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贸易应对欧盟绿色壁垒的结构调整

时间:2022-10-03 02:06:28

我国贸易应对欧盟绿色壁垒的结构调整

[摘要]碳关税、碳标签、碳信用等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阻碍了中欧双边贸易的发展,使我国贸易商品结构过度集中,贸易地区、行业分布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提升出口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打造低碳产品,树立“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低碳形象”,寻找节能环保又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贸易结构调整方式,成为当前我国贸易政策的关键。

[关键词]新型绿色壁垒 低碳贸易 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5-0064-04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欧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发展迅速,贸易规模日益增加,欧盟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2年欧盟自中国进口3340亿美元,对中国出口2121亿美元,逆差1219.4亿美元;欧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61.07亿美元,中国对欧盟的投资41.9亿美元,欧盟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三大目的经济体。根据图1显示,随着中国从欧盟进口额的逐年增长,作为引发中欧贸易摩擦根源的中欧进出口贸易失衡状态也在逐步改善。

但是,2009年底发端于希腊的欧洲债务危机使欧盟经济陷入持久的衰退,为了保护深受危机影响的成员国制造业,欧盟开始计划或加快推行征收碳关税、计算碳标签、扩大企业碳信用交易范围等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2007年英国率先推出了碳标签做法,2011年法国也颁布“新环保法”,宣布所有在法国销售的产品必须提供碳标签。从2011年开始,欧盟的客户已要求出口企业提品碳标签的相关数据。欧盟企图迫使中国采纳超出资源偿付能力的环保标准,弱化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势,以达到其保护成员国市场的目的。中欧双边贸易摩擦日益严峻的情势,使我国的贸易条件存在着恶化的倾向,贸易商品结构过度集中,贸易地区、行业分布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对中欧贸易的目的国国别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企业国内地区分布结构以及贸易行业结构展开分析,提出调整和优化我国贸易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目的国分布结构

欧盟27个成员国的人口、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使得它们各自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很大差别,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也不平衡。其中,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5个成员国占中欧贸易总额的约70%。2011年德国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之下仍保持了对中国进出口的强势增长,总额达到1691.4亿美元,占当年中欧贸易总额的29.8%。

一个国家的贸易国际地区结构过度单一,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贸易摩擦发生的几率,甚至加重贸易摩擦的剧烈程度。2007年欧盟成员国增至27国后,成员国中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些国家与中国同样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国家的产品遭受到来自中国更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冲击最为严重,所以在欧盟内部发出了反对“中国制造”的声音,同时欧盟整体对华贸易失衡。自1996年开始,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逐年扩大,2008年逆差达到历史上的最大值1605.1亿美元,虽然经过中欧双边贸易调整于2012年已降至1219.4亿美元,但贸易逆差仍旧数额巨大,加之债务危机使欧盟成员国自身经济衰退、失业率增加的状况不断恶化,欧盟开始利用各种贸易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其中新的“绿色壁垒”成为欧盟维护自身利益,打压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这使得中国的大宗传统出口商品受到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政策法规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中欧贸易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建立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协调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应成为我国实现贸易结构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一国的贸易商品如果过度集中于一种或少数几种,则该国的贸易活动就会缺乏国际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导致严重的国家贸易安全问题。

我国对欧盟进出口商品结构过度集中表现在: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对欧盟出口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有所增长,但其中关键设备和核心零配件还是从欧盟进口;我国对欧盟出口产品过度集中于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2011年这两类出口品贸易额合计占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的68.6%,分别为1906.3亿美元、520.9亿美元,在欧盟进口市场中分别占有47.0%和12.8%的份额;电器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和金属及其制品是我国自欧盟进口的最主要商品,2011年三类产品进口额合计占中国自欧盟进口总额的69.1%,分别为708.6亿美元、426.7亿美元和164.0亿美元,并且增长迅速,分别比上年提高18.1%、34.0%和27.6%。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欧盟正在运用各种手段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进行限制。我国纺织品技术含量低,处于国际分工链的低端,资金、设计研发、品牌资源和销售渠道上的优势都被欧盟所占据,使得我国纺织品出口数额巨大但获得的附加价值量少。另外,纺织品生产中的印染过程属于高耗能、高污染制造环节,在低碳贸易发展模式下,容易遭到欧盟国家反倾销和低碳绿色壁垒的抵制。

我国机电产品近年来频频遭遇欧盟的贸易措施限制,限制手段由传统向技术标准、环保要求延伸,并逐步从经济层面延伸到政策体制层面。虽然我国已成为机电制造业大国,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进出口中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核心部件还是依赖进口,对国际市场依赖较大。核心零部件难以国产化,还使得国内工程机械厂商受制于人,整机成本虚高。

随着减排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碳标签、碳关税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逐步融入国际贸易活动中,新的绿色低碳贸易壁垒,短期内必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一是使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削弱了产品价格的竞争力。二是出口企业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不得不在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需要增加科研设备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三是出口产品通关速度大大减慢,新的贸易壁垒推行后检验项目增加,检验周期加长,导致通关时间延长,对于有一定保鲜期的食品类出口产品,出口成功率降低。

新绿色壁垒直接影响了我国对欧盟相关产品的出口,使我国成为低碳贸易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无形中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因此,要加快转型升级,支持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调整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另外,应加大市场开发进程,对于国内暂时无法替代生产的产品和大宗资源性产品,通过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提供政策支持等手段,促进进口增长。

三、国内贸易区域结构

我国国内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以及大珠三角经济圈共10个省市。2000至2011年,这些沿海开放城市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年均达到91.4%。

我国进出口的国内地区分布过度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国各省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之外,特有的资源禀赋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另外一方面,我国境内省级贸易壁垒的存在,各级高速公路收费制度,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加上航空运输能力开发不足,降低了商品流动的效率,严重制约了省际甚至国际贸易的发展。针对我国进出口国内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内陆22个省市中企业生产力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通过加大对内陆省市企业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第二,大力发展运输业,加大对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发展规模经济以降低运输成本,逐步降低省际贸易壁垒;第三,建立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贸易发展方式,以科技为先导,集中力量扶持和发展一些支柱型外贸产业和企业集团,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外贸发展。

四、行业能源消费结构

制造业中高耗能型的行业大多生产含碳量较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最有可能受到欧盟的高额进口关税的制约。根据世界银行低碳贸易的研究报告,如果世界全面实施碳关税,中国可能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将面临缩小的可能。所以要以绿色标准审视国内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并且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启动和发展绿色产业,把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具有能耗低、碳排放少、附加值较高、技术密集等优点,在当前调整贸易结构和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据2011年欧洲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是欧盟第三大服务贸易伙伴、第三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第三大服务贸易进口来源地。中欧服务贸易在行业之间分布并不均衡,我国对欧盟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行业,自欧盟进口包括旅游、运输、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等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利用我国人口资源优势,实现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延伸,使服务业对外转移。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相对于GDP的比例只有43%,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推动通信、软件、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大服务贸易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制订财政金融优惠政策,支持服务贸易发展。中欧互补的服务贸易为中欧双边服务贸易的共赢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是改善贸易结构、缓解中欧之间贸易摩擦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

2013年我国外贸将面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抬头、主要货币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层出不穷的挑战,只有顺应低碳贸易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生产,打造低碳产品,树立“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低碳形象”,才能推进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在低碳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新兴市场国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长期面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因此,寻找节能环保又保持经济就业稳定增长的贸易结构调整方式成为发展我国贸易的关键。

上一篇:神奇的“液体节节高” 下一篇:海南休闲农业点布局特征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