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火灾隐患的形成原因和和治理措施探讨

时间:2022-10-02 10:03:16

重大火灾隐患的形成原因和和治理措施探讨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媒体信息越来越发达,每一起重大火灾都会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同时火灾形势也随着社会财富积累的迅速积累而愈显严峻,火灾防控问题已成为当前消防工作的重点。建筑重大火灾隐患极大地增加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有效控制和消除,但是对建筑重大火灾隐患的科学判定,进而及时得到整改,一直是消防工作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分析了重大火灾隐患的特性,总结出重大火灾隐患的形成原因和整治方法。

二、重大火灾隐患的特性

(一)危害性

重大火灾隐患的危害性显然比一般火灾隐患更大,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人员的群死群伤和财产的巨大损失,《重大火灾隐患判定方法》已作了具体的定性表述,即“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或火灾危害增大,并由此可能造成重大或特大重大火灾事故的各类潜在不安全因素”。

(二)不确定性

重大火灾隐患会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它的产生、存在和消除是个动态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三种现象,一是技术规范修订后,防火要求提高;二是随着场所规模的逐步扩大,要求增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设施而未及时配套;三是改变场所的使用功能,降低火灾危险等级,火灾隐患有时可随之消除。

(三)复杂性

主要是指形成的过程比较复杂,整改的涉及面广,产权多家,协调工作大,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甚至有重大火灾隐患一旦形成就很难整改到位。

三、重大火灾隐患的成因

火灾隐患的形成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剖析每一处重大火灾隐患的成因,“对症下药”才是有效整改隐患的根本途径。

(一)部分建筑消防安全“先天不足”,存在火灾隐患硬伤。随着社会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大,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大量增多,加上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现状,使得部分老式建筑仍在继续使用。“老建筑”由于建设年代早,设计存在缺陷等原因,与现行规范技术标准存在一定差距,常表现为耐火极限、防火间距、防火分区、安全疏散等不能达到要求。上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的边设计、边施工、边营业的“三边工程”建筑,此外有部分地区招商引资过程的时候,由于考虑不周和措施不力,致使建筑及场所在消防安全方面“先天不足”。同时,随着部分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转租,原有非经营性质发生改变,被用作公众聚集场所,而安全设施却没有相应增设,平时聚集的人员较多,增加了致灾因素。

(二)部分单位责任意识不强,存在酿成大灾的风险。一些单位的领导不能正确看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过度追求经济利益,没有给与消防安全工作足够的重视,消防设施投入不足,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组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很多地方在出现明显的火灾隐患后,仍旧不能引起足够重视,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整改,致使隐患进一步发展扩大,加上公众消防安全意识普遍不高,宣传面相对狭窄,加之社会消防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公益宣传载体有限等多方面原因,致使一些场所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火灾。

(三)消防监督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存在隐患督促整改难问题。目前在工作中,消防警力严重不足,派出所民警日常工作繁杂,消防业务水平有限,易在消防执法中出现查不全隐患现象。同时,“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等消防行政处罚难,当事人拒不执行后强制执行难,社会影响广,执法压力大,使隐患整改一拖再拖。

(四)消防设施建设达不到规范要求,存在防火灭火功能缺陷。自《消防法》颁布实施后,城市消防规划逐年完善,但无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地区,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普遍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更为滞后。而城市中的违反规划、违法建设等大量存在,设计施工人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为抢夺业务而妥协于建设单位的“无理要求”,往规范最低标准靠,导致工程建设时自动灭火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固定消防设施存在缺陷。建设单位、使用单位在后期维护不足,建筑出现防灭火功能丧失问题;加上消防产品市场无序竞争,假冒消防产品进入市场,对火灾事故的防范也增加了风险。

(五)现行法律法规体系惩治操作性不强,存在强制执行难问题。重大火灾隐患因其一旦发生火灾容易造成的重大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或重大政治影响,区别于一般火灾隐患。在消防监督检查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重大火灾隐患需要综合判定,定性需要一定的检查、调查和集体讨论时间。其次,对同一种火灾隐患,由于存在的环境、场所不同,最终定性也不同,即使定性为重大火灾隐患,它的产生、存在和消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还有许多重大火灾隐患存在于多产权建筑,整改涉及面广,协调工作量大,经费分摊难度大,整改责任不落实,如果强制执行关停,社会影响大,实际操作存在较大的困难。

四、火灾隐患整治措施

(一)火灾隐患整改的法律措施

公安消防机构的监督执法既是其职责也是消除火灾隐患的法律手段。强化隐患整改的法律手段,首先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严格行政执法程序,认真履行法律职责,同时应对法律规定的处罚种类、处罚程序等方面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固定的、长期有效、便于操作的隐患治理手段。

(二)采用消防安全评价机制

采用消防安全评价机制,解决社会单位消防责任制不落实的问题。多年来,单位的消防意识薄弱是火灾隐患大量存在一个主要方面。借鉴易燃易爆单位的安全评价机制的经验,我们可以将消防安全评价机制纳入到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整改程序中来。这样一是可以实现隐患判定客观准确;二是可以使隐患整改有效及时;三是有助于实施责任追究机制。

(三)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资金是能否落实隐患整改最主要因素。整改火灾隐患的资金投入是一项隐性投资,无直接经济效益可言,造成一些需要大额投入和经济效益较差单位的火灾隐患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必须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采取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通过各种专项基金、单位自筹、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问题。目前,最具操作性的方法还是由各业主单位按使用面积进行平均筹集。

(四)加强督导、落实责任

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工作由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的负责制,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部门进行联合督办指导,隐患单位所在街道具体落实整改的机制。责任部门定期对隐患单位所属街道整改落实情况进行督导,街道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整治工作计划,落实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通过县级以上政府挂牌,上级政府督促下级政府的办法,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定期通报整治进程,狠抓隐患整治工作落实,确保如期完成整治任务。

五、结束语

重大火灾隐患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整治重大火灾隐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行业部门、隐患单位同心协力,历史地、科学地分析形成原因,对症下药,实事求是地提出解决对策,整改过程中要筹集资金,集中力量,落实责任,才能有效实现重大火灾隐患的整改,有效防控重特大火灾事故的发生。

上一篇:试论城市规划中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 下一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需关注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