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体系的功能评述

时间:2022-10-03 02:10:45

我国金融体系的功能评述

对金融发展的剖析和衡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20世纪60年代戈德斯密斯从金融结构角度分析金融发展,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研究金融发展必须以金融结构在短期或长期内变化的信息为基础。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从机构和规模角度认识金融发展,认为金融发展主要是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资产规模的膨胀。20世纪90年代罗伯特・默顿(Robert Merton)和滋维・博迪(Zvi Bodie)提出了基于金融功能观点的金融理论,建议从金融功能去认识和观察金融体系,为我们深刻理解金融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基于功能观的金融理论出发,本文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功能状况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功能的若干建议。

一、金融体系的内在功能

罗伯特・默顿和滋维・博迪等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相继,提出了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理论。默顿与博迪认为一切金融机构都是为发挥一定功能才存在的,尽管金融机构的形式在各地区和各时期变化多样,但金融体系发挥的功能相对比较稳定,金融机构的形式变化以及金融工具创新都是围绕着更好地发挥金融功能而变动的,机构的形式源于功能,机构间的创新和竞争导致金融体系功能的完善和提高。因此在分析金融问题应当从金融功能出发,而不应从机构的观点出发。1995年出版的《全球金融体系:功能观点》一书较系统阐述了金融体系的六大核心功能。

第一,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即金融体系为交易提供清算和支付条件。第二,提供聚集资源(the pooling of resources)的机制和分割企业股份(subdividing of shares)的服务。由于金融中介体系从社会吸纳零星资金,向企业贷放长期资金,因此具有聚集资源和向企业提供间接融资服务的功能,同时金融市场为企业发行股权和其他证券进行直接融资服务。第三,提供跨时、跨地区、跨行业转移资源的服务。第四,金融部门提供管理风险的服务,具有风险管理功能。第五,为经济部门分散的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具有提供信息的功能。第六,提供解决激励的方式和方法。激励问题产生于委托关系中,当交易的一方拥有信息而另一方不具备时,或一方作为另一方的人时,就存在激励的需要。默顿与博迪认为,激励问题影响着企业外部融资的数量、风险管理方案、投资的类型和规模以及投资评估结果,激励问题非常重要,而金融部门提供了解决激励问题的工具和手段。

对金融部门功能的表述存在差别,Levine(1997)将金融的功能概括为便利交易、风险管理、配置资源、监督和控制、动员储蓄等功能。《货币与资本市场――全球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与工具》一书的作者彼得 S.罗斯认为将金融体系在现代经济中执行七种不同的功能,分别为储蓄功能、流动、支付功能、政策功能、财富功能、信贷功能、风险功能等。1概括而言,一般认为金融体系具有融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监督和激励功能和信息功能。下文就从上述五个方面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功能进行评述。

二、我国金融体系的功能评述

(一)融资功能

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都具有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即融资功能。居民进行金融储蓄存在两种基本方式:第一,银行储蓄存款;第二,在一级发行市场购买股票、企业债券和国库券等有价证券。如果采取储蓄存款形式,储蓄资金必须依靠银行向企业的贷款行为才能实现向投资的转化,如果采取有价证券形式,则储蓄资金直接流入资金使用者手中。因此,评价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金融工具的数量和品种,如果金融体系提供的金融工具较少和储蓄渠道单一,居民过度依赖某种储蓄方式,则说明金融体系融资功能不足。第二,考察银行体系将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的能力。

从第一方面看,我国居民可以运用的金融工具少,储蓄方式单一。从表1和表2对照中可以发现,我国居民金融资产中60%以上(个别年份接近90%)是银行存款,证券投资在多数年份均低于15%,保险准备金仅为1%左右。

从第二方面看,银行体系将储蓄存款向贷款及投资转化的功能欠佳,这集中表现在银行负债(存款)和资产运用(贷款)的不协调性。由于我国居民银行存款是金融储蓄的主要形式,因此银行中介将储蓄存款向贷款和投资的转化能力是金融体系功能的重要体现。我国储蓄存款增长迅速,到2002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7万亿元,占当年GDP比例的87%。表3是我国M2/GDP和其他国家相应货币供应量与GDP比例的对照表,可以发现我国在所有国家中该比例是最高的。

货币供应量M2在我国主要包括流通中货币、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M2/GDP的比例在我国明显偏高,体现了银行聚集了过高比例的储蓄资金,如果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贷款和投资,则说明银行体系的融资功能较弱。银行体系聚集的巨额储蓄资金未能充分向投资转化,这可以从我国投资和储蓄对比中得到说明。储蓄缺口是一国国内投资减去国内储蓄的差额,储蓄缺口为正说明该国的储蓄不足;储蓄缺口为负说明该国的储蓄未能充分地转化为国内投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年份的国内储蓄、国内投资及储蓄缺口情况如表4所示。在1978―2001年间,我国有9年的储蓄缺口为正,而其他年份的储蓄缺口为负。其中在1990―2001年12年间,有10年的储蓄缺口为负。因此从总量上看,我国的国内储蓄在多数年份都能满足本国投资的需要,并且存在剩余。

(二)资源配置功能

动员储蓄并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是金融体系的功能之一,同时高效地配置金融资源对一国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对于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可能更为关键。我国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欠佳,这集中体现在较高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较低的银行资产利润率和较低的企业投资效率等若干方面。

根据官方统计数字,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为25.37%(戴相龙,2002)。西方学者对于我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比例估计得更高,一般认为该比例在30%以上(Jeffrey D.Sachs and Wing Thye Woo,2000)。部分不良贷款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融资制度不合理和政府过度干预信贷分配造成的,是旧体制积累下来的包袱转嫁给了国有银行,不能完全反映银行体系本身资源配置功能强弱。但是如果剔除这部分不良贷款,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仍然偏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良贷款并未停止增长。1999年为降低银行不良贷款,四大国有银行分别成立了各自的资产管理公司,向资产管理公司共划转了1.4万亿元不良贷款。到2001年底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又上升到1.7万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仍达25.37%,比国际上公认的不良贷款比例警戒线高15个百分点。

银行的盈利水平和资产利润率是银行资源配置效率的综合反映。1996年末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税前利润合计269亿元,到1998年下降为77.05亿元,之后开始回升,但总体盈利水平仍然不高,资产利润率偏低(见表5)。我国四大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与国际银行相比都比较低,见表6。

我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低效率集中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上市公司资金使用效率低。我国长时期执行国有企业优先上市的原则,效率较高的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上市融资的障碍较多,被排斥在国内证券市场之外。同时,上市企业多数为中等偏上规模,中小型企业被排斥在资本市场之外,造成上市公司投资效率不高,资金使用效率并不理想,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业绩大幅度下滑等“变脸”现象非常普遍。例如,2001年共有170家公司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其中首次公开发行60家,配股85家,增发25家。到2002年6月30日,共有53家公司变更了募集资金投向,占发行总数量的31%,出现亏损的企业10家,主营业务出现下滑的共有72家,以上两项合计占发行总数的48%。3我国资本市场的企业准入政策并不是完全以效率为指向的,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证券市场被视为国有企业融资的场所,把上市看成国有企业“脱贫解困”的一种方式。直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发挥着特大型国有企业、国有银行上市融资的政策职能。第二方面,资本风险配置功能效率低。所谓资本风险配置功能是指股票市场按照企业的收益风险特性配置资本的能力。当代财务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收益风险较低的行业、企业或业务适合进行债务融资,收益风险较高的行业、企业或业务适合进行股权融资。如果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比较完善,则能够将社会资本配置在收益风险特性不同的行业和企业中,即收益风险特性不同的行业、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朱武祥等(2003)利用2000年我国14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结构在收益风险不同的行业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我国股票市场资本风险配置功能低效。

(三)风险管理功能

金融体系中的股票市场提供股份分割和股份交易服务,通过股份分割使更多的持股者能够分担企业和项目风险,通过股份交易使持股者的风险得以向第三方转移,因此证券市场具有风险管理功能。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企业股权分为国有股、一般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其中社会公众股股权仅占1/3,国有股和一般法人股相对集中,股权未得到充分细化和分割,限制了风险分担范围。另外,由于国有股和一般法人股不能如社会公众股那样流通(流动性差),持股者的风险不能顺利转移。因此,减持国有股份、促使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从长期看有利于增强证券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

金融体系中的保险公司是专门从事风险集中与分散活动的企业,保险行业的功能是金融体系风险管理功能的重要表现。我国内资保险公司总资产占全部保险公司总资产的98.04%,保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98.45%,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总资产占全部保险公司总资产的1.96%,保费收入占1.55%,因此内资保险公司在保险行业占绝对规模优势。但是内资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能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保险品种雷同,组合性能差;第二,险种灵活性差,缺乏抗风险能力;第三,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吸引力;第四,缺乏高级人才,产品开发能力弱。4

由于金融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密切关系,金融体系为社会保障基金提供保值和增值的条件,因此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功能也体现在其直接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保障能力。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基于储蓄的基本原理,即从当前收入中节约部分资金积累起来,以备未来消费,储备基金的运用和管理是社会保障体系成败的关键。如果金融体系能够高效地运作社会保障基金,促使其保值和增值,则显示了金融体系风险管理功能的提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统一收集、集中管理,全部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资金运用渠道狭窄,扩大社保基金运用渠道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国金融体系应当创造更多的投资工具和风险管理工具,同时通过加强资源配置功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监督和激励功能

由于我国国有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这决定了银行中介的监督和激励功能较弱。国有企业在治理机制上存在多重委托关系,国有银行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更加严重,因此,国有银行运行效率较低。在发放贷款的银行和接受贷款的企业之间所构成的委托关系中,银行作为委托人在信息上处于劣势。在国有银行和企业形成的委托关系中,作为委托人的国有银行甚至没有足够的动力去监督和激励企业经理。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借贷合约的约束力最低,有些情况下,国有银行在发放贷款之时就知道该笔贷款将成为呆账和坏账。随着国有银行独立性的增强,国有银行对企业的监督和激励力度也在加大,但是如果不从产权制度方面进行银行治理机制的根本改革,银行中介的监督和激励功能不会根本好转。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较短,存在功能错位现象。我国证券市场过分强调筹资功能,忽视了监督和激励功能。从资金循环过程看,企业上市融资只是资金循环过程的一个环节,筹集资金、使用资金、投资回报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证券市场在发挥筹资功能的同时必须保障筹集资金的有效使用,并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只有完整的履行以上功能才能保证自身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信息事件频频出现,弱化了市场的监督功能。同时,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限制了并购市场的发展,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经理人进行监督和制约。

(五)信息功能

金融体系的信息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利率作为资金价格,调节当前消费和远期消费的关系以及投资活动,是经济主体进行消费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数。第二,股票等有价证券价格反映了企业投资价值,引导资金流向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银行和资本市场具有搜集企业潜在信息的动力,银行通过搜集贷款企业信息,加强对经理人监督,以最大限度降低贷款风险;证券市场是上市公司和其他相关利益主体信息生产相对集中的场所,投资者根据披露的信息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我国仍然实行行政管制利率,现行利率不能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也不可能有效发挥对消费和投资的调节作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短,投机性强,股票价格不能稳定地反映企业价值,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差。同时,证券市场生产的信息质量较差,虚假财务信息、人为制造的欺骗性消息较多,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缺乏足够的依据。

三、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功能的策略

金融体系的功能是在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因此影响金融体系功能的因素应从金融体系所处的外部条件和金融体系内部构造和性质中去寻找。在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金融运行的机制、金融结构和金融运行的范围等是影响金融功能的重要因素,选择适当的金融运行机制,优化金融结构,扩大金融开放是完善金融功能的战略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获得了较大发展,金融改革以市场化为根本取向,金融结构不断优化,金融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同时,应当看到我国金融部门的发展突出地体现为金融增长。从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金融工具的品种、金融市场的规模等方面看,金融部门在量的方面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扩张,但是金融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 推进金融运行机制市场化改革

金融运行机制主要指金融体系对金融资源的分配和调节机制,可分为纯粹计划性质的运行机制和市场化的金融运行机制。通过计划经济时代金融体系的功能和市场经济国家金融体系功能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两种金融运行机制对金融功能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金融体系具备前述若干基本功能,而在转轨前计划经济国家,金融体系主要发挥计划分配资源的渠道和结算功能,聚集资源的功能受到限制,基本不具备信息功能、风险管理功能和激励功能。现实中的金融运行机制并非如理论上所抽象的标准模式那样纯粹,政府对金融运行设置了较多的规则,并进行直接和间接的干预,不同的干预程度和干预方式与市场化的金融运行机制相结合对金融功能发挥的程度造成不同的影响。传统金融深化理论所研究的金融抑制现象就是政府对金融运行进行过度干预造成的,影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抑制了金融体系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信息功能和激励功能。可见市场化的金融运行机制优于计划性质的金融运行机制,坚决贯彻金融市场化改革是完善金融体系的关键,这也是计划经济国家经过痛苦的实验获得的结论。

(二)优化金融结构

金融结构的内涵既包括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之间的相对规模和相对比例,也包括规范金融体系和金融机制运行的制度性要素,而后者是影响金融功能的最重要的方面。各种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之间的相对比例变动不一定导致金融功能发生变化,有些金融比率变动与金融功能无关。例如根据Levine最近的研究,在发达国家,融资方式选择(以银行为主的融资方式或以金融市场为主的融资方式)与经济发展无关。制度及其变迁作为金融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方面,往往是金融功能变化的根本原因,制度因素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其他金融基础设施甚至决定了金融功能。比如王晓芳(2000)认为,融资制度作为金融制度的具体形式决定了储蓄资金分配的效率、资金使用效率等,而这些正是金融功能最重要的体现。因此必须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进一步完善金融法规、监管框架,信息化建设等,在微观层面积极推进国有大型金融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造,提高企业治理能力,通过制度层面金融结构的优化完善金融功能。

(三)扩大金融开放

金融运行的范围,即金融体系所处的经济体系是封闭经济还是开放经济,以及经济开放程度,影响金融体系的功能。由于封闭经济中市场狭小,金融资源在较小的区域内和行业内进行配置,从封闭经济内部看可能实现了资源有效利用,但是如果从世界经济整体看,仍未达到最优化的状态。在开放经济中,金融资源可以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和行业范围实现配置,金融体系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发挥相应的功能。我国是金融业规模小、金融业受到抑制,国有成份比例高、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管理落后、金融的宏观管理能力差,扩大金融开放有助于克服和缓解上述问题。应当大力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扩大与发达国家贸易量,强化外资金融机构经营的基础,这是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和壮大我国金融业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化,金融业必然走向国际化道路,这是我国提高金融实力的重要契机。同时,我国应当通过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促进国内金融设施建设,消除国内金融抑制,削弱金融深化的阻碍力量,通过扩大金融开放,全面提升金融体系的功能。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南开大学)

上一篇:京、沪、穗金融服务业发展比较研究 下一篇:关于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