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考验东莞

时间:2022-10-02 09:55:32

危机考验东莞

在广东省政府认定的32个产业转移园中,东莞市需要转移出去的最多,有8个。

东莞的企业全部是两头在外型的,即原材料来源于外部,同时产品也销向外部。由于这种产业结构,起于去年下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东莞的影响也最大。据悉,目前东莞倒闭的中小企业已占全市的十分之一,其他企业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记者了解到,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东莞“双转移”的推进速度有一定减缓,但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腾出土地,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今年4月初,记者来到东莞松山湖科技园区。这是东莞市最大的高科技产业园区,2001年11月批准建成,目前正在申报部级开发区。相对东莞市区的繁华拥挤,这里显得空旷了许多。而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理工大学、经研院等一系列科技企业,似乎证明了这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定位。

东莞的“双转移”就是要腾出有限的土地空间,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以推动经济增长,减少城市环境压力和人口压力。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就是专为吸引高科技企业而建的最大的新区。

东莞松山湖新区占地72平方公里。到2∞8年底,该区共引进创新型科技企业290家,其中,总部型、研发型大中企业86家,部级、省级大中型研发机构32家,中小科技开发企业148家,其中包括华为、中国无线、易事特等知名企业。

除了松山湖,东莞还有虎门港、生态园、长安海滨等新区承担着引进高新技术的任务。据悉,为了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招商引资,东莞市财政特意拿出10亿元,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并建立了一系列辅助企业转型升级的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来料加工企业转型为三资企业。同时成立内资经济促进中心,以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长安海滨新区为主要载体,瞄准世界500强、国内大型国企、军工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招商。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进“双转移”工作,东莞市政府建立了硬性指标。去年8月,东莞市成立了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了《东莞市产业转移规划》和《东莞市产业转移实施方案》。市政府规定,从今年起到2012年,“双转移”工作被纳入东莞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绩考核内容之一。

“三种模式”建设产业转移园

记者从东莞市经济贸易局了解到,在广东省认定的32个转移园中,东莞市参与共建的有8个,其中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园于去年12月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广东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其余7个为镇级产业转移园。

目前,7个镇级产业转移工业园总体规划面积为58050亩,已开发面积12964亩,投入开发资金10 5亿元。从东莞市转移到园区的企业项目有14个,其中大朗(信宜)产业转移园已投产企业15家,8家由东莞转入,解决劳动就业3700多人,实现年产值51乙多元。从大朗转移到信宜市的企业共有650多家,实现年产值12亿元,解决当地劳动就业6万多人。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用地面积约4.29万亩,计划总投资45亿元。主要承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金属品加工等产业。到目前为止,园区共有入园企业116家。

有关人士透露,最近东莞正在与邻近的惠州市合作开发建设东莞(惠东)产业转移园,产业园区规划面积约17平方公里。

东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叶绍煜向记者介绍了产业转移园的建设情况。他说,东莞主要采取了三种模式来建设产业转移园。

第一种是东莞政府主导型:由东莞市相关镇政府作为主体,负责园区的规划、投资、园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山区或东西两翼市县负责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政府服务和管理上的必要协助。

第二种是东莞方企业主导型:由东莞市政府牵头,组织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共同成立股份企业,负责规划、投资、园区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实行企业化运营。

第三种是山区或东西两翼方主导型:由山区或东西两翼市县作为主体,负责园区的规划、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叶绍说,前期合作建设的产业转移园区,我们主要采取的是东莞政府主导型。而近期计划与惠东县合作建设的东莞(惠东)产业转移园,则采取了东莞方企业主导型的模式。

用好存量土地,就不会形成“产业空心化”

据了解,早在“双转移”政策拟定期间,东莞一些人曾担心,一旦把企业转移出去,会形成“产业空心化”。

要打消这种担心,避免“产业空心化”,关键问题是要用好产业转移后留下来的存量建设用地。东莞的办法是,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原则,大力处置、盘活闲置土地,并出台政策对“三旧”改造中涉及的土地疑难问题进行阐释。

叶绍煜说,为了配合“双转移”,目前,东莞市正在大力开展以旧城镇、旧工厂、旧村庄为内容的“三旧”改造工作。通过“三旧”改造对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对纳入“三旧”改造范围的用地,凡是有利于城市形象提升和城市功能完善的。凡是有利于土地产出率提高的,凡是不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村镇集体使用权的,均可优先适用相关优惠措施。

为使“三旧”改造工作规范进行,今年3月,东莞出台了《东莞市实施“三旧改造”土地管理暂行办法》。对“三旧”改造中涉及的五类典型土地管理疑难问题进行了说明,通过明晰新旧土地政策适用范围,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中的企业用地问题。

一是企业转型明晰土地权属(如“三来一补”企业转为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解除集体“挂靠”等),原已批集体建设用地征为国有后仍出让给原实际用地单位的,可以采取协议方式。

二是现状已建的项目,土地用途经有关部门批准改为经营性用途的,可直接重新签订出让合同,调整土地出让金,无需由政府收回后再公开交易;集体自用的集体建设用地,也可以改作经营性用途,但不能用于商品住宅开发。

三是项目扩建超占少量土地,已批部分与新增部分属于同一项目宗地且不可分割的,处罚后可直接由用地单位补办供地手续。

四是自行拆建改造原有建筑,增加容积率、提高建筑密度的,可不追缴土地出让金。

五是成片拆迁改造,拆迁资格和土地使用权可以捆绑竞投,符合资格的单位均可以参与竞投,其拆迁成本还可以抵扣部分土地出让金。

与“双转移”同时开展的还有对闲置土地的处置、盘活工作。从2006年初到去年底,3年间东莞累计处置闲置土地1238宗,面积43万亩,累计征收土地闲置费4.3亿元。

靠规划有序整合建设用地

在东莞,记者看到一份今年1月由广东省刚刚批复同意的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这一轮规划对产业转移后的建设用地进行了有序整合。

首先,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分工情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更加注重与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同步协调,更加注重市内、市外土地资源的共享协作,更加注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作用。

其次,规划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和生态绿线不动摇,严守建设用地总规模指标不动摇,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东莞市目前已建立了财政补偿制度,对全市基本农田和生态绿地每年按一定标准(基本农田每亩500元,林地每亩100元)统一补助。

第三,加强了与发改委、外经贸、经贸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方向,重点建设新产业集聚区,增强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努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三规合一”。

与此同时,新一轮规划采取了多种形式节约集约用地:在用地规模配置上向市区和8个中心镇倾斜,压缩非中心镇用地;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整合中心村,加大周边村融入城市力度;禁建单家独院式农民住宅,提倡农民公寓,整合农村住宅;加强工业园建设,原则上禁止工业项目单独选址和无项目标准厂房,通过“退二进三”、产业转移和园区重划,整合工业用地;统筹全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安排给首期投资500万美元的项目和重点项目使用,镇村用地不再配备年度指标,以整合挖潜利用为主;以5年为期限量化镇区政府建设用地指标,将政府年度考核与用地量挂钩,促进土地整合;量化投资强度和建筑密度,通过控制项目节约集约用地。

记者从东莞市经济贸易局了解到,尽管有金融危机的影响,“双转移”下的东莞经济仍然取得了较怏的发展。2008年,东莞全年GDP同比增长14%。民营工业增速比外资工业快3.6个百分点。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眼装、家具、玩具、造纸和食品饮料)增速快于全市水平。

上一篇:中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比较研究 下一篇:肇庆的机会