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四点思考

时间:2022-10-03 01:11:39

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四点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学习时的“低负高效”,受到了广大初中物理教师的关注。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应是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的一条重要衡量标准。课改前的物理问题也很丰富,但往往是程式化的,教师拿到题目往往就可以一讲到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物理问题的变化很大。有不少物理题目包含在一定的情境中,读题后常常找不到合适的物理模型,无从下手。有时勉强解题思路也不清晰,东一榔头西一棒,学生不知所云,失去学习的兴趣,也失去对教师的尊崇。为此我认为初中物理教师应该系统、深入、有目的地“下水”作业,这也是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新授课前,教师应根据课题有选择地下水作业

物理课堂教学以新授课居多,在新授课上,学生要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应尽最大可能提高课堂效率。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设计教学:“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学习中深入探索知识内涵。”教师课前必须优化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包括每一次提问、每一条练习等),要能充分针对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问题。教师不可能也不需要自己独立设计每一条问题,多数问题还是来源于教材、教辅资料等。这也如同厨师做菜的关键是如何把菜肴搭配组合好,并不要厨师自己种菜。

教师在课前设计问题时,必须广泛地下水作业。只有教师跳入题海,才能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教师通过广泛下水作业,才能选择出合适的练习优化组合,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必须选择与所学习的课题有关的作业广泛下水。这样,在钻研教材的同时,通过下水作业,教师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关键所在。通过下水作业,教师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平均着力,乃至信马游缰。教师通过下水作业,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清题目的难易、先后,才便于设计出有梯度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训练,学生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时巩固并提高思维能力、解题能力。

课后作业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再巩固的重要环节。如果教师事先不下水作业,布置的作业就可能缺乏梯度,不能突出重、难点。也可能交叉重复,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甚至会出现超范围的题目,乃至于出现错题,误导学生。为此,不少学校要求备课组在编制练习时,不仅要求命题人事先广泛下水作业,精心选题,而且要求做题人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解题。做题人发现问题后要及时反馈给命题人,共同研究改进办法。

二、习题课、试卷讲评课,需要教师精心下水作业

习题课、试卷讲评课课前、课后的下水作业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推行的课程改革,对知识能力创新的力度很大,各种教辅资料很丰富,但参次不齐。教师千万不能不加选择由上到下布置给学生。课前应多选择几本资料,广泛下水作业后,根据知识、能力要求,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点,题型搭配等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将题目优化组合,编制成讲义(试卷)供学生练习。讲义(试卷)编制好后,教师还应再仔细读题、审题、做题,确保文通字顺,没有歧义,整体结构科学合理,然后讲义(试卷)才可以复印。讲义(试卷)分发给学生独立完成后,要将讲义(试卷)收上来,教师要尽可能全面批阅(至少抽样三分之一各类型的学生)。

教师全面批阅学生作业后,就可以明白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在批阅过程中还会发现学生解题的新思路,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新思路进一步下水,好的思路要推广,不规范的思路要加以引导。在讲评过程中应做到会的不讲,个性错误个别辅导,共性错误集体讲评。教师在下水作业的过程中还应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在下水作业上还应做一些记号,区分典型题、难题、无须评讲或可一带而过的题目。我常常这样做标记:如典型题标上,难题标上,需要讲评的标上T,需要学生口答的标上S,需要学生板演的标上SB,需要师生互动、拓展延伸的标TS,有时还写上需要板演或口答学生的名单,注出需要拓展延伸的变式。标上这些记号后,我在授课过程中就好比有了一张导游图,很容易分清当堂课的轻重缓急所在。此时,再根据课堂结构和学生反映情况组织教学,课堂便可流畅自然,也能保证重难点问题的突出,避免平均着力,做到典型题重点学,疑难题细致讲评。

三、复习课期间,教师应广泛下水作业

复习课尤其是总复习要求教师能有整体感,所以复习前教师要广泛下水作业,做好必要的积累。教师要多做综合训练,各地中考题及竞赛题,拓宽视野,并多加归纳总结,找出要点、创新点。教师还应力求避免单打独斗,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电教人员的作用,通过各种媒体来搜索教学资料,然后备课组成员分工整合,将这些资料为我所用。只有通过广泛的下水作业,教师才能站到一个较高的角度,居高临下地分析问题,高效率地指导学生做好复习。

四、实验课,教师要提前下水实验

理化生等课程中有大量的探究实验,需要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探究,不等于不加指导、盲目探究。教师在上课前应先独立地将实验完整地做一遍,这样才可以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同时要预先估计可能遇到的疑难问题及故障等,不至于在实验课上让学生被一些细枝末节困扰(如导线断了、电表坏了等),影响实验效果。做好预案,力求在有限的探究时间里让学生取得最大的收获。

教师充分下水作业,才能全面了解学情,体会学生的甘苦。充分的下水作业,能够保证布置的作业最优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以职业生涯规划促进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 下一篇:和谐的师生关系,高效的政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