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及香港地区及其他发达国家,软件、音像等行业的盗版现象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着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如《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现有法律法规执行力度的同时,政府在文化执法中尤其要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严惩不贷,为创意产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法制环境。

四、结束语

创意产业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或地区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内地创意产业发展也明显表现出地区和行业不平衡性,因此,整体上我国创意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对于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逐渐增强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大城市经济体)来说,创意产业既能有效地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能规避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硬约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应该立足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地区和城市成功的经验、理念和科技成果,通过加强政府积极引导,加大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和引进各类创意人才,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措施,打造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冬英:创意产业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6(5):57~60

[2]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4):16~21

[3]王荣华王坚张止静等:上海培育发展创意产业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彭际作冉小毅:创意产业的内涵、发展概况与趋势分析[J].经济论坛,2006(10):47~49

[5]2005年中国创意产业网络与媒体消费行为调查研究报告摘要[z].视角中国,cimg.省略/biz/fun/ create_7_03.doc

[6]熊凌: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及经验[J].发展研究,2004(3):43~44

[7]马琨吴丽娟:深圳创意产业排行榜[J],2005(6):12~13

[8]王军:发展青岛创意产业的思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9~43

[9]新经济导刊.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J].2006(10):82~84

[10]陈亚鸥杨再高陈来卿: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提高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J].珠江经济.2006(3):79~85

[11]历无畏:上海创意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上海经济,2005(c00):66~71

[12]叶超刘宝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新华网,www.qh.省略/ 2006-05/30/ content _7124280.htm

[13]王安正成娟张立璞:我国发展创意产业的条件及策略[J].商业时代,2007(4):85~87

[14]吴俐萍: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21~24

上一篇:基于灰色系统的房地产市场供求预测 下一篇:金融危机下的外资并购监管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