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全球创新挑战

时间:2022-10-03 04:44:11

科技:全球创新挑战

时间:2008年11月14日-15日

地点:北京稻香湖景酒店

主办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科技日报社、科技部火炬中心产业开发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海淀区人民政府

支持媒体:《中关村》杂志等

文字整理:沙磊(《中关村》杂志 记者)

论坛综述: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也是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20周年的时候,在全球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给我们新挑战的时刻。20年来,中关村在改革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行,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为国家科技创新和北京市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进一步加强国际创新区域的合作,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科技创新舞台上的影响力,2008年中关村论坛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科学家、教育家、知名企业家、政府高层官员等国内外上千名嘉宾,围绕科技创新与发展展开多方位、系列化的专题研讨。围绕“科技―全球创新挑战”主题,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将着重探讨国际科技创新发展趋势,重点关注经济、环境、能源等世界热点难点话题,探讨如何用科技创新改善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建设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园区,使这一科技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态,在中国产生并扩散,成为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更为特别的是这一现代产业组织形态与中国的经济现实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在发展中国家建设科技园区的有益经验,为世界科技园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中外嘉宾有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原科学技术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先生;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先生;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先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先生;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2000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诺尔斯•阿尔费罗夫先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先生;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2006年诺贝尔奖化学奖获得者罗杰•科恩伯格先生;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1992年图灵奖获得者巴特勒•莱普森先生;国际科技园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苏•贝尔女;出席今天会议的还有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中国54家国家高新区代表,以及30余家新闻机构、网络媒体。

创新与发展是“中关村论坛”的永久主题,通过这一平台聚焦思想、理论、人物和企业;以国际化眼光,开放的思维经营中国高科技品牌,通过与世界上各高科技园区、专家学者的广泛交流,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努力营造中关村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必将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创新与发展

杜占元(科技部副部长)

我们召开本次论坛共同探讨如何在全球背景下利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相关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能够邀请到来自世界各地创新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围绕全球创新、区域发展、创新协作与共赢、科技金融等议题,与中国的同行们交流和分享经验,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北京:科技创新型城市

郭金龙(北京市市长)

我谨代表北京市政府和北京人民向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变革,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北京作为中国创新资源最为密集,创新活力强劲的省市,一直致力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特别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经过了2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品牌。中关村将担当引领国家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

合作共赢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的共同心愿。2008中关村论坛的举办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务实的平台。

打造完整科技创新价值链

丁仲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技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资源。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立研究机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是我院单位在京最为集中的区域。中国科学院加强与地方、企业等密切合作,打造了完整的科技创新价值链。依托于我院在京科研单位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如联想、汉王、曙光、中生北控等,逐渐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品牌企业。

我衷心地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宝贵的建议,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应对科技全球化挑战

徐冠华(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原科技部部长、中科院院士)

我很高兴有机会能够参加本次论坛,我想借此机会就科技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和机遇的问题谈一些看法。一 科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科技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 科技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首先,科技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科技带来了巨大挑战。包括:1、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相对弱势地位限制了其对科技全球化机遇的利用。2、科技全球化可能进一步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3、科技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在科技资源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其次,科技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经济发展也提供了难得机遇。1、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2、科技成果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速度不断增加。3、充分利用机遇,发展中国家有可能在科技全球化浪潮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再次、应对科技全球化挑战 走自主创新之路 。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对我国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在充分利用全球科技创新基础上的自主创新。“2008中关村论坛”,为自主创新寻求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机遇!

纳米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

若尔斯•阿尔费罗夫(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今天讨论的是创新技术发展和研发。首先要说的是在我个人看来,在20世纪的时候,有两个最重要的创新项目,它是非常成功的。一个就是曼哈顿项目,一个是苏联的核技术项目。

现在我想讲的是一个研发中心,它是最近在俄罗斯成立的中心。我们知道俄罗斯科学院是在两三百年前成立的。当时在成立科学院的同时,也成立了西伯利亚大学及其附属高中。在20世纪开始的时候,我们面临非常困难的时刻,特别是在教育和科技领域。高技术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大学建立起许多新的技术,不管是亚洲还是其它的国家,这些技术的发展需要非常优异的高素质人才,他们有很高的教育水平,比如说博士水平。

通常我们非常注意对于博士的教育,包括他们的技能、他们的语言,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进行研究。另外,在我们的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从小就开始培养这些专业人才,之后再对这些召集的人才进行专门的培养。我自己也觉得,我们必须跟年轻人合作,让新一代的人、新的技术来促进科学的发展。

基础研究:发展的希望

罗杰•科恩伯格(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关于人类的基因排序,它和蛋白相关的彼此之间是如何进行互动的?不断的传递给我们进一步的复杂性,我们只能预期在此研究基础上在如何应用方面寄以非常微弱的希望。回顾过去这一个世纪中甚至更久的时间里,基本上应用型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概50多年前,美国政府做出一个非常有远见性的决定,就是由国会制定了有关为基础科学研究,为生命科学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个推动性、出资性的项目。最后证明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我相信在基础研究方面,不仅是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有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起到领导性的作用。

我也非常敬佩那些中国方面的相关科研工作者,他们在这个方面所做的努力。应该说研究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整个生命都要奉献的目的,而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能够带来最终的一项发明。很多基础性的研究涉及到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而且需要很多年跨学科的合作。

最后我想再强调两点。首先,我们经常会问一个比较小的国家或者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不直接利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的基础研究的成果呢。第二,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一个宏观性的目标,就是要去探索人的本性和本质,关于人类种群的发展,是否真的能够在外空建立我们的一个居住地。回答这一切的问题都要求生命基础科学的发展,这直接涉及到人类精神的一种宇宙性价值。

科技创新的全球挑战

巴特勒•莱普森(1992年图灵奖获得者)

很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就写了相关的一本书,就是“在社会研究道路上的女皇与仆人”,我觉得计算机行业更是如此。当我们讲到计算机行业,其中经常要记得的一点,就是摩尔定律。根据今天会议的主题,在硬件方面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将会为我们带来计算机行业新的应用。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去考虑未来计算发展的一个方向。不仅是根据今天的资源可以做到什么样,我们要有一种更加长远的眼光,因为十年之后我们可利用的资源就会成指数倍的膨胀、爆炸式的发展。

计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第一,模拟。这也正是计算最初的起点。第二,30年之后就从模拟转成沟通,以沟通为目的,这要求有相关的网络和存储。第三个方面,也是刚刚开始的。我把它称为涵盖和体现,也就是把所有这些因素都放到一个载体中去。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机器人。

下面给大家讲的是,在信息技术方面创新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则。大家可能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实际上要发展是需要时间的,特别是一个想法一开始在实验室里发现了,然后不断地再进一步进行研究,至少可能需要用15年时间,更长可能需要30年时间。第二个原则,研究是需要多元化的资金支持。第三个原则,计算机行业最终还是一个IT方面的技术。第四个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要拥抱惊喜,不要太拘泥于之前的计划,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会凭空做出一些估计。

刚才我也提到一种情况是技术的转移很难在同一个团体里面把想法转移成一个商品,而是可能要找另外一群人来实现这个过程。另外,我们还需要基础的科学以及工程理论的研究。对于加密学等方面的技术来讲,数学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领域。Hardy在书中也提到了一些例子,说明了一些观点。

思想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大学,一个是产业的研发实验室。最后我总结一下刚才发言的内容,这些是在考虑怎么进行研究的时候以及怎么把研发结合起来,怎么把最新的技术结合起来,这些就是基本原则。第一,这些事情需要时间,他们必须要两至三年才能有一些产品,而且你往往会有一些错误。第二,研究需要使供资的方式多样化。第三,需求是科学和设计的基础。新的事情往往就需要新的公司,经济结构就让我们很容易开始去建新公司。人们如果失败,不要去惩罚他们,这一点非常重要。当你们进行成功研究的时候,你们也有很大的风险。

在中国培养人才

姚期智(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

在大学中我们想要进行任何的方案,如果想让它达到一定的程度来产生精英人才,我们必须要不断地问我们自己以下几个问题:大学应该做什么来产生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学生。另外,还要问自己,像中国不能指望我们的条件跟其它的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在发言中我想讲一些我个人过去四年中的体验。我必须要反省这些问题,并且找出答案。

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我们要产生一些精英学生,尤其是博士阶层的精英学生。在发达国家的时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国有一些特殊的优势,比如众所周知中国的学生非常棒。四年前我就问自己,我怎么利用这些优势来培养在中国的科学人才。现在我向你们说明一下我在这个方案中大致的情况。因为只有当这些学生真正被我们说服了,他们相信我们所提供的这些条件跟西方可以给他们提供的条件是能媲美的,他们才会留下来。你还必须要劝服政府和各个机构,你有这样一个目标,你要获得他们的资金支援,才能够开展这个方案。

总结一下,我相信我个人本身的这些经历就证明,如果真的能够努力,在当今的中国真的能够抓住所有这些资源所带给我们的机会,是很有可能有所推动建立起一个平台,培养科学人才。

全球创新区域

拉塞尔•汉考克(“硅谷网络联合投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大家要正确理解硅谷。第一步,我想解释一下硅谷是什么。可能对硅谷有些人会有些误解。首先,硅谷并不是一个可以在地图上找到的地方,实际上硅谷是一个比较松散的一些城市。另外,大家可能认为硅谷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榜样,但实际上硅谷并不是一个计划发生的事情,它没有任何层次的政府的计划存在,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混乱的模式,这很有趣。世界上其它地区要了解硅谷模式,但我们首先要了解它并不是计划形成的模式。另外,硅谷并不仅仅限于芯片这个产品,也不是某种具体的技术。因为在硅谷至少有7个重要的产业集群。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硅谷本身的集群组合也在不断地变化。硅谷有很多非常成功大型的公司,但是我们认为这个现象并不是说硅谷应该感到是自己的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因为实际上它们成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现在我想讲一下硅谷是什么。这是非常全球化的一个地区,而且教育程度非常高。 另外,在硅谷地区的居民,人均收入比美国平均数值高60%。硅谷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在这个地区我们不断地重新创造自己。硅谷的故事,起点是在真空管的时代,后来不断地发展,进入了集成电路、晶体管、计算机、大规模网络计算,后来又发展到软件、因特网的革命,再后来出现了现在的生物、纳米、新媒体、Web2.0等等这些技术。

这儿我想列出几点,可以帮我们理解硅谷的成功。 第一,在硅谷我们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模式,硅谷非常尊重那些失败的人。第二硅谷有非常强大的市场。第三有非常开放的商业环境。第四有非常专业化的基础设施。第五硅谷有非常棒的生活质量,硅谷每年有360天是晴天,还有世界一流的生活设施。 硅谷现在有很多挑战。另外还有很多区域的问题,我们现在基础设施的问题、医疗的问题、运输的问题以及教育的问题,最后一点,介绍一下我的组织在硅谷是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科研如何服务于区域创新

顾秉林(清华大学的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主要想谈三个问题:第一,清华大学的科研情况。第二,服务区域创新的理念。第三,服务创新区域的实践。

清华大学从1997年的科研经费三点几个亿,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二十亿的科研经费。随着科研任务的加重,实际上发表的科技论文也在不断地飙升,现在已经基本稳定,《科学》论文3000多篇左右。

清华大学作为一个区域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我们一直把培养人才作为我们的任务,当然我们培养人也是为区域创新体系服务的。我重点谈第三个问题。1,首先构建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平台;2,我们和一些重点的地区建立官产学研合作的一个办公区。3,设立专门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科技合作基金。我们还设立分支和一些衍生的机构。主要是设立地方研究院。另外,我们在1995年就成立了与企业合作委员会。

现在入清华科技园的企业实际上个数在不断增加,2006年、2007年基本上饱和,园区企业年总收入也超过了200亿元人民币,园区企业总收入在逐年增加。

合作创新: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成功的关键要素

苏•贝尔(国际科技园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

我今天为大家演讲的是关系到企业孵化器成功的关键要素。不管你身处世界的哪个地方,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时代向前推进发展,合作将会成为任何一个企业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我介绍五个方面:

首先,合作的必要性。第二,合作和开放性的创新之间的关系。第三,合作的有效性和益处。第四,合作的不同方式,比如在线和面对面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第五,介绍商业网络的模式。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为了创新而进行合作,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新的情况,我们要共同分担问题、困难,分享资源,分享知识,我们需要这样做,要把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都纳入进来,组成一个多领域的工作小组,可以通过各个专业的知识来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

最后,我们的确要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障碍、各个学科的障碍,公司、企业和科技园之间的障碍,以及各国之间的障碍。而在合作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人,我们有义务要确保这些人有技术来应对挑战,以便为了创新而进行合作。

变革创业区域:转型的硅谷

威廉•米勒(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我1932年来每年都来中国,但是每次来中国都觉得非常开心,我很享受我在中国的这些时光。现在我要讲一下创业区域的转化。一个强大的科技公司要是多元性的,要充满活力,要不断地改变。我是一个做学术的人,我不认为我的年龄是秘密,我再过两周已经83岁了,我现在还在开切诺基。你要创业者不一定年轻,我们在说创业者的时候,你可以是老的,也可以是年轻的,在你们年轻的时候没机会,老了依然要有机会。

我现在要讲一下这些产业的变革,尤其是变革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变革的力量已经改变了硅谷和其它的区域。硅谷依然在产生就业,虽然现在经济有所衰弱,现在越来越多的是创新型的就业。我们现在看到为什么我们变得越来越绿。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机构的增长,还有政府等等,他们现在都正在使用绿色技术,这是他们向前发展的一部分。

在投资模式上也有改变,创业资本在各区域、各产业和发展阶段等等的分布,可以从95年的这些数字中看到现在在硅谷的这些投资模式的改变。在今年的第三季度,投资资本情况依然非常强势。在硅谷人们觉得有些新的创投资本带来一定收益的机会仍然是很大的,是因为有这样乐观的期望。

在硅谷除了软件之外,在清洁技术和医疗设备方面的发展显现出新的势头,尤其是清洁技术。似乎每一个地区都想把创新作为一个主题来进行发挥,因为创新实际上就意味着在价值链上做不断的上升,做更好的分销。

关于风险投资,我认为首先风险投资者要对他所要建立这个公司的业务有所了解。第二,要了解风险组合是什么样的。三,更加开放环境的重要性。也就是在某一个区域里,人们可以分享彼此的知识,而并不是建立在交易的基础上。 四,全球联系的重要性。最后一点强调的是领导力,必须要有领导力才能推动创新的实现。

“云计算”的时代

李开复(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这个论坛,我个人的事业其实是在硅谷和中关村做过,就像刚才马丁•汉明教授所说的,中关村就像硅谷一样有非常好的领导,不管是市领导还是中关村的管委,都一直对我所在的公司非常照顾,而且有非常好的政策,所以我非常高兴两次在中国的创业,都能够在中关村进行。

今天我想讲的是一个业内的趋势,我们称为云计算。 经历了PC、网络、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后,我们进入“云计算”的时代。 Google本质上是一个搜索引擎的公司,08年我们很大的工作就是如何传播云计算概念,如何和中国本地的合作伙伴分享云计算所带来的商业和创新机会。

今天的云计算,其实还是有PC和服务器,但是服务器已经被移到语音端。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云计算的时代呢?其实它是因需而生。第一,用户需要把数据储存在云端。第二,应用和服务也要拖到语音上面。进入云计算的好处是:第一,现在我们每一次购买客户端的软件,最头疼的地方就是两年、三年、四年要更新一次,每次更新的时候就要花钱,如果你的软件被推到了语音端,就表示它每天都可能做一次更新,就像你登陆Google的搜索或者是登陆gmail,每一天你所接受的体验,所以你就不用再担心软件升级的问题。 另外,在属于中心那些专家可以更好地帮你去防木马或者是流氓软件等侵袭,你也会被保护得更好。

客户端你需要什么呢?Google认为只需要一个浏览器。我们认为互联网的第一个时代是以内容为中心,第二个时代是以社区为中心。第三个时代是云计算时代,在云计算开发软件,软件是可重复用的。我们认为这个时代的来临对用户是一个很大的福音。介绍几个Google在这边所做的语音计算方面的工作,另外一个合作就是在语音端在社区网站方面,我们认为机器和机器之间,数据中心和数据中心之间也要互相交谈。

最后,云计算时代编程也会有改变。我们看到Google如何去,因为你在云时代不是为一台机器编程,而是为一百台甚至上万台机器编程,为一台和为一万台机器编程是不一样的概念。所以,Google希望在云时代的来临,继续提供我们的技术,帮助更多尤其是在中关村的公司在云时代的捕捉到新的商机。

大学创新与人才的培养

徐金梧(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我们面对变革的时代,这些变革来自于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知识经济正在替代产品经济。第二方面,新知识、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更新换代。第三,经济的全球化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第四,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受到质疑。知识时代大学所面临的变革。当21世纪世界开始走向知识时代,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正在取代金融资本与物质资源,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实力、繁荣和富裕的源泉。在知识时代,大学应当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三,知识时代社会对大学、社会的责任。大学队社会的责任应该是多元的、多方面的。

最后,讲讲中国大学面临的改革。中国的大学面临的改革任务更艰巨。第二方面,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改革,要改革教学的方式跟内容,首先应该加强实践教育;其次要引入世界优质的教育资源;第三,要构建产学研办学体系;另外,要加强通识教育跟个性化的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要明确各学校的办学定位,走特色强校之路,避免办学模式的趋同化。

面向创新型社会的贡献

中村道治(日本日立公司副总裁)

我想为大家介绍的是日立公司在社会创新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主要的措施和行动。我们都面临着一些国际的问题,比如环境的问题、国家的安全。在这个过程中,日立希望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做出贡献,同时找出我们新的业务发展的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日立公司成立于1920年,但是现在已经发展有27兆亿日元的收益,并且雇佣了4万多名员工,并且在海外有着广泛的运作的公司。

古川一夫总裁曾经指出,到2025年日立公司将会做出极大的贡献,使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1亿吨。这主要是日立通过推出自己新的技术和产品来实现的。日立有55个创新型的项目,我们指望这些创新产品能够进一步加强和环保相关的一些业务的发展。

我们在环保方面所采取的一些具体的措施,这是日立最为关注的一块业务领域。我们知道可持续性的社会必须要通过全球化的合作。我们有三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能源的使用;第二,要以一种精密的方式更加有效地使用资源,建立起循环经济;第三,原子能反应堆的转换也是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我们还强调对生命健康的关注。

日立在中国已经建立了30多个生产公司和销售公司,这些公司的中国员工非常尽职尽责。日立公司跟中国的合作伙伴之间取得的巨大成功。

需求创新的未来

伯恩哈德•卡兹(德国慕尼黑联邦国防大学教授 )

今天我想讨论的是创新的一个方面。我们发现在欧洲的创新发展的还不是特别充分的方面就是需求,我们将讨论的是在投资、技术发展以及技术的研发方面,怎么样为需求创造市场。先给大家举一些例子。在欧洲有一个“伽利略”项目,我们最近也在考虑和中国共同合作,开发这样一个全球定位系统。另外,我们在俄罗斯也有合作,开发类似的系统。我们对这个项目有两方面的讨论,一个是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下游的应用,我们的研发团队承诺在2030年会有一个2亿人的市场,使用这个技术可能创造10万个新的工作机会。

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我们该怎么样做来发展这个技术,而且能够开发出一个市场应用这项技术。刚才已经讲到能力方面的问题,它是一个组织式的现象。这个网络需要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是不是有效果?很多集群都说我们想成为下一个硅谷。但如果他们没有能够把这些企业都集合在一起,就不能形成这样的效果。

刚才我们看了能力方面不同的要素,可能有一个能力的应用不是很到位,就是在市场方面的能力。我们有两个很简单的模型,一个技术它被发展出来,这就是知识的领域。另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市场希望他们的需求能够相互符合。

在“伽利略”相关的网络中,建立起向导环境可以使得相关的行业可以进一步制定战略路线图,从最初的制定到实施,到最后的检测。所以,真正的支持来源于那些使用方的公司,而并不是来源于那些提供方的公司。通过这些使用者的公司得到提出,这样就使得技术更加有可建性,进一步增强了提供方和用户之间的沟通,还促进一些年轻公司的创业家精神。

面向国际化的知识社会

托马斯•安德森(瑞典延雪平国际商业学院国际经济工业组织教授)

延雪平大学是瑞典三个相对有独立性的大学之一,尽管它是最初由政府所推动建立起来的,但是从40多年前开始就不断地进行革新。我们相信必须要有自己的优势所在,但是同时又要保证足够的开放性,愿意和其它的学校和机构合作。

不管我们今天处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我们在世界上的运作都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背景中运作。我们看到中国的份额是在不断的上升,为了能够真正地了解整体的世界经济变化的图景,我们就值得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去考虑。都不用考虑得太久,就和2000年的数据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到世界各个国家对世界经济所做出贡献中所占的份额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为什么是在此时发生这样的变化?很明显,这和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现在所看到多方面服务的变化和我们对社会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在投资方面,我们有150多年的投资失败经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石。我们是否有合理性的IPR管理的方式?没有。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在这方面做出贡献,中国也是。人力资本方面,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本方面一个重要的因素,虽然不是所有的因素。实际上在世界上今天发展最快的、最有活力的一个领域就是高等教育,看一下GDP,很多发达国家比如像瑞典和其它发达国家,会在小学教育中投入更多,而发展中国家喜欢在高等教育中投入更多。像瑞典这样的国家,我们有非常多的投资,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有很多相关的出版论文,还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最终也是为了一个经济利益。

创新是真正在连接人们所需要的和科学研究之间的桥梁,没有任何一个机构、任何一个个人能够管理这种创新,必须要有集体的努力,而且有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在中间搭建起的媒体上去共同努力。

我想指出的是,芬兰这个国家可能是最为成功的一个国家,特别是在怎么样组织各方的资源共同面对这个挑战的方面。这要求政府需要有领导力,但是政府的角色并不是给参与者制定一条道路,而是给他们打开市场,让他们找到更多的机会。

时速创新

提姆•哈里斯(英国电信亚太区的副总裁)

我们现在要以顾客的速度来进行创新,因为顾客的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应对这种需求,更有效、更灵活以及更加有利润的方式来实现这些需求。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英国电信的情况,它是世界上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领先企业,我们的客户分布于欧洲、美洲和亚太地区。我们有几万名员工,而且在几十个国家开设了分支机构。我们将为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提供服务。

最近英国电信推出了一个新的创新的项目,我是负责这个项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相信创新型的项目应该是英国电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里程碑的项目。英国电信是以技术为基础的,现在我们把所依赖的技术更加扩大,不仅是以技术为基础,同时还要了解客户的文化为基础。此外,我们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投资回报率,希望这样的创新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

接下来我想探讨的一个方面,不仅是涉及到创新的策略,同时也涉及到创新的一个框架,这也是我们现在比较关注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要把一个理念进行产品化、货币化的处理,否则就会丧失相应的价值。在这个价值链上最主要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接下来介绍的是业务组合变化模式还有和人直接相关的一些组织和管理。最后,探讨的是针对客户进行创新。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策略,有200多个产品和服务正在使用相关的创新平台所带来的系统优势。

这基本上就是我关于创新的一些简介,我们应该如何在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中去进行创新。BT要对客户、对我们的合作伙伴开展教育,教育的内容就是关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如何去克服这种心理上的障碍。

从全球范围衡量比较中国的风险投资

马丁•汉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我想讲的内容是把中国和其它地方的风险投资业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可以使大家了解作为一个投资者、创业者,应该要寻找什么样的机遇来建立一个风险投资业。

在过去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有两个主要的因素,一个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可以建立非常强大的公司,并不一定需要去硅谷,不是像十年前那样的情况了。现在风险投资公司都已经在全球各地开展了业务,包括中国和印度,这样他们就知道当地的创业者有什么样的特点。所以,从全球的移动性来讲,是很明显的趋势。

在这里可以看到几个全球创新的地区,包括无线技术、电讯、半导体、生物科学等等技术研发的趋势。我认为在资讯全球化的环境中,全球的风险投资业包括来自中国的风险投资业进行全球化的投资,对于行业发展的阶段以及不同的地理位置来进行投资,新兴的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司。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的趋势是周期性的。2008年12月之前情况都是非常不错的,在第三季度的时候开始放缓,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强势的。我们应该注意到1999年、2000年左右的时候,当时是泡沫的时期,市场已经不太显示了,但总的来说在过去三年中风险投资领域的情况还是不错的。

另外还有一个投资的变化趋势在中国是很明显的,在历史上对风险投资70%都是来自于国外,特别是来自美国,但现在的变化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在过去的12个月中,投资中国的投资业人民币的资金越来越多,超过了美元。第三季度的时候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中国并不是有很多风险投资的资金都投入了技术的核心部门,像软件、通讯、网络或者是半导体,他们的确是有些投资,但总的来说比例是非常小的。对于技术方面的投资并没有达到应该或者是可以达到的水平。美国3500多个公司,14%都是在欧洲、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建立起实体的分支机构。欧洲90%的这些风投投的公司,都在欧洲外部有自己的办公室,他们也是关注美国的市场,在中国也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市场。

我们可以看一下印度和中国的风司,在半导体、软件、IT、服务外包方面是排名最靠前的。在过去的三年中,同样的和半导体相关的公司,只要是有风投资本所资助的,他们都要建立起自己的国际办事处的。

在中国的风投将会更多的使用人民币投资的形式,我相信接下来的发言人会进一步探讨这个方面。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和印度将会更加关注二期投资和早期投资。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机会

熊晓鸽(IDG高级副总裁、亚洲区总裁)

谈到金融危机下的机会,最有发言权的是中国。因为中国经历过上一次亚洲的金融风暴,而且那次金融风暴中,不仅是平安度过了,而且我们的企业、国家等等各个方面变得更强。回过头来看,大家所知道的我们投的很成功的企业,比如腾讯、搜狐、携程、百度等等这些公司都是在1998年左右投的,换句话说是在金融风暴开始一年以后投的。

机会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看一个公司或者是你做一个投资决定,不仅仅是你好像能够挣到钱,而是看你这个行业是不是你投资以后它可以继续发展,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所以,谈到金融危机的机会,不能以很短的眼光,市场不好、股票不好就不要去投,一定要有一个长期的眼光。我们今天有什么机会呢?在商业上面,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不是某一个专有的技术。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很多人也在问我,到底在金融危机下什么为王?渠道为王、技术为王还是内容为王?我可以跟大家说,在现在,尤其是中国,大家不用怀疑渠道。

具体到中关村,两种做法必须要共存,必须要一起做这样的事情。你要做一个未来的东西,必须担风险。我认为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大家不一定说这个好,那个不好,可能都好,问题是看你有没有那方面的能力,你有没有未来判断做VC的能力。有一个机会,这当然也是中国的一个瓶颈,这就是人才。还有一个机会就是创业板。刚才我们提到一些很好的公司,可都是在海外上市的。为什么没在中国上?它愿意在中国上,但是没有办法上,因为没有创业板。

最后再说一句,新浪、搜狐上市取得了钱,为什么说资金为王?因为度过了危机,在这中间还得找出自己存在的模式,这样才能存在下去。那些没钱的公司,模式再好,管理人再厉害,也会垮掉。在今天的社会,如果抓住了融资的渠道、退出的渠道,引进更多的人才,在金融模式上更多创新,中国也可以成为投资者的天堂。

新形式下的投资与创业

丁健(亚信科技(中国)公司董事长)

金沙江是百分之百纯粹的VC,我们专注在中国早期的创业投资。我更多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风险投资是如何看待新形势在中国,我们怎么样去把握创业和投资的机会。

我们去看危机的根源,有很多种分析。现在大家一致清晰地认为,尽管这里边有乐观,有悲观,但是感觉到危机的恶化还没有到底,美国虽然投入7000亿,但是一万四千亿的坏账,7000亿还不够,另外这7000亿还没有着陆。应该说未来不管大家怎么样去判断,欧美经济在明年衰退已经是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下,中国整个经济也是成为全球瞩目的一个焦点。

虽然我们说中国在这场危机里,金融的直接影响还是比较小的,因为体现在整个流动性比较充裕。另外,债务杠杆比较小,总体经济健康。9月已经显示出来净出口同比下降已经开始往下走,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制造业包括技术类的出口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尽管大家在争论到底4万亿有多少是真正为救市增加。

与此同时感觉到,在过程里产业的竞争格局肯定也会面临重新洗牌。我们感受到本土市场的竞争强化,正因为这边风景独好,很多外国大型的企业会把自己的重心挪过来。

对于早期做风险投资的人来讲,现在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时候,我们明显感觉到噪音减少,早期的项目平均质量开始提高。在这个过程里不仅能够帮助中国从低价值的制造结构走向更高价值的科技创新,与此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把现在整个全球的挑战变成中国真正的机会。中关村作为一个中国创新的标志,也应该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最前哨。

中国的创新之路

李宗南(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很明显,中国是需要创业板的。我们知道所有的投资者包括创业人最终的目标就是要退出。纳斯达克这个市场就是最好的一个退出方式。在中国早就应该有创业板了,我们需要金融机构加入,并且促进中国政府尽早建立和推出创业板。

新加坡政府有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政府投入了很多资金给风险投资行业,其中最大的就是新加坡国家投资公司。另外一个是EDB基金,是TIF的一个投资基金。另一方面是在两方面投资,一个是基金投资,一个是对企业的投资。新加坡国家投资公司做得非常好,它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在过去十年中私募基金的成功。中关村也可以采取这种模式。

上一篇:于利:往事不“如烟” 下一篇: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