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故范文

时间:2023-10-05 13:33:30

重大事故

重大事故篇1

2016年11月30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召开全国煤矿事故警示教育视频会议,此次会议是为了贯彻落实2016年11月27日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吸取重庆金山沟煤矿“10・31”特别重大瓦斯爆炸等事故教训,研究部署深化煤矿安全大检查,切实加强岁末年初安全生产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12月4日下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又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紧急视频会议,认真学习、总理近期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重点分析近期3起煤矿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暴露出来的问题,部署各地安全监管监察系统切实吸取血的教训,进一步明确要求、强化措施,深入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大检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焕宁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黄玉治主持会议。

吸取事故教训

11月30日会上,各产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有关涉煤中央企业的相关人员观看了事故警示教育片。事故警示教育片主要介绍了吉林省吉煤集团通化矿业(集团)公司(简称“通矿公司”)松树镇煤矿“3・6”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及教训。2016年3月6日,通矿公司松树镇煤矿+100m东一采区411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发生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12人死亡,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 286万元。

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4112运输巷掘进工作面位于复杂地质构造带,第一单元45个区域防突底板穿层抽采瓦斯钻孔中,有个别钻孔控制巷道两帮距离不符合规定,采取的顺层钻孔补充防突措施未能消除工作面突出危险;未执行该矿班班都要进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要求,事故前连续3个小班未进行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工作面出现煤层变软、片帮、瓦斯忽大忽小等突出预兆后,没有认真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掘进工作面片帮、漏顶诱导煤与瓦斯突出。

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是:矿井没有认真落实煤矿防突规定和企业内部防突要求;矿井防突安全技术管理存在漏洞;矿井防突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通矿公司对松树镇煤矿日常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工作重视不够,要求不严,隐患排查与安全管理不力,未能及时纠正该矿存在的没有落实防突规定和要求、防突安全技术管理有漏洞、防突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等问题;吉煤集团对通矿公司和松树镇煤矿区域防突措施落实、局部防突管理、消除地质构造威胁等工作监督指导不力等。

事故及暴露的问题

近期煤矿较大以上事故多发。截至2016年12月15日,2016年已经发生11起重特大事故,分别是:1月6日,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乾安煤矿发生重大煤尘爆炸事故,造成11人死亡;3月6日吉林白山市江源县吉煤集团通矿公司松树镇煤矿发生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12人死亡;3月23日,山西省大同煤矿集团同生安平煤业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0人死亡;4月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天利煤矿发生重大顶板事故,造成10人死亡;4月25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矿业有限公司发生重大透水事故,造成11人死亡;7月4日,辽宁省本溪市溪湖区彩北村一小煤矿(非法)因非法盗采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12人死亡; 9月2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林利煤业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0人死亡;10月31日,重庆市永川区金山沟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3人死亡;11月29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景有煤矿发生重大事故,造成22人死亡;12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宝马矿业有限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2人死亡;12月5日,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茶店子镇辛家煤矿发生重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11人死亡。

11月30日会上,通报了重庆市永川区金山沟煤矿“10・31”瓦斯爆炸事故原因。经初步查明,直接原因是该矿违法超层越界盗采煤炭资源,违规采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巷道式采煤法,以掘代采,串联通风造成瓦斯积聚,违章裸眼放炮引发瓦斯爆炸,煤层参与爆炸。这是继2013年吉林八宝煤矿“8・29”事故以来,时隔3年7个月,发生的又一起特别重大煤矿事故,影响非常恶劣,教训极为惨痛。

12月4日下午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紧急视频会议上,重点分析了重庆永川区金山沟煤矿“10・31”特别重大事故、黑龙江七台河市景有煤矿“11・29”重大事故、内蒙古赤峰市宝马煤矿“12・03”特别重大事故等3起煤矿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暴露出的问题:均为瓦斯爆炸事故,均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生产行为,均属关闭退出和落后产能的煤矿,均为被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查处的煤矿。这些共性问题反映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突出问题,也反映了安全监管不力,工作不扎实、不落实等问题。

近一段时间,煤矿重特大事故多发。同类事故反复发生,教训没有认真吸取,值得深思。从事故原因分析,以及近期安全检查的情况看,煤矿超层越界开采、超能力生产、擅自复产复工、重大灾害治理措施不落实、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基础管理滑坡、监管监察执法力度不够、小煤矿淘汰退出不坚决等问题突出,必须清醒认识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严峻复杂形势,深刻汲取事故教训,警钟长鸣、举一反三,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

防范事故发生

12月4日会议上,杨焕宁强调,年末岁尾历来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期,各地区、各单位要按照11月27日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的部署,努力把安全生产大检查推向深入,防止走过场、走形式,确保取得实效。进一步加强组织动员,增强安全生产大检查的严密程度,特别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重点企业、部位、场所,严格落实检查整改措施。

此次煤矿安全生产大检查由各省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牵头组织,各省级有关部门和省级煤矿安监局配合,将动员部署、责任、监督检查等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落实到煤矿。要明确检查内容,在突出“八查”(一查超层越界;二查复产复工验收;三查淘汰退出;四查“六大系统”;五查采煤工艺和方法;六查超能力生产;七查通风系统;八查安全投入)的基础上,针对教训查、突出重点查、抓住问题查,做到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要加强督导督查,在企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各级有关部门要采取突击检查、随机抽查、暗查暗访等方式进行督查,强化调度和宣传,确保安全大检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运用法律赋予的罚款、停产、关闭、扣押等各类执法手段,更多通过突击检查、暗查暗访等方式强化检查实效,以最严厉的措施,推动企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对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以及有关地方和单位安全检查不认真、不落实的,一律通报批评、集中曝光。

重大事故篇2

    (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空中运输的正常秩序和空中运输的安全。这些交通运输活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就会危及公共安全,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飞机等航空器,不同于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其运行速度是其他交通工具所无法比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作为重要的远距离交通工具,同时,各种物资的航空运输也日益繁忙。适应这一需要,我国的民航事业在改革开放后有了飞速发展,航班、航线不断增多,航空公司大量出现。航运业务的扩大,需要大批合格的具有高度责任心的航空人员。同时,对于航空人员也应从法律上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1979刑法对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规定适用交通肇事罪。鉴于航空器的特殊性,本法单设了飞行事故罪。

    (二)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空中运输活动中违反规章制度,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具体地说,重大飞行事故罪的客观方面是由以下三个因素组成的。

    1.航空人员必须有违反规章制度,致使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违反规章制度是指违反与飞行安全有关的规章制度,例如,航空维修人员不认真检查、维修航空器,未及时发现航空器的故障;领航员领航不正确,飞机起飞前,机长不对航空器进行全面检查,飞机遇险时机长未采取必要的挽救措施;机组人员未经机长批准擅自离开航空器等等。

    2、必须造成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所谓重大事故,根据民航飞行事故划分标准,是指造成死亡三十九人以下,或者飞机失踪,该机机上人员在三十九人以下;或者飞机迫降到无法运出的地方。所谓严重后果,一般是指飞机等航空器或者其他航空设施受到严重损坏,航空器上人员遭受重伤,公私财产受到严重损失等。如果造成了飞机坠毁或者人员死亡的,应适用本条给予处罚。如果只有航空人员的违章行为,没有实际发生重大飞行事故,则对行为人予以行政处分,不能追究其处罚。按照民航飞行事故划分标准,本条基本犯罪构成中的重大飞行事故中已包含致人死亡的情况,而且最多可致三十九人死亡。这就是说,造成一至三十九人死亡,居于重大飞行事故,应适用第一档法定刑,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本条第二档法定刑的适用条件仍然是造成人员死亡。这样一来,造成人员死亡的,既可适用第一档法定刑,也可适用第二档法定刑。这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解决,有待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作出解释。

    3.严重后果必须是违章行为引起的,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违反规章制度,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从始发机场准备载人装货至终点机场旅客离去,货物卸完的整个交通运输活动过程中。

    以上3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三)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主体必须是航空人员。根据《民用航空法》的规定,航空人员,是指从事民用航空活动的空勤人员和地勤人员。空勤人员包括驾驶员、领航员、飞行通信员、机械员、乘务员,地勤人员包括民用航空维护人员、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签派员、航空台通信员。因为他们担负的职责同交通运输安全直接关系,一旦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

    (四)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这种过失主要是指行为人对危害后果的态度而言。行为人在违反规章制度上可能出于故意,但他对于发生飞行事故的严重后果则是过失的,即他应当预见而未预见到可能发生严重后果,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以致发生了严重的后果;如果出于故意,就不构成本罪,而属于其他犯罪了。

    二、认定(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认定本罪一看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违反规章制度。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是照章行事的,不违反规章制度,即使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也不构成犯罪。二看是否造成了严重后果。行为人虽然违反了规章制度,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构成犯罪。三看违章行为与严重后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即使在行为人的违章行为之后,发生了重大事故,但不是行为人的违章行为引起的,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构成犯罪。四看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失。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既无故意,又无过失,严重后果是由于不能预见或者不可抗拒的原因引起的,属于意外革件。

    (二)本罪与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的界限两者都是与飞行安全有关的犯罪,其主要区别在于:(1)犯罪主体不同。重大飞行事故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仅限于航空人员,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而且实践中一般为航空人员以外的人。(2)犯罪客观方面不同。重大飞行事故罪表现为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则表现为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的行为。(3)构成犯罪的要求不同。重大飞行事故罪要求行为人实施违章行为之外,还必须发生特定的重大飞行事故或严重后果,方可构成犯罪;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是危险犯,犯罪的成立并不要求出现实际的严重后果,只要对飞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员使用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的,即可构成犯罪,如果出现了实际的严重后果,则构成结果加重犯,在较重的量刑档次内裁量刑罚。(4)犯罪主观方面不同。重大飞行事故罪是过失犯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是故意犯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

    (三)本罪与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的界限它们都是过失犯罪,都会造成一定的严重后果并以此作为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它们的主要区别:(1)犯罪主体不同。前者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仅限于航空人员;后者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2)发生严重后果的原因不同。前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航空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实施了违章行为;后者发生的原因则是由于行为人实施了对交通工具、交通设施的损坏行为。司法实践中,航空人员在工作中过失损坏航空器的重要部件或机场重要设施,丛而发生重大飞行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视行为人的过失损坏行为是否违反规章制度而定。如果违反了规章制度,则应是重大飞行事故罪;如果没有违反规章制度,则应定为过失损坏交通工罪或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

    (四)本罪与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界限两者都是过失犯罪,都实施了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并且以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作为构成犯罪的必备条件。两主要区别在于:(1)犯罪主体不同。尽管两者都是特殊主体,重大飞行事故罪的犯罪主体仅限于航空人员;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主体则只能是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以及群众合作经营组织或个体经营户的从业人员。(2)发生的场合不同。重大飞行事故罪发生在航空器的飞行过程中,而重大责任事故罪则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

重大事故篇3

【案例】

6月3日清晨,长春宝源丰禽业公司发生火灾,已造成121人遇难。截至6月6日,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事故救援指挥部新闻中心共召开新闻会四次,德惠市委在米沙子镇也举行了两场新闻会。然而,这些会要么言少时短,无记者提问环节,比如6月4日的新闻会,仅4分钟即结束,长春市政府副秘书长赵显被记者追了几层楼,始终拒绝回答提问;要么花大量时间感谢各方援助,回答偏题,6月6日下午的新闻会上,吉林省卫生厅厅长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详细梳理了医卫人员救治事故伤员的情况,对医务人员“紧张忙碌、夜以继日的工作,作出的巨大牺牲”表示“骄傲”。

一方面是公众和新闻媒体对真相的期待,另一方面是新闻会虽多次召开,却不能回答事故原因及遇难者名单等实质问题。那么,重大事故之后,新闻会到底应该如何开?

【析因】

公众为何大失所望

一个普通工厂的火灾,竟然能导致这么多人员伤亡?一时间,网上遍布人们的质疑,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了新闻发言人,希望能迅速获得准确、权威的消息。但是,当地政府的新闻会却让人们大失所望,主要有以下方面的不足:

第一,新闻有名无实。

6月4日下午2点,救援指挥部召开第3次新闻会,但只进行了4分钟,对公众最关心的事故原因和遇难者名单公布等问题没有进行回应。4分钟的新闻会,毫无疑问不能满足社会对此重大事件的关注。在第2场新闻会上,吉林省卫生厅厅长用了一个小时的时间,详细梳理了医务人员救治事故伤员的情况,主要内容是表扬医务人员工作努力及时。这次会虽然长了一些,但没有传递公众急切想知道的信息,不是公众最关注的火灾本身的情况,却占据了宝贵的新闻时间,导致新闻会有名无实。

第二,新闻变成“表彰”。

在宝源丰禽业公司火灾中,再次出现了将新闻会变成“表彰会”、“庆功会”的现象。在上面提及的第2场新闻会上,吉林省卫生厅厅长对医务人员“紧张忙碌、夜以继日的工作,作出的巨大牺牲”表示“骄傲”。提到长春市救护车在40分钟内就赶到事故现场,“有多么不容易”。这样的长达一个小时的发言,硬生生将新闻会变成了“表彰会”。该厅长的做法我们并不陌生,“领导高度重视”、“紧急进行部署”、“全力进行救治”等字眼,充斥很多重大事故会,已经成了“事故变表彰”的一条“铁律”。

此外,官方微博也是一种官方信息渠道。@吉林3日晚22时33分消息,“500余名消防官兵不怕疲劳、连续作战,不间断地进行地毯式的搜救。”网民@梁小飞侠直斥道,“别把灾难变表彰大会!”

第三,顾左右而言他。

在6月6日上午10:00德惠市米沙子镇人民政府内召开的火灾事故第四次新闻会上,对于记者的提问,发言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顾左右而言他。

问:现在事故现场还有失踪人员吗?

答:事故发生后,长春市相关部门组织了500人的核实队伍,连续工作了48个小时,严肃认真地不留一个死角,不放弃一个细节,对失踪人员、逃生人员和伤者进行核实,并及时地向社会进行。

虽然失踪人员的认定需要事故调查组确认,发言人确实一时难以给出清楚准确的回答,但这是所有人非常关心的关键问题,应该正面回答“有没有”、“有多少”这个问题,而不是顾左右言其他,大谈自己怎么努力工作。

第四,生硬回避问题。

同样在6月6日上午10:00德惠市米沙子镇人民政府内召开的第4次新闻会上,被问到“事发企业的生产车间是如何通过消防审核的?”这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时,发言人回答:“该企业已通过了消防备案。”简短生硬回避了问题的实质,玩太极推手,将问题推开,而不是公众所期待的直视问题、检讨消防工作方面的失误。

据《新民周刊》报道,宝源丰禽业公司从建造之初就脱离了应有的监管。其厂房建造违规使用可燃苯板和极易燃烧的发泡材料,公司内还存放了近50吨用于冷却的极容易引发化学事故的液氨。然而,宝源丰一直以来都被列为非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11月16日,宝源丰经网上消防设计备案未被定为抽查对象,同年12月16日,宝源丰经网上竣工验收消防备案未被确定为抽检对象。

对比报道,再回过头看发言人的回答,其逃避责任的意图明显,产生的直接后果则是招致更多不信任和质疑。可见,回避问题非但不能消除公众怀疑,反而使事态变得更糟。

【实招】

遵循危机传播规律

火灾、地震、泥石流、重大交通事故等引发严重后果的事件,容易引发公众的信任危机,甚至可能演变成群体性冲突事件,影响社会安定,因此,迫切需要政府或组织进行有效率的危机传播。危机传播就是在危机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内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在我国,对于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管理,责任在当地政府。而每当发生重大事故之时,单个企业或组织往往受到毁灭性打击,无力进行危机管理。因此,危机管理、危机传播的主体主要由政府来承担。危机传播是危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吉林长春德惠市发生的这起重大责任事故中,虽然发生火灾的是私营企业宝源丰禽业公司,但事故发生后两个老总被刑拘,企业遭受巨大破坏,无法自救或自我管理。因此政府部门迅速介入,各相关部门进场救助、调查,政府成为这场事故信息的主体。

那么,重大事故应当如何进行信息呢?

美国学者斯特芬·芬克提出,危机传播可分为五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痊愈期和评估期。他认为危机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传播者要在了解这些特征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传播手段,才能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重大事故突然发生时,处于危机爆发阶段,这个阶段的传播要素主要有:

承认危机的出现,表达同情

使用简单朴实的语言向媒体和公众阐明可能出现的风险

树立和维护政府组织以及发言人的公信力

向公众提供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例如从哪些部门可以获得帮助等)

承诺向公众及时传送最新消息

因此,在重大事故发生时,抓住这些传播要素进行有效传播,才是应对危机的不二之途。

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每当发生重大灾难事故,都会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吸引广大民众的注意。在网络时代、微博时代,这种关注和聚焦显得更为突出,其中裹挟着众声喧哗的强大民意。面对重大事故,面对公众期待与追问,政府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第一时间告知真相。

危机发生之时,真实信息在与谣言赛跑,一旦政府的信息没有跟上,各种猜疑会立刻出现,甚至谣言四起,政府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辟谣、去证明自己。如果信息快速及时,第一时间将所掌握的情况告知公众,既能安定人心,又能取得信息的主动权。当年的“抢盐”风波就是因为政府信息不及时造成的,可为前车之鉴。长春禽业公司火灾发生在6月3日上午6时许,吉林省消防总队6月3日上午即消息称,火灾事故是由于厂房内液氨泄漏引发爆炸所致。6月3日下午13时,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召开新闻会,通报当时发现的伤亡人数。反应比较迅速及时,使人们对政府主导的新闻产生信任,充满期待。

第一时间告知真相不仅指第一时间告诉大家事故发生了,还包括对事故进展的迅速告知,事故发生到什么程度、事件调查到哪一步,都应该第一时间告知公众,及时消除不确定因素,建立政府公信力。宝源丰禽业公司火灾事故发生后,官方虽然迅速公布了火灾发生,但在后续阶段没有迅速及时告知进展,以致于才有了4分钟的第三场新闻会。

其次,态度要坦率真诚。

事实表明,任何的搪塞和掩饰最终都会造成政府工作的被动。在长春禽业公司火灾中,原本火灾第一天,政府信息比较及时,但是在后面第二、三、四场新闻会中,某些发言人回避问题、掩饰过失、架空新闻会的行为,招致诸多质疑,甚至有评论的标题就是“新闻会别跑调”。

虽然在新闻会中,的确有很多问题无法当场回答,比如公众所关心的火灾原因,肯定需要认真仔细调查才能确定,需要一段时间的等待。但是如果发言人本着坦率、真诚的态度,直接回答情况进展,就不会招来质疑和嘲笑、动摇会的公信力,也就不会出现“7.28”动车追尾事件中,新闻发言人“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这样雷人的话。

第三,要直面问题。

“对灾难事故要从正面进行报道”,这是多少年来在现行体制下媒体形成的熟谙的套路。这种“事故变表彰”的老套路已经为公众所反感,更不用说在信息飞速传播的网络时代,一切都处在公众的视线之中,任何玩花样、耍诡计最终都经不起群众雪亮的眼睛的检验。因此,现在的新闻发言人一定要下决心告别过去“事故变表彰”老思路,致力于回答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新闻会应回答公众关心的问题,真诚、直率、透明、务实,这样的会才会赢得公众的信任,才能有助于危机的解决和社会的安定。

重大事故篇4

【关键词】重大危险源控制重大事故预防安全管理

重大危险源是指工业活动中危险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量的设备、设施或场所。工业活动中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尽管其起因和影响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其根源是存在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或具有引发灾难事故的能量。

重大危险源同重大事故隐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前者强调设备、设施、场所中存在或固有的危险物质(能量)的多少,后者可以认为是出现明显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的重大危险源。从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到重大危险源普查(申报)、监控是重大事故预防思想的进步,是从源头上抓预防,是落实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强制要求。

由于工业活动的复杂性,有效地控制重大事故需要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重大事故预防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一、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普查或申报)

防止重大工业事故的第一步是确认或辨识重大危险源。2000年9月我国了《重大危险源辨识》国家标准GB18218-2000。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各国应根据具体的工业生产情况制定合适的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该标准应能代表本国优先控制的危险物质,并便于根据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修改和补充。通过重大危险源普查或申报,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可以掌握重大危险源分布、分类及其安全状况,从而对事故预防做到心中有数,重点突出。

二、重大危险源的评价

重大危险源的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性工作,需要系统地收集设计、运行及其他与重大危险源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对重大危险源的关键部分,尤其应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潜在的工艺缺陷、失误因素和预防重点。评估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三、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在对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申报)和评价后,企业应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制定出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企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已辨识和评价的重大危险源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安全评价报告。如属新建的重大危险设施,则应在其投入运转之前提交安全预评价报告。安全评价报告应详细说明重大危险源的状况,其内容应包括危险设备、设施的情况,工艺过程,使用的危害物质的性质、数量,有关安全系统的情况,可能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及前提条件,安全操作和预防失误的控制措施,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类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现场应急救援预案等。

安全评价报告应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变化,以及新知识和新技术进展情况进行修改和增补,并由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进行检查和评审。

四、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救援预案是重大事故预防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企业应负责制定现场应急救援预案,并且定期检验和评估现场应急救援预案和程序的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时进行修订。场外应急救援预案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企业提供的安全评价报告和有关材料制定。

预案应提出详尽、实用、清楚和有效的技术与组织措施。政府主管部门应保证将发生事故时要采取的应急措施和正确做法的有关材料,散发给可能受事故影响的公众,并保证公众充分了解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应急措施。每隔适当的时间应修订和重新散发应急救援预案宣传材料。

五、工厂选址与安全规划

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综合性的土地使才用政策,确保重大危险源与居民区、公共设施、其他工作场所及其他危险源安全隔离

六、重大危险源的分级监督管理

根据重大危险源评价结果,按危险源级别,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分级监管体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派出经过培训的合格的安全监察人员,定期对所辖范围内相应监管级别的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监察。

七、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系统

在重大危险源普查(申报、辨识)、评价、分级管理和建立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上,建立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县、市、省、国家的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系统。有条件的企业可对重大危险源建立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对危险源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有助于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时丁解、掌握重大危险源状况,制定相应的分级监察方案,切实有效地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建立重大事故预防控制体系。

1997年原劳动部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深圳、成都等6个城市开展了重大危险源普查及监控工作。6个城市共普查出重大危险源10230个。

继这6个城市之后,重庆市以及南京化学工业集团公司等城市和企业也相继开展了重大危险源普查和监控工作。

实施重大危险源普查可使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重大危险源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北京、青岛等城市在重大危险源普查基础上,建立了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技术含量,为政府的安全生产管理决策起到了参谋作用。

(作者系国家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关链接“”版权所有

《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以及使用剧毒化学品和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向国务院经济贸易综合部门负责危险化学品登记的机构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

重大事故篇5

2014年2月20日23时许,S24常合高速马鞍山市境内15KM+400M处发生一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9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00万元。

事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学军,省委常委、秘书长唐承沛,副省长杨振超、方春明分别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处理善后事宜,认真调查事故原因,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责任;并要求将道路交通安全列为全省春季安全大检查重点,抓紧研究制定交通安全专项治理方案,尽快组织实施。

一、事故发生经过

2014年2月20日23时许,倪良华驾驶苏EB918R小型普通客车沿常合高速S24下行线由西往东行驶至15KM+400M处时与前方李周驾驶的由东往西倒车行驶的苏NC8103(苏N8949挂)重型半挂牵引车相撞,造成苏EB918R小型普通客车上9人死亡,驾驶人与1名乘坐人受伤,两车受损。

三、事故原因及性质

(一)直接原因

驾驶人倪良华驾驶机动车辆超速行驶、注意力不集中,遇驾驶人李周在高速公路违法倒车,发生追尾相撞事故是造成本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二)间接原因

1. 宿迁市广发物流有限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1)该公司主要负责人不了解道路运输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对事故车辆驾驶人和车主未进行安全学习和教育,存在“挂而不管”、“以包代管”的现象。

(2)该公司没有安全管理机构或专职安全员,未认真开展道路运输车辆的日常管理和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形同虚设。

2.潜山县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道路运输管理工作监督检查不到位,组织开展道路运输“打非治违”工作不力,对事故小型客车从事非法营运行为查处不力。

3.有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部署开展春运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不到位;未能严格落实公安部交管局《关于坚决防范农村面包车重大交通事故的紧急通知》(公交管〔2014〕23号)规定。

(1)潜山县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查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不力,未发现和督促整改事故小型客车通过非法改装座椅来增加座位的安全隐患。

(2)桐城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开展路面巡查工作不到位,未发现和督促整改事故小型客车超员的安全隐患。

(3)马鞍山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查处事故车辆在高速公路超速、超员行驶和违法倒车的行为不及时。

(三)事故性质

经调查认定,这是一起较大道路交通安全责任事故。

三、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

常合高速马鞍山市“2.20”较大道路交通事故,是发生在春运期间,暴露出有关部门部署开展春运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不扎实、道路运输“打非治违”工作不

认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后果严重,教训深刻。为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切实落实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有效防范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一)深化道路交通“打非治违”工作

各地要加大道路交通违法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超速、超载、高速公路倒车等违法行为。要及时查处严重违法行为的重点驾驶人和车辆,联合媒体加大对违法违规企业及驾驶人的曝光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要进一步加大路面管控力度,认真查找勤务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严格落实国家、省政府关于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工作要求,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排查整治道路交通隐患。要组织开展车辆改装企业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转包、分包以及超资质改装车辆等违法行为,从源头上制止非法改装车辆上路行驶。

(二)切实加大农村面包车管理力度

各地要依靠县、乡(镇)政府,协调农村派出所,组织力量实施对农村面包车日常监管的工作措施,要发动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和交通协管员,摸排面包车数量,搞好登记造册,注明车辆用途,严把出村口、出镇口和集市口的出入关,及时查纠农村面包车超员、人货混装、无营运资格证非法从事营运等违法行为,形成政府领导、各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机制。要进一步排查农村面包车行经的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等高危路段,分类采取应急、临时、管用、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切实落实到位,严防农村面包车发生单方翻坠事故。

(三)切实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的安全管理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客运市场经营秩序的整顿管理,认真审查农村客运车辆的运营资质、包车合同、申请路线和车辆技术状况等情况,严格审批、发放农村班线,严禁旅游包车客运违规从事农村班线运输等与审批资质不相符的经营活动。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的运营秩序,不断创新管理机制,着力改变农村客运市场分散经营、不进站经营的现状;建立农村客运班车公司化经营管理模式,整合农村客运市场资源,逐步完善现行农村客运班线的投资运营体制造成安全管理缺失,从制度上加强农村客运班车的安全管理,消除农村客运班车个体运营,杜绝个体农村客运班车游离于监管之外,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客运班车的安全问题。

(四)持续开展客货运车辆挂靠企业专项整治

重大事故篇6

1.1工作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组织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制定本预案。

1.3事故分级

按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四级。

1.4适用范围

在食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发生食源性疾患,造成社会公众大量病亡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适用本预案。

1.5工作原则

按照“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原则,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实行分级管理;有关部门按照本预案规定,落实各自的职责。坚持群防群控,加强日常监测,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要作出快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事故发展,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理及整改督查工作。

2应急处理指挥机构

2.1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

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根据需要成立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国家应急指挥部”),负责对全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国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和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确定。

2.2地方各级应急指挥部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事故级别成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在上级应急指挥机构的指导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指挥本地区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由本级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其日常办事机构设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

2.3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日常管理机构

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日常监管工作。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协调以及管理工作。

2.4专家咨询委员会

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专家库,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从专家库中确定相关专业专家,组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进行技术指导。

3监测、预警与报告

3.1监测系统

国家建立统一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设立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2预警系统

3.2.1加强日常监管

卫生、工商、质检、农业、商务、海关、环保、教育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贮藏、经营、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及时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作出预警,并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

3.2.2建立通报制度

(1)通报范围:

a.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b.涉及人数较多的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通报方式:

a.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与事故有关地区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通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

b.根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危险源监控信息,对可能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险情,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必要时及时上报。

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者外国公民,或者事故可能影响到境外,及时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者有关国家通报。

3.2.3建立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国务院有关部门举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单位、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食品安全事故监管职责的行为。

国务院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或者通报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进行调查处理。

3.2.4应急准备和预防

及时对可能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进行分析,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措施。

接到可能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后,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按照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和预防工作;事态严重时及时上报,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做好可能引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分析、预警工作。

3.3报告制度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当按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的有关规定,主动监测,按规定报告。

3.3.1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报告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当地政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也可以直接向食品药品监管局或者省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报告。

3.3.2报告范围

(1)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涉及人数较多的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3.3.3下级向上级报告

地方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报告,并在2小时内报告至省(区、市)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也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和食品药品监管局以及相关部门报告。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相关部门、事故发生地的省(区、市)人民政府在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

3.3.4责任报告单位

(1)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及餐饮单位;

(2)食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单位;

(3)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

(4)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3.3.5责任报告人

(1)行使职责的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2)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人员;

(3)消费者。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3.3.6报告时限要求

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在知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1小时内作出初次报告;根据事故处理的进程或者上级的要求随时作出阶段报告;在事故处理结束后10日内作出总结报告。

3.3.7初次报告

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3.3.8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3.3.9总结报告

包括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4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Ⅰ级应急响应由国家应急指挥部或办公室组织实施。其中,重大食物中毒的应急响应与处置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实施。当组织实施Ⅰ级应急响应行动时,事发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相应的预案全力以赴地组织救援,并及时报告救援工作进展情况。

Ⅱ级以下应急响应行动的组织实施由省级人民政府决定。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在国家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协调市(地)、县(区)人民政府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超出本级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根据事故发生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做好应急处理工作。

4.1.1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Ⅰ级)

(1)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国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及时向国家应急指挥部报告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等。

(2)向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事故情况,组织有关成员单位立即进行调查确认,对事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确认的结果,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

(3)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迅速到位,立即启动事故处理机构的工作;迅速开展应急救援和组织新闻工作,并部署省(区、市)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开通与事故发生地的省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故发展动态。

(5)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建议,通知有关应急救援机构随时待命,为地方或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6)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必要时协调专业应急力量救援。

(7)组织协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必要时召集国家应急指挥部有关成员和专家一同协调指挥。

4.1.2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Ⅱ级)

(1)省级人民政府应急响应:

省级人民政府根据省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的建议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需要,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行政区域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决定启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2)省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急响应:

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省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当立即进行调查确认,对事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确认的结果,按规定向上级报告事故情况;提出启动省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工作程序,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毗邻或可能涉及的省(区、市)相关部门通报情况;有关工作小组立即启动,组织、协调、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指导、部署市(地)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省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应急响应: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省级人民政府或者省级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工作。

(4)食品药品监管局应急响应:

加强对省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的督导,根据需要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赴事发地指导督办应急处理工作。

4.l.3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Ⅲ级)

(1)市(地)级人民政府应急响应:

市(地)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根据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的报告和建议,决定启动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市(地)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急响应:

接到较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市(地)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当立即进行调查确认,对事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确认的结果,按规定向上级报告事故情况;提出启动市(地)级较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毗邻或可能涉及的市(地)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相应工作小组立即启动工作,组织、协调、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指导、部署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省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急响应:

加强对市(地)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监督,协助解决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困难。

4.1.4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Ⅳ级)

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县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调查、确认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按规定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提出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有关事故情况应当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通报。

市(地)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当对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给予指导、监督和有关方面的支持。

4.1.5响应的升级与降级

当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随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食品安全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并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应当上报指挥部审定,及时提升预警和反应级别;对事故危害已迅速消除,并不会进一步扩散的,应当上报指挥部审定,相应降低反应级别或者撤销预警。

4.2指挥协调

进入Ⅰ级响应后,国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有关专业应急救援机构立即按照预案组织相关应急救援力量,配合地方政府组织实施应急救援。

国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发地毗邻省(区、市)人民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相关机构按照各自应急预案提供增援或保障,有关应急队伍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实施救援和紧急处理行动。

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在国家应急指挥部或者指挥部工作组的指挥或指导下,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成立前,先期到达的各应急救援队伍和事故单位的救援力量必须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协调,全力控制事态发展,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危害链。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上一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当指导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实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4.3紧急处置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力量。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的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

事态出现急剧恶化的情况时,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依法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4.4响应终结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终结,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现场检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应急指挥部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

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5.2责任追究

对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5.3总结报告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地方应急救援指挥部总结分析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并及时上报。

6应急保障

6.1信息保障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专项信息报告系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部应当及时向社会食品安全事故信息。

6.2医疗保障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害的,卫生系统应急救援工作应当立即启动,救治人员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6.3人员保障

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及相关部门人员、专家参加事故处理。

6.4技术保障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受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指挥部或者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委托,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6.5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救援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6.6演习演练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组织开展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

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指导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演习演练工作。组织全国性和区域性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以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协调和应急响应能力,并对演习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

省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统一组织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

有关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应急救援演习演练。

6.7宣教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广大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和责任意识,正确引导消费。

7附则

7.1名词术语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不可导致消费者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食品安全的范围: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本预案涉及到的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质量卫生安全。

食源性疾患:亦称食源性疾病。凡是致病因素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使人体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的,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

高风险食品:可能发生较高程度污染和危害的食品。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7.2预案实施时间

重大事故篇7

根据1997年《刑事诉讼法》规定,重大责任事故案件由检察机关移交公安机关管辖,公安部进一步明确由治安部门管辖重大责任事故案件。

侦办特点及难点

从工作实践看,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侦办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后果严重、社会关注度高,办案压力大;调查取证任务艰巨;事故责任认定难度大,罪与非罪的界限模糊,涉案岗位和涉案人员关系复杂,刑事责任分解剥离较为困难;部门利益纠缠,与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工作,主要体现在调查取证、技术鉴定等方面;技术调查报告的出台速度,影响办案进程。

当前,困扰基层公安机关侦办重大责任事故犯罪案件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办案程序和公检法三家的协调配合问题上,特别是证据规格问题。查明事故原因是事故追究责任的基础。生产安全事故往往都是由各级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司法实践中,一些重特大事故发生后,有关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调查,不清楚公安机关有《刑事诉讼法》赋予的侦办重大责任事故案件的职责,不通知公安机关参加,往往遇到责任人逃匿等棘手问题,才通知公安机关参与调查,而此时大量刑事证据已经灭失。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检、法部门多将事故调查组的技术调查报告作为批捕、的必备证据,对没有技术调查报告的,则不予批捕、。由于重大责任事故追责往往触及某些部门利益,一些事故技术调查报告出台比较困难。要严格按照法定时限批捕、,由于技术调查报告不能如期出台,往往造成犯罪嫌疑人超期羁押,影响案件侦办工作。

公安机关的职责

根据《刑事诉讼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管辖分工规定》,公安机关主要承担以下职责:一是公安机关作为事故调查组成员单位之一,依法参加事故调查工作;二是依法侦办重大责任事故案件。

根据事故类型不同,公安机关在现场处置和调查承担的任务轻重也不同。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对于火灾、危险物品肇事、大型群体性活动挤踏造成的群死群伤事故等传统意义上的治安灾害事故,由政府或公安机关牵头组织现场处置工作,公安机关承担的任务较重,除了承担现场警戒、交通管制工作外,要承担指挥调度、组织抢险救灾、紧急疏散等工作。同时,还要侦办重大责任事故案件。

二是对于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建筑物坍塌等生产安全事故,由政府或有关部门牵头组织现场处置工作,公安机关在政府领导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处置工作,承担现场警戒、交通管制等工作,主要任务是侦办重大责任事故案件。

值得注意的是,要注意把握重大责任事故与生产安全事故的区分,重大责任事故是刑法意义上的法律术语,生产安全事故既是法律术语,也是行业术语。单凭事故类型,难以确定由公安机关哪个警种和部门负责案件侦办工作,主要还是看涉案罪名,比如,交通事故不一定全部由交警部门负责刑事案件侦办工作,有些交通事故也可能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危险物品肇事罪等,应该由治安部门管辖。同样,火灾事故不一定全部由消防部门负责案件侦办工作,有些火灾也可能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应该由治安部门管辖。

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侦办步骤

重大责任事故案件侦办工作,大致分为事故性质判定、责任认定、罪名确定等几个环节。

事故性质判定

重大责任事故这个名词包含三个关键词:第一是“事故”,首先,要有发生事故这一后果,即造成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其次,要涉及追究“责任”,要有单位或人员承担刑事责任。第三,要“重大”,事故后果要达到立案追诉标准。

对于一起生产安全事故,可以采用剥离法,逐步分清事故的性质,第一个层次,区分故意破坏事故与非故意破坏事故,如果是破坏事故,就按照故意犯罪处理,请刑侦部门介入,可能就不存在行政责任倒查的问题。第二个层次,在非故意破坏事故中,区分责任事故与非责任事故。第三个层次,一是在责任事故中,区分一般责任事故与重大责任事故;在非责任事故中,区分意外事件、自然事故、技术事故、科学试验失败。

重大责任事故与破坏事故的区分,一是要分清故意和过失,二是要分清有无犯罪目的和动机。

重大责任事故与一般责任事故的区分,一般责任事故与重大责任事故在主体、客体、主观方面都是一致的,区分界限主要看事故后果。如果事故主体、客体、主观方面都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构成要件,但事故后果并未达到法定标准,则作为一般责任事故处理,对责任人员做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重大责任事故与意外事件的区别,一是正确区分“不能预见”与“没有预见”。所谓“不能预见”,是指出于人们意外的突然变化或是超过行为人职责应该认识的范围以外的变化,“没有预见”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自信而没有预见。二是正确把握“不可抗力”的含义。不可抗力是行为人虽然已经认识到危害后果的发生,但意志上受到外力的作用,丧失了意志自由,不认为是犯罪。

重大责任事故和自然事故的区别。自然事故是指因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自然原因而引起的事故,如台风、暴雨、地震等造成的事故。

重大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的区别。技术事故是指限于技术条件或设备条件而无法避免的事故,重大责任事故与技术事故的区别界限,是技术条件是否达到了正常水平,和在现有设备条件下,是否具有控制事故不发生的能力。

事故责任认定

行为人的职责范围和特定义务,与重大责任事故行为人的直接责任有着密切联系,它是确定行为人对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是否负有直接责任的法律依据,也是分清责任大小的依据。因此,确定行为人的职责范围和特定义务,就成为对重大责任事故犯罪定罪量刑的一个前提条件。

职责范围是指一个人依其法定的职务所承担的具体工作责任。职责范围是由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所明确规定的,如果规章制度不健全、分工不清、职责不明,就要参照相关单位的有关规定,和该单位以往实际工作情况及群众公认的职责来认定其职责范围。

特定义务是指一个人在承担某项职责时,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如果特定义务不明确的,应按实际工作情况和群众公认的职责来确定其相应的义务。

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区分

直接责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的必然因果关系,对事故后果的发生起决定性作用。间接责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与事故后果责任,有间接联系但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是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条件,但是不起决定作用。因此,确定行为与结果之间有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是区分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的标志。司法实践中,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是辩证的,直接责任人员一般都要承担刑事责任,间接责任人员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要看具体案情而定。

主要直接责任与次要直接责任的区分

所有的直接责任人员并非都承担同等的责任,可以将直接责任具体划分为主要直接责任与次要直接责任。

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从因果关系的形式考虑。在因果关系链条中起支配作用的行为人负主要直接责任。二是从职责范围考虑。具有明确性职责的人员,比具有概括性职责的人员承担的责任要大,明确性程度越高,其所承担的责任越大;职责规定的依据越多,其承担的职责越大,其所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如果某项事务完全是其职责范围内的或主要应由其行使职责来决定处理的,其就应承担主要直接责任。三是从行为人主体因素考虑。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智力状况良好的行为人,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应承担主要直接责任。四是从主观心理因素考虑。故意违章的行为人比过失违章的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大,一贯违章比偶尔违章的行为人主观恶性要大,应承担主要直接责任。

领导责任与非领导责任的区分

确定重大责任事故犯罪直接责任人员时,往往需要区分具体实施人员和领导人员的责任问题。具体实施人员的责任一般表现为违章作业、盲目蛮干、不服从管理、擅离职守等,领导人员的责任一般表现为错误决定、违章指挥、见错不纠、拒不接受正确意见等。

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如果具体实施人员是受命于领导人员的意志或者在实施中曾提出纠正意见,未被领导人员采纳而造成重大事故的,应由领导人员负直接责任。二是如果具体实施人员出主意,而领导人员轻信、允许,或者具体实施人员明知领导人员的指示、命令违反了有关规定,仍继续实施而造成重大事故的,则具体实施人员和领导人员都负有直接责任。三是如果具体实施人员隐瞒事实真相、不请示汇报、私作主张或者不执行领导人员的正确意见,不按规章制度办事而造成重大事故的,具体实施人员应负直接责任,而领导人员不负责任。

直接责任与事故后果加重责任的区分

司法实践中,有的行为人的行为引起了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而有的行为人对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虽无直接因果关系,但却加重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应该说,后者对事故的发生并无责任,只对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负责任,至于是否追究其刑事责任,应持慎重态度。要把握两点:一是必须查明其确实有重大过错;二是事故后果确实是因其过错而加重了严重程度。

集体研究决定和个人决定的区分

如果重大责任事故完全是由个人作出错误决定而造成的,决定人对事故后果应承担直接责任是毫无疑义的。但有些重大责任事故是由集体研究作出的决定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参加集体研究的人员都负有一定的责任,除了具体实施人员承担直接责任外,主持集体会议并拍板决定的领导人员也应承担直接责任,如果都不愿说出谁作出的决定,则行政职务最高的应负主要责任。

确定涉嫌罪名

在对事故定性和责任认定后,就要依照《刑法》相应罪名进行定罪。作为办案人员,特别是负有指挥、组织侦查的领导来说,必须熟练地掌握关于重大责任事故犯罪构成的理论知识。大致的步骤是:一是先易后难,本着容易立案、容易达到刑事拘留、批捕条件的罪名立案。二是研究拓展罪名。三是准确定罪,按照罪名,完善证据链。

侦办策略

第一,抓住战机,迅速启动侦办工作。要及时启动案件受理工作,并迅速安排技术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勘验检查,组织警力走访现场目击人员,对涉案单位有关材料进行查封,对单位有关负责人员进行传唤控制。根据初查情况,对事故案件立案侦查,依法将有关责任人员刑事拘留。同时,广泛摸排,对所有可能涉及责任的人员调查询问。

第二,统筹安排,规范侦办工作。成立强有力的专案组,科学分组、明确职责;定期召开专案组和专案小组碰头会,通报侦办进程,研究具体问题,调度办案进程;除外调工作分头进行外,其余所有办案人员都应当集中办公,随时研究讨论,集体决策;诉讼文书要求每一个事实和理由都标注专业规范依据,由专案组统一审查,严格法制审核把关;要专门组织业务培训,介绍公安机关职责分工,围绕重大责任事故罪构成要件、证据规格要求、调查方向等,制定询问要点和提纲;组织制订提审阅卷程序,统一归口由调查组领导把关,再到公安机关办理相关手续,减轻专案组压力。

第三,科学分析,明确侦办工作导向。紧紧抓住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基本构成要件,抓住每起事故案件的具体特征,把查清直接责任人员和具体犯罪行为,作为全案诉讼取证的核心内容。把以职责定责任作为侦办基本思路,深入分析失职行为与事故后果之间存在的联系,确定涉案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第四,细致摸排,准确认定犯罪嫌疑人员。一是查清“一个前提”。就是对与事故发生原因有关的所有岗位和人员情况,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予以一一查清,并作出综合性的分析判断。二是分清“两个阶段”。就是在事故发生初期,人民群众高度关切的阶段,采取以岗位定责任,确定明显的犯罪嫌疑人,即岗位固定且无异动,需要对事故负全责的责任人员;随着侦查工作的深入和各方面证据的逐渐完备,再对所有犯罪嫌疑人逐一确认和采取措施。三是遵循“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以因定岗、以岗定人、以人找事(具体违章行为),最后再以事定人的思路确定犯罪嫌疑人。第二条路径,根据事故调查组技术调查报告关于事故原因的违章事实,直接以事定责,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四是采取“抓两头围中间”策略,稳妥开展抓捕工作。先对级别最低的责任人员刑拘、呈捕,经扎实调查后,再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刑拘。对企业的中层人员“围而不打”,取证,适时抓捕。尽量不采取激进方式,依托调查组协调解决找人谈话、调取书证等问题。

第五,强化证据意识,正确运用书证查明案件事实。及时完整地保全第一手证据资料,全面细致地梳理有价值的书证资料。

第六,准确把握犯罪心理,因势利导展开侦办工作。一是利用涉案单位上级单位及有关监管部门害怕追责的心理,责成他们带领相关涉案人员到公安机关主动归案;二是要求涉案单位犯罪嫌疑人以外的人员,主动提供与案件有关的行业规定和内部管理文件等资料,主动介绍监管程序和操作要求;三是利用犯罪嫌疑人之间相互推诿的心态和利益冲突,合理使用审讯技巧,深挖犯罪线索。

第七,严格确保侦办工作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办案纪律,依法依规办案,依法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加强公检对接,准确定罪,快侦快捕。及时与检察机关沟通研究,共同分析事故特征和罪名区分,积极协调解决批捕问题。

重大事故篇8

第一条为了保证工程建设重大事故及时报告和顺利调查,维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重大事故,系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责任过失造成工程倒塌或报废、机械设备毁坏和安全设施失当造成人身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

第三条重大事故分为四个等级: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重大事故:

1、死亡三十人以上;

2、直接经济损失三百万元以上;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重大事故:

1、死亡十人以上,二十九人以下;

2、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三百万元;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三级重大事故:

1、死亡三人以上,九人以下;

2、重伤二十人以上;

3、直接经济损失三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四级重大事故:

1、死亡二人以下;

2、重伤三人以上,十九人以下;

3、直接经济损失十万元以上,不满三十万元。

第四条重大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必须及时报告。重大事故的调查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

第五条建设部归口管理全国工程建设重大事故;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归口管理本辖区内的工程建设重大事故;国务院各有关主管部门管理所属单位的工程建设重大事故。

第二章重大事故的报告和现场保护

第六条重大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必须以最快方式,将事故的简要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和事故发生地的市、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检察、劳动(如人身伤亡)部门报告。事故发生单位属于国务院部委的,应同时向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事故发生地的市、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人民政府和建设部报告。

第七条重大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在二十四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按第六条所列程序和部门逐级上报。重大事故书面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项目、企业名称;

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事故报告单位。

第八条事故发生后,事故发生单位和事故发生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护事故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因抢救人员、疏导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有条件的可以拍照或录相。

第三章重大事故的调查

第九条重大事故的调查由事故发生地的市、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组织成立调查组负责进行。

调查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事故发生单位的主管部门和劳动等有关部门的人员组成,并应邀请人民检察机关和工会派员参加。必要时,调查组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协助进行技术鉴定、事故分析和财产损失的评估工作。

第十条一、二级重大事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组组成意见,报请人民政府批准;三、四级重大事故发生地的市、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组组成意见,报请人民政府批准;事故发生单位属于国务院部委的,按本条一、二款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部门会同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查组组成意见。

第十一条重大事故调查的职责:

组织技术鉴定;

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

查明事故的性质、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者;

提出事故处理意见及防止类似事故再发生所应采取措施的建议;

提出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二条调查组有权向事故发生单位、各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和隐瞒。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干扰调查组的正常工作。

第十四条调查组在调查工作结束后十日内,应当将调查报告报送批准组成调查组的人民政府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调查组其他成员部门。经组织调查的部门同意,调查工作即告结束。

第十五条事故处理完毕后,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尽快写出详细的事故处理报告,按第六条所列程序逐级上报。

第四章罚则

第十六条事故发生后隐瞒上报、谎报、故意拖延报告期限的,故意破坏现场的,阻碍调查工作正常进行的,无正当理由拒绝调查组查询或者拒绝提供与事故有关情况、资料的,以及提供伪证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对造成重大事故的责任者,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对造成重大事故承担直接责任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构配件生产单位及其它单位,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调查组的建议,责令其限期改善工程建设技术安全措施,并依据有关法规予以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工程建设重大事故中属于特别重大事故者,其报告、调查程序、执行国务院的《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及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本规定由建设部负责解释。

上一篇:安全事故范文 下一篇:意外事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