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胶止血气囊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2 11:21:39

凝胶止血气囊预防宫腔再粘连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凝胶止血气囊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后预防再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2月经宫腔镜明确诊断宫腔粘连的患者共44例,宫腔粘连分离后置入凝胶止血气囊20例,置入Foley氏球形导尿管24例,两组病例均在术后口服戊酸雌二醇、醋酸甲羟孕酮连续3个周期,术后10d后取出凝胶止血气囊及Foley氏球形导尿管,术后3个月月经干净第1~2d复查宫腔镜。结果 宫腔I、II度粘连的治愈率、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腔Ⅲ、Ⅳ粘连度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凝胶止血气囊;宫腔镜;宫腔粘连;预防

随着IUA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其分子基础有文献报道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1-2]等异常表达有关,目前国内外常用球形导尿管预防再粘连,近年来联合宫内注射防粘连剂如几丁糖[3]、透明质酸钠[4]等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宫腔镜明确诊断宫腔粘连的患者共44例,宫腔镜下粘连分离术后置入凝胶止血气囊的患者20例;置入Foley球形导尿管24例,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体重、宫腔手术次数、病程、宫腔粘连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按1995年欧洲妇科内镜协会[5]的标准,对宫腔粘连作以下分类,I度:宫腔内有多处纤维膜样粘连带,两侧宫角及输卵管开口正常;II度:子宫前后壁间有致密的纤维束粘连,两侧宫角及输卵管开口可见;III度:纤维束状粘连致部分宫腔及一侧宫角闭锁。IN度:纤维索状粘连致部分宫腔及两侧宫角闭锁;Va度:粘连带瘢痕化致宫腔极度变形及狭窄;Vb度:粘连带瘢痕化致宫腔完全消失。

1.3术前准备 常规全身体检及妇科检查,了解盆腔情况,术前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手术时间选择月经干净1~2d。

1.4方法 麻醉生效后取膀胱截石位,膨宫压力100~120mmHg,术中根据粘连程度选择手术方式,恢复宫腔形态,双侧输卵管开口清晰可见,两组患者均1次分离成功,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置入凝胶止血气囊或Foley氏球囊导尿管,以不脱出为准,Foley氏球形导尿管尾端接一次性引流袋,凝胶止血气囊尾端置入后穹窿处。

1.4.1术后处理 两组病例均于术后第1d口服戊酸雌二醇3mg,2次/d,连续21d,术后第10d取出Foley氏球形导尿管及凝胶止血气囊,第15d加用醋酸甲羟孕酮10mg/次,1次/d,口服,连续7d,连续3个周期。

1.4.2疗效评价 术后3个月复查宫腔镜,询问月经改变情况。疗效评价:①治愈:月经恢复正常,宫腔镜下宫腔呈现正常状态,内膜表面光滑,双侧输卵管开口清晰可见;②有效:月经量较前增多,但仍较既往正常较少或宫腔镜下仍可见有部分粘连;③无效:月经未恢复,宫腔镜下宫腔与分离前无变化。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法。P

2 结果

凝胶止血气囊对I、II宫腔粘连治疗的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100%、88.9%,Foley球形导尿管分别为100%及80%,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凝胶止血气囊对III、IV宫腔粘连的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90.9%、72.7%、Foley球形导尿管分别为42.9%及21.4%,两组比较P均

3 讨论

90%以上宫腔粘连系刮宫损伤子宫内膜所致[6],其他因素如亚急性及慢性感染等均可导致宫腔粘连。目前宫腔再粘连的治疗方法有激素治疗、放置宫内节育器、宫内注射各种药物,如透明质酸钠等。有学者认为球囊壁直接压迫内膜可能会导致内膜血运障碍,影响性激素到内膜组织的转运妨碍内膜的生长[7]。

凝胶止血气囊是一种新型止血材料[8],预防宫腔再粘连的疗效优于Foley氏球形导尿管其原因可能在于:①气囊内层为聚氯乙烯气囊,能较好的适应宫腔的形态,充气膨胀后起到压迫止血及机械性分离目的;②球囊外套止血纤维的凝胶纱布,主要成分羟化甲基纤维素,遇水后在宫腔与气囊之间形成一层凝胶,可以吸附红细胞,黏附血小板,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具有较好的止血、防粘连及促进组织修复愈合作用,避免宫腔积血机化所致粘连;③凝胶在球囊与内膜之间,形成湿润、光滑的表面,避免气囊直接压迫内膜,降低对内膜血运的影响,有利于内膜的修复;④凝胶止血气囊尾端位于阴道内,相对Foley球囊导尿管尾端外露减少上行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田晓丽,杨杰.转化生长因子-β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杂志,2006,24(2):145-148.

[2]成九梅,靳琳,夏恩兰,等.雌孕激素受体及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宫腔粘连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9):539-541.

[3]吴晓杰.几丁糖预防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4-456.

[4]陆冬芳.应用综合方法预防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再粘连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0):4487-4488.

[5]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03.

[6]Nishi Y.Takeshita Asherman syndrome[J].Nippon Rinsho,2006,Suppl 2:418-421.

[7.刘明星,李冰.宫腔粘连分离后3种抗粘连方法预后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1):869-870.

[8]周彬.凝胶止血气囊在鼻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代药物应用,2011,5(3):169-170.

上一篇:孟鲁司特与舒利迭联合治疗重度哮喘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吸入与茶碱控释片治疗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